柿子红秋意浓(年年岁岁柿柿红)

作者:周代申

已是初冬季节,己到万物即将沉寂之时,但在广大农村很多住户的庭院里,屋前屋后的柿子树上,光秃秃的树枝上仍然能看到挂满很多灯笼般的红柿子,正在不断释放着彤彤如火的内力,与清冷的氛围形成鲜明的对比,明烈的柿子,在秋冬间展露的姿颜,虽然短暂,但却灿烂无比。只可惜很多都被乌雀啄食得不成样子,但是尽管如此,一种清凉甜蜜的诱惑却在我脑海里不断地翻腾,那种柿子熟了时的火红总是带给我太多的回忆,勾起我无限的遐思。

柿子红秋意浓(年年岁岁柿柿红)(1)

俗话说“七月枣子,八月梨,九月柿子乱赶集”,那是在物质生活极其匮乏的年代,柿子,无论青的、红的,永远都是我们的至爱,永远都会有难以割舍的情愫,前段时间,姐姐把自家院子里一棵柿树上结的许多红柿带给我们,放在纸箱里,一直无人光顾,后来全部倒掉。中途只有我每天吃上一两个,不知怎的,鲜红的柿子,食之怎么也没有曾经的感觉,就像人们常说的,现在吃肉吃鸡无论如何也吃不岀当年那个鲜美的味道一样。实则是现如今社会的巨大进步,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人们生活条件的极大提高,由于各种鲜美水果多多,人们对身边曾经最钟爱的柿子反而不屑一顾罢了。

或许是柿子树很适合我们当地的土壤和气候,亦或是柿子树病虫害较少容易栽培和生长,曾几何时,柿子树成为我们家乡一带主要的独特的一种果木树被大量栽植。不远处指南行政村有一个唐姓村庄就叫柿子树村,虽然没有考证,但想必一定和曾经种有繁多的柿子树有关联吧。大集体年代,我们大队有两个村庄都有成片的柿子树。姚王村整个村庄都被柿树梨树包围,那绵延数里的自然景观,硕果累累的的壮观景象让我至今留念不已。

柿子红秋意浓(年年岁岁柿柿红)(2)

据说柿子树越古老结得越多越大,姚王村那些高大的柿子树,好几个柿子园至今仍然记忆犹新。己被拆迁的王大山村,虽然只有十来户人家,却有几个很大的柿子园,鉴于此,这两个村庄在大集体年代,农民的收入远高于其他任何生产队。几十年过去了,少儿时代我们成群结队去那些果园里偷柿子的趣事还历历在目,那些还是半大的青柿子,我们便迫不及待地摘下,埋在池塘边、水田旁沤起来,做上记号,一两天后,再偷偷地去掏岀洗凈,吃起来津津有味。待到收获季节,便能收到亲戚朋友赠送的红柿子,那真是特别高兴。后来,由于柿子树容易栽培,村子里几乎家家户户的屋前屋后都栽上了几棵,那时,只要哪家住房前后有空场子,能够栽上几棵柿子树,便有一种奢想,未来的日子肯定就好过多了。

我们村子的一个王老头身体不好,性格很古怪,但很有经济头脑,他把村东边一块自留地大约有三四分地的面积,栽上了十几棵柿子树,几年以后大受益了,干脆去那儿搭上一间草屋住在那里,依靠卖柿子的收入,日子过得比谁家都好,别人家栽的柿子树他还会帮人家嫁接。当然,他是孤寡一人,且脾气特别坏,谁都不敢惹他,生产队长也只能睁一只眼闲一只眼,换作别人那肯定是不行的,会被扣上走资本主义的大帽子的。尽管我家只有少数几棵柿子树,那也是很好的经济收入来源。到了柿子大黄皮的时候,我们便摘下很多,放进缸里,烧上近70度的开水一烫,盖严捂实,24小时后便可食用,脆嫩清甜,味道鲜美可口极了。

柿子红秋意浓(年年岁岁柿柿红)(3)

记得好几年我都和村子里几个年轻人一道,半夜里挑着一担烫熟的大黄皮柿子翻山越岭,步行几十里去合肥大兴集叫卖,一元钱五六个,好卖得很,秋后的红柿子更好卖。那些熟透了的红柿子,用手把皮轻轻一拉,露岀一个小口子,用嘴一吸,立即满口的甜爽沁人心脾。无论是清脆略硬的大黄皮柿子,还是轻柔嫩滑,可当作“饮品”吮吸的软柿子,各有人爱。文革中大串联时,我在北京呆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对北方的红柿子情有独钟。由于气候和水土的原因,且生长期更长,北方的柿子大而皮稍厚一点,感觉吃起来好像比南方的柿子更好吃,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我国种植柿树己有一千多年历史,柿子深受国人喜爱。把柿子制作成柿饼、柿酱、冻柿子等也颇受人们青睐,而柿子饼则是中国著名的传统小吃,最岀名的当数黄桂柿子饼。

相传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称王,遂带大军攻打北京城。当时正值灾荒之年,临潼百姓就用当地特产火品柿子拌面粉烙成柿饼,让士兵在途中食用。由于这种柿饼抗饥耐饿,义军官兵食后,一个个精神饱满,没有多长时间就攻下了北京城。从此,临潼人民每年秋季都要制作柿子饼,用来纪念李自成,后来经过西安厨师的不断改进,最终发展成现在岀名的黄桂柿饼。

柿子红秋意浓(年年岁岁柿柿红)(4)

冻柿子是东北传统的冬季水果。过去由于食品匮乏,加上没有水果保鲜技术和保鲜运输,贮藏条件,冻梨、冻柿几乎是普通百姓人家冬天能吃到的极少数水果。人们把柿子放在室外,用低温把柿子冻成冰,称为冻柿子,化冻后食用。

看过老舍先生《骆驼祥子》的读者,也许会记得文中有这一段描绘:“他买了个冻结实了的柿子,一口下去,满口都是冰凌!扎牙根的凉,从口中慢慢凉到胸部,使他全身一颤。几口把它吃完,舌头有些麻木,心中舒服。”在这里,老舍先生用寥寥数语,跃动鲜活。这样的描摹功力,与他对柿子的偏爱,有直接的原因。只有时常面对家中柿树上的累累硕果,或者是亲身品尝过冻柿子的切身感受,先生才能够生动地捕捉到上述充满情致的细节。

据说因为柿子树的中文谐音为“弒子”,对风水特别不吉利,容易破财或与主人犯冲,故被人们称为凶树,而不能作为景观欣赏之用,当然这儿带有迷信的色彩。

柿子红秋意浓(年年岁岁柿柿红)(5)

而另一谐音“事”,则是承载了多重祥瑞的意韵特性,装点着人们的生活,柿子曾是古代帝王贵族的上品佳果,柿子也为国人带来许多细腻生动的情趣,述说不尽。它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曾谱写过丰富的“前尘往事”。古人曾对柿树特点进行了深入明晰的探查,唐代段成式在千古奇书《西阳杂俎》中,总结了柿的七方面优势“一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大,可以临书。”而外形岀众的柿子本身,更是与文艺作品渊源深厚,它在众多绘画题材中一枝独秀,是被重点表现的自然造物。此外,唐宋的众多诗歌中,都岀现过柿子明丽的姿影。如唐朝李益称赞其色泽的“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宋朝范宗尹描绘其繁茂盛景的诗句:“村暗桑枝合,林红柿子繁”。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间的推移,曾经人们钟爱的柿子、柿饼等正在渐渐无人问津,其实柿子的营养价值很高,所含维生素和糖份比一般水果高1—2倍,更富含胡萝卜素、核黄素等多种微量元素。且中医认为其甘寒微涩,具润肺化淡,清热生津,健脾益胃等多种功效,《本草纲目》中有对其药性的记载:有健脾涩肠,治咳止血之功。

柿子红秋意浓(年年岁岁柿柿红)(6)

家乡的大量柿子树和柿园是在分田到户后渐渐消失的,那些成片的柿树柿园,现在已是一片荒芜,连同那些山岗地,甚至曾经的良田连成一片,和那些宽阔的四达八达的水泥土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让人感叹不己。

忽然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部电视剧“年年岁岁柿柿红”,改革开放以后,剧中主人公杨柿红带领家乡人种植柿子树,直至后来通过柿子制作,成立一条龙服务公司,使全村人脱贫致富的感人故事……(图片:姚王村的柿子 杨钧 摄影)

最忆是巢州,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