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长恨歌写的有多好(白居易在长恨歌里讲述了自己的一段恋情)

推荐:唐高宗如何对待父皇唐太宗的宫妃的?,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白居易长恨歌写的有多好?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白居易长恨歌写的有多好(白居易在长恨歌里讲述了自己的一段恋情)

白居易长恨歌写的有多好

推荐:唐高宗如何对待父皇唐太宗的宫妃的?

文/林晓云

《长恨歌》的主要内容分为上下两部分,第一部分关于唐玄宗和杨贵妃两人的爱情经历撰写的,第二部分是民间传说,“马嵬事变”中杨贵妃没有死,而是回归仙班,唐玄宗派道士四处寻找的民间传说。

总的而言,在整部作品就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悲剧的史实上吸收了有关李、杨爱情传说的传说并且加以虚构的历史作品。

一、湘灵姑娘在白居易心里留下了怎样烙印?

《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806),此时的唐朝正是中唐,白居易正好三十四岁,白居易曾经深爱过一位名为湘灵的姑娘,但由于门第观念以及社会风气的原因,为前途计,白居易被迫与湘灵分离。

陈寅恪先生说:“唐代社会承南北朝之旧俗,通以二事评量人品之高下。此二事,一曰婚,二曰宦。凡婚而不娶名家女,与仕而不由清望官,俱为社会所不齿。”

由于社会背景的原因,白居易无法能与湘灵结合,但是这段恋情让他刻骨铭心无法忘怀。后来白居易还写了期间三次写了怀念湘灵的诗:《冬至夜怀湘灵》、《感秋寄远》和《寄远》。

在经历了这件事情后,白居易发誓自己不再结婚,正是由于这段刻骨铭心的感情经历对白居易的一生的感情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长恨歌》感情基础,白居易在抒写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爱情悲剧中,就不免会加上自己的个人情感,所以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来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是爱情比较符合。

二、从文本结构内容上分析

《长恨歌》的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上部分是对史实的描写,下半部分是由史实转向民间传说。

在《长恨歌》的开头写到“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这一段话与史实完全不符合,史实是杨玉环本是李隆基之子寿王李瑁的妃子,后被李隆基看重,度为女道士,号太真,召入宫中。

既然白居易在杨玉环身份上避讳,那批判玄宗重色误国的意义在何处。由此可见白居易正是由于为了切合爱情这个主题才把杨贵妃的身份浪漫化,把唐玄宗求佳人的心情急切表达出来。

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夜雨闻铃肠断声”这部分为描写史实部分,只有三句话描写了杨贵妃的死:

第一句是“六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意思是六军停滞不前,要求赐死杨玉环。君王无可奈何,只得在马嵬坡下缢杀杨玉环。

第二、三句:“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贵妃头上的饰品,抛撒满地无人收拾。翠翘金雀玉搔头,珍贵头饰一根根。君王欲救不能,掩面而泣,回头看贵妃惨死的场景,血泪止不住地流。

这三句话描写出杨贵妃被刺死前和后,唐玄宗的心理活动变化,从无可奈何到救不得再到回看血和泪。其中“无奈何”,表现出唐玄宗处于一种挣扎纠结的境地,当时候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六军停滞不前,要求处死杨贵妃,作为一名君主,最无奈的时候就是在江山与美人中抉择。

唐玄宗最终选择了江山,处死杨贵妃,但是并不代表唐玄宗不爱杨贵妃。再之,杨贵妃被处死,唐玄宗掩面痛哭,但是却不能下手救下她,身为一国之君,他需要稳定军心才能留住自己的江山。

在这个时候,唐玄宗是痛苦与无奈并存的复杂心情。在杨贵妃死后,唐玄宗表现出无比的心痛,在离去此地的时候,他回头远远地看着洒在地上属于杨贵妃的金银首饰,他心里是后悔不已,但是迫于现实,他只能痛哭流涕。

在这里的三句话,与文章的“长恨”的主题所呼应,他表现出唐玄宗下旨处死杨贵妃的无奈的心情,同时与下文中,唐玄宗思念杨贵妃,派道士寻找杨贵妃的下落所呼应。

正所谓有多少后悔,就拿多少东西补救,但是在现实中的唐玄宗,只能独自一人承受死去所爱之人的断肠之痛。“长恨”的主题呼之欲出,长恨是唐玄宗的长恨,他的无奈的抉择,造成了他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实际上也表达了白居易的长恨,由于现实与母亲的阻挠,导致自己并不能与心爱的人共度余生,发生在自身的爱情悲剧,通过《长恨歌》这首诗表现表现白居易对爱情的歌颂与追求。

最后看文章的第二部分,描写的是民间传说,讲述的是唐玄宗在马嵬坡事变后由于对杨贵妃的无限思念,所以派道士去寻找杨贵妃的下落,两人在天宫上相遇,并且发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感慨。

在此部分花了大部分的笔墨通过使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描写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表现了两人的爱情。同时也表现出白居易本人希望自己的爱情与唐玄宗杨贵妃一样,能够不受现实的阻碍,做到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地步。

虽然在上部分的史实描写部分是唐玄宗处死杨贵妃,但是实际上,这是唐玄宗人在现实处境中身不由己的无奈做法罢了。在描写这一部分,写到唐玄宗最终于杨贵妃相遇,实际是白居易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的歌颂,同时也表达了白居易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从文章的整个布局来看,对杨贵妃与唐玄宗的讽喻并不存在,虽然在文章的第一部分花了一定的笔墨描写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但是并不代表是讽刺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所造成的安史之乱。

在笔者看来,白居易花了如此多的笔墨描写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反而是为了表现出唐玄宗对杨贵妃的爱情的深切,这样的描写方法并不存在讽喻的说法。

三、在诗歌归类上

在《白氏长庆集》中,白居易将他的诗分为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大类。白居易把《长恨歌》编入感伤诗,并且在结句慨叹“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情绵绵无绝期,”表明诗人“长恨”正是他所感伤难消的。 白居易在本身将此诗归入感伤诗的行列中,首先剔除了此诗是讽喻诗的嫌疑。

此外在描写《长恨歌》中,通过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运用民间传说加之作者的感情,把作者的感情寓于文章中达到诗人所说的“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的特征,这正是感伤诗歌的特征。

所以,《长恨歌》从诗歌归类的角度看,其属于感伤诗,是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悲剧的感伤,同时也表达了美好爱情的向往与歌颂。

四、结语

叙事诗《长恨歌》作为白居易的代表作,同时也是白居易“感伤诗”中最脍炙人口的篇章,作为一篇伟大的作品,越是血脉贯注的有机体,作家的想象、联想、感悟的东西就越多。

总之,尽管对于长恨歌的主题解目前学界尚存歧义,但综合本文考证和其产生渊源分析,本人认为白居易《长恨歌》中的主题是爱情,但本文所论仅是作者尚不成熟的意见,其旨谨归学界前辈时贤的不吝指正 。

相关阅读:

诗仙白居易之风流:三年换一次情人和小三,还不放过好友之妾

在古代,男人是男人,女人是女神:不信?看看卖油郎和杜十娘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关注、点赞、转发,欢迎参与评论,说出您的想法;若不喜欢,敬请留下批评,分享您的见解。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