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欧阳修(百川论道欧阳修)

文 | 百川

欧阳修,男,汉族,公元1007年生,寿命66岁。属相羊,星座为狮子座,江西吉安人。欧阳修称为“千古伯乐”,唐宋八大家的宋代五人,苏轼三父子、王安石、曾巩,都在平民时,得到过他的提携。

《宋史·欧阳修传》记载:“欧阳修……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郑氏发誓不再嫁,亲自教子。家穷的只能用芦苇作笔写字。

一口气欧阳修(百川论道欧阳修)(1)

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欧阳修三四岁的时候,就机敏领悟力超常,读书一遍,就能背诵。到了20岁的时候,腹有读书气自华,成了远近闻名的优等生。

1030年正月,晏殊主持科举考试,23岁的欧阳修夺得第一名。三月,皇帝殿试考了14名,荣登甲科进士,并被任命为洛阳市政府秘书。此时欧阳修的文章,已经名扬天下。

宋朝立国已有百余年,而文风污浊不振,知识分子大多因循守旧,所作文章见识浅薄,格调不高。欧阳修随叔父欧阳晔,任职于湖北随州时,在当地大户李家,发现了韩愈文集,刻苦学习,笃志并驾齐驱。

一口气欧阳修(百川论道欧阳修)(2)

范仲淹针砭时弊,而被降官,纪委官员高若讷还“补刀”说,应该免官。欧阳修写信谴责高若讷:“不知人间有羞耻二字”。高将此信交给皇帝,欧阳修被贬为县长。后来范仲淹升官,要提拔欧阳修。

欧阳修笑而谢绝说:“我昔日的行为,岂是为了一己之利?我们虽然同时被斥退,但也不必同时升迁。”过了很久,欧阳修复任为教育部部长助理。

范仲淹与欧阳修,被别有用心的人视为“朋党”。于是欧阳修写了名篇《朋党论》进呈宋仁宗皇帝。提出著名的观点“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性格耿直,因此得罪了不少人,甚至有人想要暗杀他。唯独宋仁宗,一直鼓励他敢说真话,当面赐给他五品官的服饰。对侍臣说:“像欧阳修这样的人,到哪里去找啊?”

适逢保定发生了兵变,欧阳修被任命为国务院副秘书长、兼任河北特使。叛乱被平定以后,将军李昭亮和特派员冯博文私纳妇女,欧阳修将冯博文逮捕下狱,李昭亮吓坏了,慌忙放回所纳妇女。

一口气欧阳修(百川论道欧阳修)(3)

兵变发生的当初,对搞叛乱的人,以不杀头来招抚,但他们归顺后,又都被杀了,对被迫参加的二千人,北宋名相富弼,时任河北政法委书记,他恐怕这些人再发生叛乱,准备下令在同一天全部杀掉。

富弼与欧阳修在河南内黄会见,半夜时,屏退左右的人,富弼说了自己的想法。欧阳修听后说:“你要闯下大祸了!他们已经投降,何况还是胁从者,你又没有朝廷的命令,人命关天!”富弼豁然醒悟。

欧阳修正人君子,遭到奸邪之徒疯狂报复。他们借欧阳修外甥女,犯罪下狱之事,罗织他的罪状,致使他降职为滁州市长。而后辗转外地,长达11年。皇上见他头发都白了,非常关心,抚慰有加。

一口气欧阳修(百川论道欧阳修)(4)

小人都恐惧欧阳修又被重用,伪造他的笔迹,说宦官的坏话。宦官们又恨又怕,联合起来陷害欧阳修。幸好皇上没有听信。升迁欧阳修为中科院院士,让他修撰《唐书》。

欧阳修奉命出使契丹,契丹国王命令,排名前四位的大臣,联袂主持宴会,并说:“这样做不是常例,是因为您,特别有名气,才如此的。”

欧阳修1057年,担任进士考试的主考官。当时学生流行新奇怪僻的文章,欧阳修对那些晦涩难懂的文字,坚决不予录取。录取之后,那些落榜学生就聚在欧阳修的马前起哄,警察都无法制止。

一口气欧阳修(百川论道欧阳修)(5)

但是,从此之后考场的文风,大为改变。苏轼就是欧阳修选中的进士,“出人头地”的成语,即源于此。欧阳修后来担任开封市长,接续包拯的严厉治政,不求声威,京城得到良好的治理。

欧阳修以高风亮节,严格要求自己,因多次遭到污蔑,60岁时,就接连上书请求告老退休,皇上则下诏书,对他尊宠有加,不让他退休。当青州市长时,又因为请求停止发青苗钱,而遭到王安石的诋毁。

欧阳修当年在滁州时,别号醉翁,晚年改号为六一居士。他性格刚强,见义勇为,因而前后几次被放逐流离,但志气还是如常不衰。在贬职夷陵县时,反复阅览以往案卷,结果发现违法错误比比皆是。

一口气欧阳修(百川论道欧阳修)(6)

于是他仰天长叹说:“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县,尚且如此,全国就可想而知了。”从此以后,他遇事不敢疏忽不慎。当文人求见欧阳修时,他跟他们谈话,从不涉及文章的事,只谈论官吏治事的问题。

国学名篇《千字文》有言“既集坟典”,直译为聚集古代名典籍。欧阳修喜爱古代文化并酷爱学习,他奉皇帝的命令纂修《唐书》,又独立写成了《五代史记》,笔法严谨而文字简练,皆成历史名籍。

苏轼为欧阳修文集作序说:“论说道理与韩愈相似,议论政事与陆贽相似,记叙事情与司马迁相似,诗词歌赋与李白相似。”有见识的人,都认为这番评论是很有见地的。

欧阳修名篇《醉翁亭记》经典语句摘抄:“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一口气欧阳修(百川论道欧阳修)(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