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姨的父母(耿妈妈的故事)

(谨将此文献给离别我们十四年的敬爱的母亲)

2008年农历腊月十三,我的母亲告别人世永远离开了我们,距今已经十三个年头了。母亲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不满二十岁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一生对待工作的态度和对待事业的追求体现了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的高尚情操和远大志向。

北方人尤其是中原地区的人都喜欢吃小米,山西小米名扬四海,其中最有名的便是我家乡的“沁州黄”小米,堪称“小米之王”。母亲与沁州黄的渊源颇深,她是将这种宫廷贡米推上老百姓餐桌的人,也是在它濒临灭绝之际挽救了它的人。母亲用毕生的精力开发研究沁州黄小米、保护和发展沁州黄事业,造福社会和百姓,她的事迹载入了史册,她的功绩为世人所铭记。

在母亲去世十余年之后,弟弟继承了母亲的事业,注册了“耿妈妈”牌沁州黄小米商标,这便是我这篇文章题目的由来。

耿姨的父母(耿妈妈的故事)(1)

耿姨的父母(耿妈妈的故事)(2)

耿姨的父母(耿妈妈的故事)(3)

耿姨的父母(耿妈妈的故事)(4)

(一)耿家有女赛儿郎

外祖父家祖籍河南,在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年代,外祖父挑着一副担子,带着外祖母颠沛流离来到山西,最后在陵川县礼义乡沙河村落脚。外祖父凭着自己的聪明和勤劳逐步地置办了家业,在村里开了一个小百货店,成为当时村子里少有的大户人家之一。外祖父和外祖母总共养育了八个子女,其中三个儿子,五个女儿,母亲是最小的女儿,因此外祖父给她取名叫“聚平”。外祖父家教甚严,要求家里的男丁每天外出劳作,女眷们则在家里纺花织布,母亲也不例外,每天必须纺完二两棉花才可以出去玩耍,于是她每天早早地就完成了外祖父规定的任务,然后她便来到村子里的学堂,趴在窗户上听老师讲课,时间长了老师就熟悉了她并为她的好学精神所感动,就让她和学生们一起参加了考试,结果母亲以第一名的成绩位居榜首,这件事情传到了外祖父的耳中,他因此改变了原来女孩子不必读书的思想,开始允许家里的女孩子们去上学堂。从此母亲便如鱼得水,一门心思地读书,到了上中学的时候,家里离学校非常远,每次步行到学校后脚上都会起泡,连男同学都叫苦连连,可是母亲从不喊苦,读书对她来说是最大的乐趣,这时候与母亲一起上学的女孩子基本上都辍学嫁人,母亲则一路读到了长治农校,后来由于成绩优秀又考入山西农学院,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青年时代的母亲

耿姨的父母(耿妈妈的故事)(5)

(二)志同道合结伉俪

祖父家在山西省武乡县蟠龙乡陌峪村,他们兄弟三人,祖父居中,分家时均得到一些财产,老大老三好吃懒做,嗜赌贪玩,很快就把家业败光,唯有祖父勤劳能干,家业越来越大,加之祖母又十分会勤俭持家,日子越过越好,到土改前夕,祖父家里便有了几亩薄田,还修了一院敞亮的房屋,算得上是村子里最好的房子,祖父还在村里的小山上为乡亲们建了一座文峰塔,期望家乡能够多出人才。

然而世事难料,祖父祖母含辛茹苦置办的这些家业后来却成了他们自己的祸根,并且给父亲带来了一生的厄运,因为这些财产土改时祖父家被划为富农成份,父亲便归到了“地富反坏右”的子女之列。父亲姐弟三人,他排行最小,在他还不到十岁的时候就成了孤儿,我的大姑二姑也尚未成年,因为是富农成份,大伯和叔叔都避之不及,唯恐连累自己,是父亲的堂哥堂嫂收留了他们,姑姑们和父亲常常提起此事,称之为“恩人”。

父亲天资聪颖,酷爱读书,上完小学之后,懂事的父亲便去村里的瓦窑干活以减轻其堂哥堂嫂的负担,在此期间,父亲一边干活一边学习,就这样自学完了两年的高小课程,然后直接考入中学,之后又考入长治农校,他既勤快又能干,被同学们推选为班长,农校毕业时由于父亲品学兼优学校便让他留校任教,正是在这里父亲认识了母亲。当时父亲是年轻有为的青年教师,母亲是成绩优秀的学生干部,共同的志向和目标使他们互生好感,彼此爱慕,后来母亲由于学习成绩优异考入山西农学院继续学习,父亲也因为工作业绩突出被学校派到山西农学院进修,之后父亲被分配到沁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母亲大学毕业之后也跟随父亲来到沁县,俩人在同一个单位工作。

青年时代的父亲

耿姨的父母(耿妈妈的故事)(6)

(三)中年丧夫遭磨难

父亲在长治农校任教时由于积极上进,工作出色,很快被学校选派到山西农学院进修,此后接受组织安排来到沁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母亲农大毕业后便跟随父亲也来到沁县,和父亲在同一个单位工作。当时推广站的技术员都要下乡蹲点,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父母被安排在不同的地方下乡。父亲善于钻研、踏实肯干,不久便成为单位的技术能手,于是他被选派到当时的县委书记所承包的沁县迎春乡中陈村包村蹲点,父亲来到这里,一呆就是数年,母亲则在单位的安排下到不同的村子里进行农业技术指导,由于父亲的工作地点相对稳定,于是我和大弟,还有外婆就跟随父亲生活,我就在中陈村小学读书,四年级的时候母亲调到科学技术办公室,即后来的科委工作,我和大弟才到了县城上学。我们在中陈生活期间,由于父母为人善良,诚实厚道,深得村民们的敬重和喜爱,他们都劝父母在村子里安营扎寨,因此我们便在中陈村落户,这里便成为了父母的第二故乡,村干部还给我家批了一块宅基地,父母在这里盖了五间砖挂面的土胚房,从此我们有了自己家的房子,随着妹妹和小弟的出生,我们这个六口之家温馨快乐,幸福美满。转眼到了1978年,这时我已经上了初中,我还清楚地记得有一天母亲拿回来一份 “人民文学” 杂志, 与父亲兴高采烈地议论着,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上面刊登了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文中详细地报道了陈景润如何攻克世界数学难题,攀登科学高峰的事迹,这位非凡的数学家便是父母心中的偶像啊!他们意识到科学的春天到来了,国家开始重视知识和人才了!他们可以大展宏图,来实现他们这代人所追求的理想: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父母还要求我认真阅读这篇文章,学习科学家的拼搏精神,所以时隔四十余年我仍然对这件事情记忆犹新。1980年初,父亲因为工作业绩突出被县政府任命为沁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然而不久父亲便感觉身体不适,到省城太原检查被确诊为肝癌晚期,这对于父母而言简直是晴天霹雳,尤其对于母亲来说是难以承受的灾难。父亲从学生时代起就积极要求进步,一直向往加入中国共产党,可是由于富农的家庭成份,他一直被党组织拒之门外,在母亲送给他的笔记本里父亲虔诚地写满了一份又一份的入党申请书,直到卧病在床之后,在病榻上父亲终于被党组织接受,宣誓入党,完成了他的这一夙愿。回忆往事可以想象,几十年来父亲背负着家庭成份的沉重包袱,内心是多么的压抑和痛苦啊!病魔早已侵入父亲的身体并且最终夺去了他的生命。1980年农历7月7日,年仅45岁的父亲永远离开了我们,当时我16岁,大弟12岁,妹妹8岁,小弟只有2岁,父亲临终时一直合不上眼,他是不愿意丢下母亲和我们四个未成年的孩子呀!这一年的7月我参加了高考,9月份我臂带黑纱踏入晋东南师专的校园,可是父亲没有看到这一幕。

父亲与母亲的最后一张合影

耿姨的父母(耿妈妈的故事)(7)

父亲去世三年后我师专毕业,母亲让我带着弟弟妹妹到照相馆拍下了这张照片

耿姨的父母(耿妈妈的故事)(8)

(四)结缘沁州黄

在沁县城的东南方向,有一座神奇的山峰--- 檀山,她挺拔灵秀,高高耸立在沁州大地,气势雄伟,站在山顶环顾四周,映入眼帘的是九峰围列,八角回环,因此有“八角九顶”之美誉,还有一个传说中凤凰落脚的地方,叫凤凰台。

关于“沁州黄”有两个美丽的传说:(一)相传在很久以前沁州大地发生了大旱,土地干裂,草木枯黄,地里的庄稼都旱死了,唯有檀山寺附近的几株谷子还活着,而且抽穗开花还结了籽,到了秋天,老和尚把谷穗收回去当作种子保存起来,第二年开春又播种下去,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终于得到了一种优良的谷子品种,它抗旱性强、病虫害少、生育期适中,并且适合在贫瘠的土壤中生长,后来人们就叫它“爬山糙”,用它碾出来的小米就叫“糙谷米”,营养丰富,口味极佳。(二)传说在明朝嘉靖年间,檀山寺的一位僧人的亲戚在京城供职,僧人给捎去“糙谷米”一斗,此时正值皇后产子后失血过多,面黄肌瘦,不思饮食,病情日趋严重。一天皇后口里喊着“黄金汤、黄金汤-----”皇帝命宫中大小官员在京城四处寻觅,一位官员忽然看见一老妇端着一大碗黄澄澄的粥汤,正要给坐月子的儿媳妇食用。官员跟随查看,问老妇“这是什么汤?”老妇答曰“黄金汤”。官员大喜,便用金银珠宝换来“糙谷米”煮汤奉上,皇后连喝数碗,安然入睡,不久病愈。事后访得此黄米产自沁州,嘉靖皇帝发旨沁州将“糙谷米”列为贡品,每年由沁州知府派人直接送入皇宫,自此“糙谷米”成为皇宫贡品。

据史料记载,明代沁州人王心安在众多的谷子品种中培育了“爬山糙”,成为当时的“五谷之神”。康熙年间沁州出了一位名人,他叫吴琠,在朝中做阁老的官职,在他负责皇宫的膳食期间,把家乡的“糙谷米”带到皇宫请皇帝食用。康熙皇帝吃了以后觉得又香又甜,口感很好,便问吴琠:“这米从哪里来的?”吴琠答道:“沁州”,于是皇帝给这种米赐名叫“沁州黄”。

沁州黄小米不仅在国内享有盛名,而且漂洋过海走向了世界。清朝光绪年间,“沁州黄”小米在印度国际食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1915年“沁州黄”小米在美国旧金山庆祝巴拿马运河通航万国食品博览会上又获得金奖。

沁州黄曾经有过历史的辉煌,可是由于年代久远,沁州黄谷子发生了严重的混杂退化现象,产量变低,米质下降,植株高低参差不齐,谷穗大小粗细不一,加工出来的小米米粒大小不均,色泽深浅不一致。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沁州黄已经到了绝种的边缘,挽救沁州黄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母亲1964年农大毕业初到沁县时就听说过“沁州黄”的故事,当时她就很感兴趣,时隔二十年,她终于与“沁州黄”结缘,此后她的全部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沁州黄事业,为此她呕心沥血、拼搏奋斗直到生命的终点。

(下面这组图片取材于网络)

耿姨的父母(耿妈妈的故事)(9)

耿姨的父母(耿妈妈的故事)(10)

耿姨的父母(耿妈妈的故事)(11)

耿姨的父母(耿妈妈的故事)(12)

(五)挽救名米路漫漫

虽然“沁州黄”早已成为历代贡品,驰名中外,可是由于年代久远,檀山老百姓年复一年地播种自选自种的老种子,致使“沁州黄”谷子发生了严重的混杂退化现象,产量变低,米质下降。每到秋天,当人们登上檀山,望着那十几亩山地上长出的“沁州黄”,心里一片凄然:谷杆高低参差不齐,谷穗粗细长短不一。碾出的米粒也是大的大,小的小,极不均匀,就连米色也深浅不一,成了品质低劣的“杂谷米”,亩产也仅停留在几十、上百斤左右,年总产量不足万斤。七十年代末的一个秋天,一位“山西日报”记者到檀山进行实地采访,看到眼前的“沁州黄”谷子,听到人们的叹息声,感到“沁州黄”已经面临着绝种的危机,返回省城后,他立即在“山西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拯救沁州黄”的报道。1979年由山西省科委主任高鸿基首倡,第一次提出了“开发沁州黄”的口号,于1980年给晋东南地区科委下达了“开发沁州黄”的课题,责成沁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承办,当时推广站站长秦廷彦(就是我父亲)十分重视,专门组织了“沁州黄”研究小组,成员包括王进先、赵爱莲、李春堂等人,并于当年开始住在檀山进行试验,搞了不同谷子品种对比、不同肥料种类试验。1981年又继续搞了同样的试验,到了1982年这些研究小组的人们认为“沁州黄”也不过就是一种小米,再加上经费不足等困难,他们不想再搞下去了。当时在沁县科委负责内务和财务的母亲认为“沁州黄”不是一般的小米,对它的开发研究意义重大,对于缺乏煤炭、金属等自然资源的沁县来说是一件大事,没有完成这项任务就对不起沁县人民,也无法向上级领导交代,于是她主动请缨,承担起研究开发“沁州黄”的重任。

(此图片取材于网络)

耿姨的父母(耿妈妈的故事)(13)

(六)引种下山福泽百姓

“沁州黄”在其漫长的繁衍生长中演绎了它历史的辉煌,成为历代皇室的贡品。但是长期以来,当地人把它过分地神秘化了。历史上种植“沁州黄”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即“不能下山、不能高产、不能施肥”,这个“三不能理论”将“沁州黄”禁锢在檀山的十几亩耕地上,几百年来没有下过山。母亲认为,“沁州黄”这样的优质小米品种不应该只供帝王享用,应该让它造福百姓,登上寻常人家的餐桌,也让当地的老百姓从种植“沁州黄”中得到实惠,这才是名米真正的意义所在。母亲意识到,要想使“沁州黄”得到发展,必须首先从思想上打破这个所谓的“三不能理论”,于是母亲的研究项目就从“引种下山”开始做起。1982年母亲在檀山设立了气象哨,装百叶箱、风速计,聘请当地人记载每天的温度湿度和风速,同时取土样,化验成份,对“沁州黄”从种到收的整个过程进行观察记载。整整用了两年时间,初步摸索出了这里的小气候和土壤情况。为了能够在全县十五个乡镇布下十七个试验点,桃杏花开的时候,母亲独自骑着自行车南来北往,越过多少崎岖的山路,走过多少小村庄连她自己也说不清。在一个村子里,为了说服一户农民在他的责任田里搞谷子试种,她与乡技术员同这位农民打了一下午土坷垃,离开时已经是暮色苍茫,而母亲回家还有六十里的路程。这位农民感动地说:“就凭老耿的这种精神,咱就是减产了也乐意干”。

两年来,母亲跑遍全县行程万里,风雨之苦使她磨练了她的意志,自行车的烙印也使她的心和农民贴得更紧。1983年8月的一天,母亲从另一个点上看完谷子的生长情况,急匆匆地赶往檀山,突然天气骤变,下起了瓢泼大雨。土地泥泞,车子推不动,只好扛在肩上。当她跌跌撞撞,带着满身泥水躲进路边的崔树生家避雨时,热情的崔大娘为她在炉火上烤干衣服,还冲了一碗热气腾腾的蛋汤。大娘说:“你让谷子高产,给咱沁州黄争光,办的是好事,着了雨我们心疼”。正是有崔大娘这样的众多群众的支持和鼓励,正是凭着心中执着的信念和对“沁州黄”的痴迷和情有独钟,使母亲顾不上料理家务,顾不上操心儿女的学业,甚至顾不上照顾当时还年幼的小弟,她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沁州黄”研究工作中。

母亲在田间查看谷子的生长情况

耿姨的父母(耿妈妈的故事)(14)

(七)不畏挫折意志坚

1982年母亲在全县17个乡镇进行了“沁州黄“引种下山试验,这些乡镇包括城关镇的红坡、迎春乡的尧科、樊村的交漳、杨庄的乔村等地。统一供种、统一进行技术指导,秋天进行单收单打。1984年的秋天,秋高气爽,阳光格外地温暖,17个试验点的谷子都获得了大丰收,母亲兴高采烈的把谷子收集回来,碾成米,统一编号,连檀山的“沁州黄”在内共18个品种,在县招待所举行了“沁州黄品尝鉴定会”,省科委领导亲临参加。为做到严肃公正,他们把18个样米,分别放在18个容器中,取同样的米,加入同样的水,一起放在蒸笼里蒸,然后进行品尝鉴定,结果红坡村的小米获得第一名,檀山位居第三,由此打破了“沁州黄”不能下山的说法。同时樊村农场的“沁州黄”产量达到了526斤,打破了“沁州黄”不能高产的定论。母亲经过两年的实地种植,然后研究总结得出了结论:只要是类似檀山的高山丘陵的红色土壤就可以栽培“沁州黄”,再施用羊肥或者牛肥(羊肥最好)就可以生产出营养丰富、美味可口的“沁州黄”,而且可以取得高产。引种下山宣告成功,母亲心里感到欣慰的同时又开始考虑对“沁州黄”研究的另一个项目,这缘于这一年春天的一个重大事件。1984年2月,在长治召开的山西省谷子协作攻关会上,专家们对来自全省的11个小米种类进行了品尝鉴定,出乎意料的是,一向被誉为中国米王的“沁州黄”竟然屈居第六!这对于母亲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心里痛苦的滋味难以言表,想到这两年来自己风里来雨里去所受的艰辛,想到自己为振兴“沁州黄”献出的一腔热血,母亲内心焦虑,夜不能寐,在困惑和痛苦中苦苦地思索:到底问题在哪里?如何才能够让“沁州黄”重新绽放出光彩?经过几天的思考,母亲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所在,那就是必须从根本上解决“沁州黄”的种子问题。于是母亲下定了决心,一定要让“沁州黄”恢复到原有的品质!一定要让“沁州黄”再现昔日的辉煌!由此母亲开始了下一段“沁州黄”研究道路上的艰苦跋涉,这一段路走了整整五年的时间。

(八)千万次的漉金

1983年春天,山西农大派了二十位教授、讲师前来沁县搞太行山开发,其中育种教研室的王润奇老师对开发“沁州黄“有浓厚的兴趣,母亲非常高兴,俩人共同分析了“沁州黄”米质下降的原因,一致认为问题出在谷种的严重混杂退化上,于是他们商定,把“沁州黄”的提纯复壮作为科研合作项目共同攻关,母亲负责田间种植和室内考种,王老师负责实验室的品质化验。

1984年5月,母亲带着王老师派来的两个农大实习生上了檀山,在凤凰台张树生家的责任田里种下了第一块总数为1563行的提纯复壮穗行圃。

试验是艰苦而漫长的。第一年,经过选种,他们种下1563个穗子,第二年增至2500个,这才能达到提纯试验的穗行数量要求。春天,母亲像对待儿女一样眼巴巴地盼着小苗出土长大;夏天她顶着烈日,拿着尺子和计算器查株高、量叶宽、搞计算、做记录;秋天她拿着镰刀,小心翼翼地把谷子一行一行地割起来,再一把一把地捆好,然后将它们像安置贵宾一样地接回自己家里,开始那麻烦又细致的考种工作。提纯复种,就是要从1563和2500个穗行里择优汰劣。寻求“沁州黄”原种就像沙里澄金和大海捞针一样。对于每一个谷穗都要经过量株高、称穗重、穗粒重、千粒重,取其每个穗行的平均数,编签入袋等繁琐的程序。没有场地,母亲只好在自己家里进行考种,房子小,家里人又多,那几年我们家的楼板上、屋檐下,墙上到处挤满了一把把的谷穗;没有助手,母亲就一个人经常加班到深夜,她的拼博精神感动了继父,于是他也抽时间给母亲帮忙并承担了许多的家务来支持她的工作。考种工作完成后,母亲就将每个穗行的样品送给农大王老师进行化验。

育种离不开化验,而化验分析也绝非常人想象的那么简单。按照规定,每个谷穗要出4个数据,一批提纯要到2000个以上的穗子,而且2500个谷穗的化验费是一个非常大的数目。当时山西农大没有收取任何费用,这对于研究开发“沁州黄”项目来说是莫大的支持。王润奇老师的化验工作锲而不舍、一丝不苟:2500个穗子,对其脂肪、蛋白质、可溶性糖、淀粉4个号数都要逐一地化验指数。此外,还对每种米的米胶长度、透明度、直链淀粉含量和米粒膨胀系数也逐一地进行了测试。数以十万次的操作,其劳动强度之大可想而知,其敬业精神令人敬佩。更值得一提的是,王润奇老师历时五年的化验工作从未收过一分钱,而且还资助了700多元的试验基地补偿费。

(此图片来源于网络)

耿姨的父母(耿妈妈的故事)(15)

(九)提纯复壮,沁州黄再现辉煌

1985年母亲对“沁州黄”谷子继续进行提纯复壮,为了避免自然灾害,提纯复壮田分别种在两个地方,一个在檀山,一个在中陈,播种的穗行各2500个,同时对上一年的化验结果表现比较好的穗行进行了单独繁殖,特别是84012、84017两个品种表现很好,对以后的引种下山起了骨干作用,秋天同上一年一样进行了认真的收获。

1986年提纯复壮工作继续进行,同时对表现好的穗行进行繁殖。5月5号母亲将繁殖好的84012、84017带到檀山,无偿地送给了三位种谷能手:崔海生、王润田、张树生,他们得到新谷种以后,当年进行了播种,秋后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当时在檀山有一个谷子加工房,用新谷种和旧谷种加工出来的“沁州黄”小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群众一看都很吃惊:“哇!新谷种真好!米粒一样大小,米色一样金黄,明年咱也要用新谷种。”第二年春天檀山的农民都找这三个人进行更换谷种,从此在檀山新谷种就代替了旧谷种,在很短的时间内,次村乡都更换了新谷种。

同年4月17日至22日,中国作物学会谷子专业委员会在石家庄开会,来自全国的82 位谷子专家对来自全国的84个名米进行了鉴定品尝,正在选育中的“沁州黄”小米“沁84012和沁84017”参加了赛米会,被评为一级优质米,一举摘取了“全国最佳小米”的桂冠,并被大会定为评定全国各种小米的标准。从此“沁州黄”名声大振,这是解放以来“沁州黄”第一次夺冠,使一度跌入低谷的“沁州黄”又重新登上了辉煌的顶峰。

1987年,“沁州黄”谷子在全县21个乡镇普遍推广,种植面积达到5000多亩,长势普遍良好,秋天进行了测产,亩产量都在500斤左右,是原来产量的几十到100倍,总产量达到2500万斤,是原来产量的2000多倍。

1988年4月17日至22日,中国作物学会谷子专业委员会又在洛阳举行第二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檀山“沁州黄”和异地种植的“沁州黄”双双被评为一级优质米,荣鹰全国之冠。

一年年的育种,一次次地提纯。从1983年进行大规模的提纯试验开始,经过整整五年的艰苦努力,到1988年底,胜利完成了“沁州黄”谷种的第一次提纯复壮工程。

(十)创办公司,振兴“沁州黄”事业

1988年冬季,很多农民带着生产出来的“沁州黄”小米找到母亲说:“你让俺们种这么多沁州黄,俺们自己吃不完,你得帮助俺们卖米变成钱呀!”母亲也在思考:“沁州黄”开发虽已成为规模产业,但是迫切需要种、技、产、销一体化的扶持和服务。尤其是流通搞不活,反过来又要影响农民种植“沁州黄”的积极性,一项富民富县的产业就有可能夭折。母亲不愧是当年农学院的全校团支部书记,又是学业优秀的高材生,她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于是母亲决定创办公司,让“沁州黄”的发展更上一层楼。开办公司,谈何容易?一无场地,二无资金,真正的白手起家,母亲心里明白,这又是一条充满艰辛、充满风险的崎岖之路,可是为了她心中执着的信念、为了她挚爱的“沁州黄”事业,她义无反顾地向前走下去。在县委领导的支持下,1989年初母亲组建了“山西省沁县沁州黄谷子开发服务部”,除母亲之外,服务部最初的成员有:郭保剑、乔菊红、王德贵、魏宝忠、闫建红、刘元龙、王成林等人,这使“沁州黄”有了第一个服务机构,它对农民实行一条龙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冬天进行技术培训,春天提供“沁州黄”纯种,夏天进行技术指导,秋天负责收购农民生产出来的“沁州黄”小米。公司起步需要资金,可是没有上级拨款,怎么办?母亲于是把家里仅有的2400元拿出来购买了一些必需的办公用品,公司才得以开张。可是由于资金不够,不能到工商局登记注册。

1988年夏天的某一天,当时担任山西省副省长的郭裕怀去山西化肥厂视察工作路过沁县,县委书记陈喜旺让母亲向郭副省长作了开发研究“沁州黄”的专题汇报,当他听了“沁州黄”经过提纯复壮已经培育出新品种的汇报后,十分高兴,当即表态,支持“沁州黄”的开发并拨专款50万元。1990年春天,母亲得知这笔钱来到了沁县,可是这笔钱是从民政渠道来的。于是母亲天天跑民政局,经过一番努力才给沁州黄公司拨付了3万元,而且是以贷款形式下拨的。就这样母亲拿着这三万元钱去工商局注册了“沁县沁州黄谷子开发服务部”,月月向民政局交“利息”。后来由于民政局主要领导更换,民政局要收回这笔资金,母亲据理力争,但是民政局一纸诉状告到法院,法院冻结了服务部的账户,服务部难以为继,陷入困境。多亏了当时的送米经纪人次村的蒋鹏飞、郭家庄的郭庆明、漳源的宋有德坚持给服务部送最好的米,并且与母亲约定卖了米后再算账,沁州黄服务部就这样度过了难关最终坚持了下来,并且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个服务部就是现在沁州黄小米集团的前身。

公司创办初期母亲与员工合影

耿姨的父母(耿妈妈的故事)(16)

这是1989年租赁沁州北路原供销公司的平房。图中是当时沁州黄谷子开发服务部的办公场所和门面。(此图片由沁州黄小米集团元老郭宝剑先生提供)

耿姨的父母(耿妈妈的故事)(17)

母亲与公司员工收获沁州黄谷子以后的喜悦情景

耿姨的父母(耿妈妈的故事)(18)

《山西文学》刊登的有关母亲开发研究沁州黄小米的纪实文学报告

耿姨的父母(耿妈妈的故事)(19)

当时的许多新闻媒体:黄河电视台、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报、山西文学等都多次报道过母亲的事迹。

这是刊登在《山西日报》1994年9月10日第一版武二赖同志撰写的《沁州黄传人》的文章。

(此图片为沁州黄小米集团副总郭宝剑先生提供)

耿姨的父母(耿妈妈的故事)(20)

(十一)科研成果留存世人

由于“沁州黄”开发服务部给农民提供了从种到收的一条龙服务,保障了农民的利益,因此农民种植“沁州黄”的积极性非常高。1989年,“沁州黄”种植面积达到了一万亩,平均亩产达到520斤,年总产量达到520万斤,米质优良,基本上满足了市场要求。

在当时沁县人大主任田来如、政协主席戴世英、县委书记陈喜旺等领导同志的倡导下,邀请了省科委主任高鸿基、农科院党委书记兼院长武世明以及当地的一些能人郭兆堂、刘英,还有各乡镇农业技术员等100多人组建了“沁州黄谷子研究协会",并制定了章程,在县招待所召开了成立大会,由田来如任会长、刘英、郭兆堂任副会长,母亲任秘书长。协会成立之后对“沁州黄”事业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989年3月8日,母亲当选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应全国妇联的邀请,携带“沁州黄”小米2000斤去北京参加了全国三八妇女节暨“全国首届女企业家经营成果博览会”,母亲受到了陈慕华、康克清、陈锦华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和表扬。2000斤“沁州黄”小米在会议的第二天就被抢购一空,“沁州黄”的有关资料也被写进大会的会刊中。

从1980年开始到1990年历时十年,“沁州黄”谷子的各项研究工作都已经完成,种子也完成了第一次“提纯复壮”,获得了大量的“沁州黄”谷子纯种,对“沁州黄”谷子的生物学特性以及“沁州黄”谷子的生态环境均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引种下山”也获得了成功。于是母亲总结了“沁州黄谷子开发研究”的技术成果提交了鉴定申请。由于经费困难,无力向省科委要求鉴定,只好向长治市科委提出申请。1990年12月29日,由长治市科委主持,在沁县招待所邀请了山西农大教授张株宝、副教授管振谦、省谷子所副研究员姚克明、长治市农业局高级农艺师、副局长何来旺、高级农艺师陈文光、沁县农业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赵德一、沁县科委工程师田会良等同志进行了鉴定评议。参加会议的专家一致通过了此项技术成果的鉴定,这是母亲对“沁州黄”事业的第一项重大贡献。

母亲的第一项科研成果《沁州黄谷子开发研究》

耿姨的父母(耿妈妈的故事)(21)

母亲在书写“沁州黄开发项目可行性报告”

耿姨的父母(耿妈妈的故事)(22)

1989年3月8日,母亲参加“”全国首届女企业家经营成果博览会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康克清、陈慕华、陈锦华合影留念

耿姨的父母(耿妈妈的故事)(23)

耿姨的父母(耿妈妈的故事)(24)

1989年“沁州黄协会”全体工作人员合影留念(中间一排左二为母亲)

耿姨的父母(耿妈妈的故事)(25)

(十二)注册商标起风波

1992年,“沁州黄”在太原参加了“山西省贫困地区首届农副工矿土特产品展销会”并获得金奖。

1993年,“沁州黄”参加了“山西省首届农业博览会”并获得金奖。

“沁州黄谷子开发部”自组建以来在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方面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先后被山西省、长治市科委评为“科技工作先进单位”,母亲作为服务部负责人则连续十年被评为全县劳模、三次获得山西省扶贫办授予的“山西省扶贫工作带头人”、三次被评为“长治市劳动模范”,一次当选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她的事迹多次在山西省和长治市的报刊杂志中被报道,山西电视台也曾经多次作过新闻报道和专题报道。

1992年,“沁州黄”谷子开发部经营的“沁州黄”小米十分畅销,来自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的客商络绎不绝,对“沁州黄”的优良品种十分赞赏。为了保持“沁州黄”的崇高声誉,防止假冒伪劣产品,母亲主动向工商部门提出了申办商标的请求,并按照《商标法》的规定提交了有关材料,在92年第二期《商标公告》上登载的“沁州”牌商标即将成功的十天内,麻烦出现了,由沁县粮食局、次村粮店、次村公社、檀山村委四家联名上诉,要求撤销“沁州黄”服务部申请的“沁州”牌商标,并派了两名粮站的工作人员到北京商标局要求取消“沁州”牌商标。

92年的一天,县政府办公室多次打电话让母亲去那里一趟,母亲一走进办公室,副县长便指着她问:“谁让你给沁州黄办商标的?人家粮食局从五二、五三年就已经卖沁州黄了,你现在办了商标,还让不让人家活了?”母亲一听这话就懵了:难道为"沁州黄"注册商标不是对沁县人民有益的事情吗?为何会受到如此责难?她仔细一看,室内有八个男人,其中有县长、副县长、粮食局长等人。母亲对副县长的责问据理力争,毫不畏惧。副县长问:“你办这个商标花了多少钱?”母亲答:“700元。”副县长说:“那让粮食局局长给你700元,你把这个商标给了他算了。”母亲说:“我办商标是为了使用商标,不是为了卖商标,不用说给我700元,就是给我7000元、70000元我也不干!”这时,一言不发的县长开口了:“不要跟她多说了,等陈书记回来再说吧。”(当时陈喜旺书记正在省城开会),母亲说:“等陈书记就等陈书记”,她便气愤地扭头离开了政府办公室。当天晚上,陈书记回来了,县长、副县长首先向陈书记告母亲的状,陈书记一听便说:“能给沁州黄办了商标是一件大好事,是对沁县的一大贡献,你们怎么能难为她呢?赶快把去北京告状的人给我叫回来!”陈书记的明确表态,才算解脱了对母亲的围攻。当时工商局对于办“沁州黄”牌商标意见也不统一,正局长表示反对,分管商标的副局长王效堂、干事贾三贵积极支持。

办商标这件事情很不顺利,当沁县工商局的人带着“沁州黄”服务部的工作人员魏保忠去省工商局申请办理商标手续时,负责办理商标的郭处长一看便说:“给沁州黄注册商标,是你们沁县的一件大事,沁州黄出名已经几百年了,从来没有人来办过商标,现在你这个女人倒厉害,敢来注册商标,不行,没有你们县政府的表态,我们不敢给你办理。”办事人员只好返回沁县,母亲知道情况后,当即替县政府起草了一段话,说明了申请商标的理由,县工商局派人第二次同魏保忠到省工商局办理手续,“沁州黄”商标才算走出省城,到了北京。

四家联名告状到带来了很大麻烦,国家工商局将四家的联名诉讼寄回到“沁州黄”服务部,限期在半个月内给予答复。母亲立即赶写材料,对他们提出的理由逐一地加以反驳并很快寄往北京。经过两年多的期盼,终于等来了国家工商局的答复:去掉“黄”字,注册“沁州”二字,“沁州”牌商标使用权归“沁州黄”谷子开发服务部所有。开办公司和申办商标两件事情使母亲身心惧疲,此后的一件事也让“沁州黄”事业再次受到了挫伤。

1994年,“沁州黄”谷子服务部以“建设沁州黄生产基地”为题,申报省计委并且被省计委批准列项,拨专项资金40万元。但由于当时的县长等人出了个“沁政发73号”文件,将“沁州黄”专项资金拨给“沁县商业总公司”,结果“沁州黄”的40万专款资金被挪用,造成资金短缺使“沁州黄”公司无法按照计划正常发展。

1995年2月,母亲到了退休年龄,于是辞去了“沁州黄”谷子开发服务中心经理的职务,由李满收接任,10月份,中央农业部在北京召开“第二届全国农业博览会”,由于准备工作欠缺,历次获奖的“沁州黄”痛失金奖,只得了银奖。

国家商标局1994年对“沁州”牌商标作出的裁定书

耿姨的父母(耿妈妈的故事)(26)

沁州黄小米最初使用的简易包装袋

耿姨的父母(耿妈妈的故事)(27)

(十三)壮志未酬誓不休

“沁州黄”小米参加1995年全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失利的消息让母亲痛心不已。公司是她白手起家,费劲艰难创办起来的,她所开拓并倾注了全部心血的“沁州黄”事业也像没有成人的孩子一样需要她来扶助和指引,她意识到:“沁州黄”事业不能没有她,经理的职务可以卸掉,可是公司的发展她不能袖手旁观。1995年12月,任效堂被任命为“沁州黄开发公司”经理,并且聘任母亲为公司的总顾问。虽说是当顾问,其实母亲的工作跟退休之前没有多大区别:她为公司的发展出谋划策,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亲自担任育种工作,公司所需的材料也大多由她来撰写。在母亲的扶助下,“沁州黄”又绽放出光彩,1996年在太原举办的“中国第三届食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在1997年全国第三届农博会上又登金榜,被评为名牌产品;1999年,在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被认定为名牌产品并推荐为“放心食品”。

2000年3月,“沁州黄”开发公司第四任经理石耀武上任,并将公司改名为“山西沁州黄小米开发有限股份公司”,后来又更名为“山西沁州黄小米集团”,母亲继续担任公司总顾问一直到去世。此时,“沁州黄”谷子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母亲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有些“沁州黄”的品系出现了感染谷瘟病的情况,特别是种植较早的品系,感染程度比较严重,母亲就把原来的“优质高产”的育种目标改为“优质高产 抗病”的育种目标。她带领学生王灵丽经过三年的努力,最终在提纯复壮田里选出了03025、03298两个抗病品系。学生王灵丽在回忆母亲的文章中讲到了这样一件事情:2002年5月28日下午,她和母亲叫了一辆出租车去定昌镇烟立村种“沁州黄谷子提纯复壮试验田”,同时带了一千个试验用的“沁州黄谷子”的穗行种子,分别装在不同的编织袋、网袋中,并都挂有标识牌,稍有不慎就怕混淆。到了田里,承担试验的农户刘万春看着她俩带的东西直摇头,说:“这么多品种咋种啊?这要种到啥时候啊?”母亲安慰他说:“不用愁,有我老婆子在,这件事不难,你只要把好犁就行。”于是她俩把挂有吊牌编号的种子倒出来按照顺序摆在地边,由刘万春把犁,他媳妇撒种,母亲负责指挥、绘图以及记录,灵丽则按照母亲的指示在地里来回跑,负责送种子和实地做好各行穗的播种标记。就这样忙活了整整一个下午,到天黑才结束。本来和出租车司机约定接她俩回去的,可是在地头一直等到晚上八点多也不见车影,无奈她们只好让刘万春骑摩托车送她们回去。类似这样的事情对于母亲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为了她挚爱的“沁州黄”事业,她忘记了年龄、忘记了劳累、忘记了自己已经衰弱的身体,也忘记了家人。

2002年4月,母亲主持课题全面研究,为“沁州黄”完成了第二个科研技术鉴定成果《“沁州黄”小米无公害生产技术》。对“沁州黄”谷子的生长环境进行了监测评定,规划了次村、郭村、段柳、待贤、定昌5个绿色基地。对“沁州黄”无公害生产技术以及主要性能指标进行了鉴定,达到国家A级绿色食品标准,这是母亲对“沁州黄”事业的又一重大贡献。

同年8月,母亲亲自执笔,查阅了20多部文献资料,撰写了长达8万字的《关于申报沁县沁州黄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材料》,这是母亲对“沁州黄”事业最后的一项重大贡献。要知道母亲当时已经是67岁的老人了!这些工作对于年轻人尚属艰巨,更何况是一个接近古稀之年的老人!母亲对于“沁州黄”事业真可谓是呕心沥血、披肝沥胆!

母亲的第二项重大技术成果《沁州黄小米无公害生产技术》

耿姨的父母(耿妈妈的故事)(28)

母亲带领学生王灵丽在田间观察谷子生长情况

耿姨的父母(耿妈妈的故事)(29)

母亲在67岁高龄时亲笔撰写的长达8万字的《关于申报沁县沁州黄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材料》(左图)

耿姨的父母(耿妈妈的故事)(30)

母亲与公司员工在田间地头工作(紧挨着母亲站立者为现任沁州黄小米集团董事长石耀武先生)

耿姨的父母(耿妈妈的故事)(31)

母亲与公司员工在山西五台山留影(中间为母亲,右图为沁州黄小米集团副总郭宝剑先生,昵称“玉树临风”,他的回忆录:沁州“红”土沁州黄—追寻沁州黄的历史发展足迹,有多篇文章在美篇里可以搜寻到,作为沁州黄小米集团的元老和沁州黄事业发展的亲历者他的文字和图片对于沁州黄的发展历史的记录有着很高的价值)

耿姨的父母(耿妈妈的故事)(32)

(十四)魂系名米情未了

母亲晚年的时候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把“沁州黄”的有关资料整理成册,留存于后人,让“沁州黄”事业永远繁荣昌盛,造福百姓。她曾经跟我说过一件事情:长治市作家协会有个叫李秋保的人,文笔功夫特别好,对“沁州黄”很感兴趣,对母亲为“沁州黄”所做的贡献很钦佩,他曾经在1989年采访母亲后写过一篇题为《中国名米沁州黄》的长篇报道发表在《山西文学》杂志上。此后就与母亲一直保持着联系,他曾经向母亲表达过想和母亲一起把“沁州黄”的故事编撰成书的意愿。

2007年夏天,我带高三毕业班,高考之后我利用假期的时间去陪妈妈住了一段时间,此时妈妈已经72岁的高龄了,她的眼睛由于患白内障视力已经很弱,她要求我帮她整理了一部分有关“沁州黄”的文稿,由她口述,我写下来。在她讲述的过程中,我对母亲的记忆力很感惊讶,她对于“沁州黄”发展过程中的所经历事情都记得一清二楚,包括人名、地名、时间、内容,完全不用查阅资料,一切都娴熟于心,随手拈来即可。这时候我才明白:"沁州黄”事业早已融入母亲的生命,她的心里时刻都装着这个她挚爱的孩子。她还向当时在沁县任职的裴县长写了一份请示报告,要求拨专款为“沁州黄”著书立传,唯恐这个人类的珍宝文献失传。遗憾的是,第二年母亲便患病住院,当年腊月就与世长辞,这件事情也就成了她未能了却的心愿。办完母亲的后事,我便到长治找李秋保先生,他单位的人说他经常出去采风,很少在单位。后来我又忙于工作和自己家里的事,就把这件事情搁置下来了。

一晃十余年过去了,现在我退休在家,有了闲暇的时间,这时我想起了妈妈这个遗留下来的夙愿,于是,教了36年英语的我拿起了笔,开始尝试着写妈妈的故事,我想用自己拙劣的文笔把妈妈的一生,特别是她在“沁州黄”事业上所经历过的艰难、她的研究成果、她对“沁州黄”的一片赤城之心以及对于“沁州黄”事业所做的巨大贡献都写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她,也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记住我们家族中的这位伟大的女性,更希望妈妈的创业精神和敬业精神得以传承和发扬。母亲没有给我们留下物质财富,可是她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无价之宝,母亲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将激励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和信念去努力奋斗和拼搏。

作家李秋保先生赠予母亲的作品以及亲笔签名

耿姨的父母(耿妈妈的故事)(33)

(十五)光辉业绩永载史册

母亲从1982年与沁州黄结缘直到她2008年去世,三十多年间为“沁州黄”的研究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汗水,也为“沁州黄”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今,“沁州黄”已经在沁州大地上大面积种植,许多农民依靠种植“沁州黄”脱贫致富过上了小康生活。由母亲创建的“沁州黄”小米集团也成为山西省的龙头企业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她为“沁州黄”规划的蓝图:"沁州黄"小米深加工、“沁州黄”原产地域保护等都已经实现。母亲为“沁州黄”所做的贡献和业绩被详尽地记载在《沁县人物志》里,将永远为沁县人民所怀念。沁县政府还在当地的南湖公园为母亲镌刻了浮雕,以此来纪念母亲为“沁州黄”所做出的不朽功绩。当沁县的百姓在公园里倘佯漫步看到雕像之时,他们就会想起母亲,是她让濒临灭绝的“沁州黄”获得了重生;是她让昔日的贡品走向了百姓的餐桌;是她让“沁州黄”成为沁县百姓脱贫致富的“金珠子”。沁县人民不会忘记她——“沁州黄”传人耿聚平!原沁县史志办副主任王中庆先生写给母亲的一首藏头诗便是沁县百姓对母亲爱戴的真实写照:

谷神颂

——赠沁州黄传人耿聚平女士,恭贺其一生为沁州黄事业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

沁水漳水自羊山,

州境谷子是名产,

黄花少女恋耒耜,

传承黍谷到髦年,

人间真情谁曾识,

耿耿丹心可对天,

聚罗谷经赐苍生,

平生为此不遗憾。

----- 阏与山人于2007年夏日

《沁县人物志》记载了母亲为“沁州黄”事业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耿姨的父母(耿妈妈的故事)(34)

耿姨的父母(耿妈妈的故事)(35)

耿姨的父母(耿妈妈的故事)(36)

耿姨的父母(耿妈妈的故事)(37)

沁县人民政府在沁县县城的南湖公园为母亲镌刻的浮雕

耿姨的父母(耿妈妈的故事)(38)

(十六)耿老精神永流传

2016年12月20日,山西“沁州黄”小米(集团)有限公司举行大会,纪念母亲诞辰80周年,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山西省农科院的领导和研究员等,还有曾经和母亲一起工作过的老领导、老同事等人,公司也邀请了我们家属参加会议。在会上,集团董事长石耀武先生作了长篇讲话,他真挚地追忆了母亲在“沁州黄”的研究和开发以及公司的发展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并号召公司员工要学习她对“沁州黄”研究开发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学习她面对困难、勇挑重担的担当精神;学习她契而不舍、专注执着的探索精神;学习她一心为公、任劳任怨的吃苦精神;学习她锐意进取、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学习她保护品牌、不惧压力的抗争精神。参加会议的人员都踊跃发言,回忆与母亲一起工作和共事的过往经历。

省农科院经作所研究员陈瑛阿姨是母亲山西农大的校友,也是与母亲一起搞谷子研究的专家,她与母亲都从事谷子研究,有“北陈南耿”的美誉。她满怀深情地讲述了与母亲相识相知并共同搞谷子开发研究的许多往事,特别是母亲在晚年身体已经不好的情况下仍然陪同她一起去田间工作,还委托她为“沁州黄”培育新的优良品系,母亲还拜托她继续培养自己的学生王灵丽,让“沁州黄”的栽培技术和优良品种不断更新,永不衰退。陈阿姨边讲边哭,好几次哽咽着说不出话来,在场的许多人也都感动地留下了眼泪。

公司还举办了《纪念耿聚平同志诞辰八十周年征文活动》并发行了专刊。昔日与母亲一起为“沁州黄”事业工作的人们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来回忆母亲所经历的艰难困苦,缅怀她为“沁州黄”作出的卓越贡献,颂扬她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公司老员工、当初与母亲一起创业的元老之一的郭宝剑大哥还专门制作了《纪念耿聚平同志诞辰八十周年》的音乐相册。母亲的在天之灵一定能够感知到人们对她的怀念,她也定会为“沁州黄”今日的辉煌而深感欣慰。

耿姨的父母(耿妈妈的故事)(39)

沁州黄小米集团发行了“纪念耿聚平专刊”

耿姨的父母(耿妈妈的故事)(40)

耿姨的父母(耿妈妈的故事)(41)

沁县广电传媒报道了这次沁州黄小米集团为纪念母亲八十诞辰举办的活动并录制了视频,点击下面的链接可以全程观看视频:https://mp.weixin.qq.com/s/o6ZFbCpa7Nq3QG7qKCGHyA

后记:我们的母亲聪慧豁达,性格温和,外柔内刚;待人宽厚仁慈,心地善良;对事业执著,大公无私。本篇以母亲的事业为主线对母亲的一生作了回顾,文中所涉及的农学专业知识、她对沁州黄小米开发研究中的人物和事件以及她在创办公司过程中的经历,这些材料都是本人根据母亲留下的资料整理之后写出来的,只是想让这些历史事实能够为世人所知晓;她的不朽功绩能够为后人所铭记;她的敬业精神能够为子孙所传承。

在母亲十四周年的祭日追忆母亲光辉的一生,想要告慰她老人家的是:她的儿子继承了她的事业,传承了她的精神,创业一年多的时间里,“耿妈妈”牌沁州黄小米已经得到了众多人的认可,“根据地米业有限公司”蒸蒸日上,未来可期,前途似锦!我们姐弟四人也会永远传承家族的优良传统,将优秀的品德和敬业的精神发扬光大,把母亲的伟业铭记在心!

弟弟创办的公司

耿姨的父母(耿妈妈的故事)(42)

我们姐弟四人在南湖公园母亲浮雕前留影

耿姨的父母(耿妈妈的故事)(43)

母亲的光辉业绩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

耿姨的父母(耿妈妈的故事)(44)

( 本文发表于 2022年1月16日,作者秦继红为耿聚平的长女,中学高级英语教师,已退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