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保障性住房住满五年(北京住房保障这十年)

本报记者 余燕明 北京报道日前,北京市住建委印发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住房保障规划》,明确提出北京在“十四五”时期将力争建设筹集各类政策性住房52万套,其中包括6万套公租房、40万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和6万套共有产权住房,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北京市保障性住房住满五年?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北京市保障性住房住满五年(北京住房保障这十年)

北京市保障性住房住满五年

本报记者 余燕明 北京报道

日前,北京市住建委印发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住房保障规划》,明确提出北京在“十四五”时期将力争建设筹集各类政策性住房52万套,其中包括6万套公租房、40万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和6万套共有产权住房。

“十三五”时期,北京市已建设筹集了各类政策性住房41.4万套,实现竣工38.8万套,财政投入安居工程资金815.5亿元,为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实现“住有所居”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北京市在“十四五”时期建设筹集各类政策性住房数量将比“十三五”期间增加25.6%。过去十年间,北京市落实城市总体规划要求,按照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要求,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基本形成“一租一售一补”的住房保障体系。

补齐结构短板,聚焦解决住房突出问题,是促进新时期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现阶段,北京的人口资源环境矛盾仍然突出,“住有所居”方面市民反映集中,新时期首都住房发展的主要矛盾逐步转化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居住生活期待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北京作为首善之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首都减量提质发展、“四个中心”定位加快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城一区”“两区”等重点功能区建设,在新发展阶段对住房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十四五”时期,北京的住房保障工作将继续严格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紧紧围绕住有所居目标,以破解首都超大城市住房困难问题为中心,健全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更加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

“新市民”也在北京安了家

“北漂”12年后,杨延丽终于在北京安了家。2017年12月,杨延丽签下朝阳区锦都家园的一套两居室,让她在当时成为北京市首个共有产权住房项目的首位签约者。

杨延丽在2006年来到北京读大学,研究生毕业后选择留在北京工作。在北京待了12年时间,杨延丽早就有了在这座城市安家的愿望,最重要的就是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但市场上的商品房价格太高买不起,获得保障性住房更是奢望。

2017年9月,杨延丽的同事告诉她,北京市新推出了共有产权住房,其中将会有30%的房源提供给“新北京人”。杨延丽没想到政策变化这么大,之后就一直关注着北京共有产权住房项目的进展。

《北京市共有产权住房管理暂行办法》在2017年9月底正式施行,当中规定各区根据共有产权住房需求等情况合理安排共有产权住房用地,用于满足本区符合条件的居民家庭及重点人才居住需求。其中,满足在本区工作的非本市户籍家庭住房需求的房源应不少于30%。

同日,北京市首个共有产权住房项目朝阳区锦都家园就启动了摇号。杨延丽第一时间在北京市住建委网站上提交了申购资料,最终如愿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住房。锦都家园推出了427套共有产权住房,累计有121182户家庭参与了申购。杨延丽幸运地摇到了258号,她“中”了一套80余平方米的两居室。

当时,锦都家园小区周边的二手房价已超过5万元/平方米,但作为共有产权住房项目,杨延丽与朝阳区保障房投资中心按照5∶5的权益份额共同持有这套房子,每平方米2.2万元的房价让她实际负担的总房款“省”了200多万元,而首付款只需要54万元左右。

根据《北京市共有产权住房管理暂行办法》相关规定,共有产权住房项目的销售均价,应低于同地段、同品质普通商品住房的价格,以项目开发建设成本和适当利润为基础,并考虑家庭购房承受能力等因素综合确定;购房人产权份额,参照项目销售均价占同地段、同品质普通商品住房价格的比例确定。

“共有产权住房降低了‘新北京人’的购房门槛,让更多‘夹心层’年轻人在北京安家有了希望。”杨延丽说。

在杨延丽通过购买共有产权住房如愿在北京安家的这一年,出生于河北涿州的李子健,在北京工作多年以后,他摇中了位于丰台区卢沟桥乡的岳各庄阅园公租房项目。这是一套面积58平方米的两居室,户型格局紧凑,虽然不算宽敞,但也足够李子健一家人居住。

2017年4月,李子健和家人搬进了公租房,除政府发放的租金补贴,每个月实际需要交纳的房租只有1295元,比他之前租赁的老房子要便宜一半多。公租房周边配套完善,出小区就有公交车站,步行10分钟就能到岳各庄市场买菜,超市和商场也都在步行可到的距离内。

“最重要的是,住着有保障啊。”李子健说。

正是在2017年,为了深化住房供给侧改革,解决“新北京人”住房困难,满足刚需,北京市住建委决定在公租房、自住房中为新北京人(稳定就业的非京籍无房家庭)开展专项分配试点。而此次试点过后,北京市形成了面向新北京人专项分配政策性住房的长效制度。

以破解住房困难问题为中心

过去十年里,北京市加强住房保障发展顶层设计,多渠道筹集保障房房源,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深入推进住房保障高质量发展,织密织牢住房保障兜底网络。

在“十三五”期间,北京市通过新建、收购、长期租赁、修缮、发放补贴等方式,持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筹集力度,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形成了公租房托底基本民生保障、共有产权住房支持无房刚需家庭、市场租房补贴依申请实现应保尽保的住房保障体系。

据了解,北京市在“十三五”期间大力推进公租房分配,已有40余万群众通过公租房改善了居民条件;北京市在2017年推出共有产权住房试点,通过收购转化和新增用地实现75个共有产权住房项目入市,可提供约7.9万套房源。

此外,为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家庭通过市场租房解决住房问题,北京市在2020年将市场租房补贴申请条件由家庭人均月收入不高于2400元调整为不高于4200元,提高了75%,城市中低收入无房家庭均可申请,补贴分六档发放,最高标准提高至每月3500元。

“十三五”时期,北京市建设筹集了各类保障性住房,有效缓解了城镇居民及新市民、青年人住房问题,并基本形成了“一租一售一补”的住房保障体系。但在当前,北京市住房保障体系还有待继续完善,保障房整体供应不足,保障性租赁住房处于起步阶段,准入、分配、使用、退出、运营管理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

进入“十四五”时期,北京市将继续按照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要求,全面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优化与城市功能定位和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住房保障制度,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和安置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多渠道满足群众住房需求,稳定社会预期。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住房保障规划》提出,坚持发展公租房,滚动提高公租房备案家庭保障率,力争规划期末提高到85%,实现特殊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有效缓解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问题;持续发展共有产权住房,重点满足首次置业无房刚需家庭需求,稳定房地产市场;严格定向安置房管理,清理逾期未安置项目,提升安置房建设质量和环境品质。

为了更快促进首都超大城市住房困难问题得到基本解决、首都市民住有所居需求在更高水平上得以有效满足,《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住房保障规划》当中具体列举了六项战略举措和重点任务,包括“完善新形势下首都住房保障体系”“区域协同,优化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增存并举,切实加大高品质房源供应”等。

“十四五”时期,除了力争建设筹集52万套各类政策性住房,北京市还将在土地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供应力度,确保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供地占比不低于住房用地供应总量的15%,新增公租房供地占比不低于10%,新增共有产权住房供地占比不低于15%。

住房问题事关民生福祉,构建住房保障体系是满足群众基本住房需求的重要措施。进入“十四五”时期,北京市将进一步推动保障性住房供给更加充分、平衡、优质,住房保障服务管理更加便利、高效、精细,住房保障制度健全稳定,与住房市场体系形成有效联动,让首都市民基本实现住有所居、和谐安居、生态宜居的安居梦,共同绘就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住房篇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