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凉山彝族(在凉山还有这么一个民族)

进入大凉山封闭的地形,

如同坠入瓮底,走进未知,

外面世界的生活被抛诸脑后。

清末民初凉山彝族(在凉山还有这么一个民族)(1)

大凉山

遥远、孤绝,半山腰云遮雾绕

犹如置身《指环王》里的迷雾山脉

清末民初凉山彝族(在凉山还有这么一个民族)(2)

从没有哪个地方能让人感到如此遥远和荒凉。论高寒,大凉山远比不上西藏;论遥远,它根本算不得边陲。但你就是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左思右想,可能是因为地理环境的缘故。

大凉山这个地方堪称孤绝,其间山峦起伏,形貌粗粝,咄咄逼人。随处都有两河的支流把土地切开,最偏远的地方尚不通路,骑马骑骡子进去,一走就是一整天。

清末民初凉山彝族(在凉山还有这么一个民族)(3)

这里风景绝美,到处都有竹林苍柏,湿气悬在半空凝成云雾,挂在半山腰上,终年云遮雾绕。山脚下是农田,黄色一片,中间星星点点人家,灰瓦白墙,感觉身在《指环王》里的迷雾山脉。

深入凉山

山势险峻、寒冷闭塞

却随处能看到彝家世代相承的风俗

清末民初凉山彝族(在凉山还有这么一个民族)(4)

来到美姑、昭觉、布拖也就进入了真正的彝人领地。这里的山势明显险峻,查看地图会发现,在美姑和雷波之间贯穿的山岭就是大凉山的主脉。这里寒冷、闭塞、交通不便,加上彝人社会自成体系,不受外界影响,即便今天在这里行走,仍能随处看到彝家世代传承下来的风俗。

彝族人虽然日常已经几乎不穿民族服饰,但毛毡和察尔瓦是要穿的,头套也要戴。在彝区行走,你经常能看到穿着中山装的男人头上戴着头套,天菩萨高高地卷向右侧,身上披一条羊毛披风。这样的穿着与当地气候密切相关。

彝族人家

神圣的火塘和简朴的家

最能领略“地气”和“烟火气”

清末民初凉山彝族(在凉山还有这么一个民族)(5)

彝寨典型的造型是夯土瓦板房,屋顶一层层穿枋形成独特结构,整个架构通过木榫镶嵌固定,不用一钉一铆。屋内都有火塘,即便在不凉不热的春秋时节,这里的火塘也需要终日烧火,不仅仅是因为寒冷,更多的来自对火的崇拜。彝族火塘是一个家庭中神圣的地方,过年的时候,火塘里的火不能熄灭,全家老幼都要轮流睡在火塘边守岁。

典型的彝族人家没有床,屋内设有二层,登一木梯上去,那铺着茅草堆的地方就是床,讲究一点的在一层设有隔间,女主人和男主人分睡两间,或女主人睡后室。卧室逼仄,灯光昏暗。人们夜里不脱衣,仅脱下最外层的察尔瓦当床褥,再将毛毡紧紧一裹,倚着茅草堆互道晚安。

彝人家里也没什么家具。在我们走访过的彝宅,最奢华的也仅拥有一台液晶电视,多数只有一个五斗橱,用旧的柜子就胡乱放在后室。

毕摩

受尊敬的人

掌管彝人社会的文明成果

清末民初凉山彝族(在凉山还有这么一个民族)(6)

在一位世传毕摩家里,为了满足我们看传世经文的愿望,年仅27岁的毕摩呼朋引伴,就着我们手电筒的微弱的光,花了足足40分钟才艰难地开启了那柜子。他将灰头土脸的经文箱抱出门外,掸一掸身上的灰,满足地说:“哈,不脏,挺干净。”

逢婚丧嫁娶,大病小灾,不详凶兆,甚至婴儿赐名,彝人都习惯请一位毕摩来家做场法事。请哪位毕摩要事先占卜,一次不行,而是三次,算准了之后盛情邀请,毕摩无论愿不愿意,都得应邀前来,不管相去多远,路途多难。

毕摩是一群被认作生活于神与鬼之间的人,社会无论哪个等级(彝人解放前保持奴隶制,等级分明,兹莫、土司为统治者,少部分地区由作为诺伙的黑彝管理),都对其恭恭敬敬。他们掌管着彝族社会的天文、历法、文字、传说、建筑、历史等一切彝人社会的文明成果,不仅识得现代彝文,甚至上古的古老彝文也能轻松念诵。

法事

一进门

仿佛穿越到千年以前的世界

清末民初凉山彝族(在凉山还有这么一个民族)(7)

那天天色向晚,我们冒雨出发前往一户人家。此前经我们再三恳请,一位毕摩答应让我们全程观看一场法事。主人家女儿患有肺结核,父母希望做一场法事驱走病鬼。那人家远在美姑县十公里以外的小村,一路上人烟稀少,出发五公里后再见不到任何村民,四处漆黑,道路颠簸,一条小河水势渐涨,在耳边发出孤寂的声响。

我很怀疑是不是走错了方向,直到无路可走,必须下车,我们才发现需要淌水过河,那户人家就在对面山上,山间隐约闪动黄豆大的一点光。有人前来迎接我们,低头一看,小小的两个孩子,大约8、9岁,他们却自称一个16,另一个14。他们熟练地涉水而过,我们则在河边窘迫地脱鞋脱袜,归置摄影器材。

一进门,仿佛穿越到了千年以前的世界。我不知我真正看到了什么,只觉得这一趟行程已把我颠覆得头疼脑胀,双目晕眩。但这正是我此行的目的,也是我多年以前的愿望:要去荒僻的地方,了解那里人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和文化,了解他们的苦痛与欢乐。

天堑

多亏了天堑般的屏障

传统得以保存

清末民初凉山彝族(在凉山还有这么一个民族)(8)

大凉山的诺苏人是很好的样本。这个分支的彝人在漫长的迁徙中最终选择此地定居,大概是看中了这里的封闭独立。

多亏了这道天堑一样的屏障,我们在这里看到了保存完好的原始巫术;听到了被大多数民族弃之不用的发声器官发出的奇特的语音;那些只有在博物馆里才能看到的,刻在兽骨上的原始象形文字,我们可以轻松地捧在手心;“血统纯正”的黑彝讲起一百多年的家族故事,像讲一个尚且在世的兄弟的家事一般熟悉;而在毕摩那里,这样的家族故事往往要往前推进以两千年。

凉山、彝族一个在繁华文明之外的世界,还在默默讲述着他古老而神奇故事。

-END-

文丨温瑶

文章摄影丨杨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