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胡八夸乡长(邳州民俗摊贩货郎)

民间故事胡八夸乡长(邳州民俗摊贩货郎)(1)

摊贩 摊贩是指小本生意的行商,乡间人称为小商小贩,又叫做小买卖人、小货郎等。这些摊贩门类繁多,各行各业都有,他们有的担挑子,有的推独轮车,有的只有一个大提包,行当不同,行商方法各不同。有的走村串巷吆喝叫卖,用吆喝作为“有声招幌”,这也形成了摊贩的招幌的主要民俗特点,在乡间常见到的有以下多种:

货郎 货郎一般担着货挑子,一头有货箱子,其上安装有货架货罩,货罩多为网式;小孩子不易偷摸,买者也从网眼中看到商品,有代用现今玻璃的作用。其上有一带网扇门的取货窗口,一头放有一个大竹筐,可以放商品换取的旧绳头铁铜等。售货方式是既卖钱,也换物,金银铜铁锡、绳头、头发、旧布等都可以折价兑换商品,俗话说:“货郎挑没有三年不发财的”。但要碰运气,运气好了,一包针可以换一根当铜兑换的金条。货郎有的吆喝:“破铜烂铁找货郎,洋火洋针和洋糖。日用商品样样有,买到家中有用场”。有的货郎不吆喝,以货郎鼓代声招揽顾客。货郎鼓在一木杷上安有两个铁箍圈,圈内安有小鼓、小锣,鼓锣只碗口大小,圈也系有打鼓锣的线疙瘩,俗称“货郎鼓”,一摇线疙瘩就打在鼓锣的中心,鼓锣齐鸣,十分响亮。货郎都能摇出十多种鼓锣花点,有韵好听悦耳。货郎兑换商品,不带称称旧物,以口估价兑换。过去货郎一到村头巷中,小孩围得满满的,他们看到好吃的糖和好玩的玩具,都跑回家乱摸小铜钱、铜板来兑换商品,很惹小孩们喜欢。现今村里有商店,有超市,三步一摊,五步一店,买卖方便。货郎挑也派不上用场,在乡间基本消失。

卖糖仁 卖糖仁,俗称吹糖人的,或做糖画的,这二种艺人常下乡做买卖,统称卖糖人。一般光以钱兑换商品,不收旧物品,因为他们的手与糖打交道,怕弄脏了商品没人买。一副挑子,一头有熬好的糖糊、糖水、面糊和商品招牌及工具,一头是箱子和凳子。吹糖人用手捏一点不烫手的糖糊,用口中麦秸子民间故事胡八夸乡长(邳州民俗摊贩货郎)(2)插入糖糊吹气,使其充气鼓起来。再用手捏成辣椒,苹果,有红有绿;糖仁皮薄似纸,待冷了后就成商品。

捏面人 设五颜六色面料放在文火的保温锅中,用什么色的面科,就捏一点过来,在手中揉搓做出某种小动物,形状的部件,这样一点一点添补做工,最后才能做出完整的作品(商品)。一件作品要做十几道工序,需要多种面料和其他材料,如“孙悟空手握金箍棒”造型。有红、白、黑、黄、绿五色面料,其部件有帽、头脸、脖系、披衫、腰系带虎皮短裙、扎口裤、黑靴、金箍棒,并有造形肢势。捏面人乘熟时做,待凉了发硬就不易做了,全靠熟练技艺的操作。

卖油郎 俗称卖油的,卖油的有卖豆油的,多以吆喝招幌:“打豆油喽”,“真豆油又来了”。有卖小磨香油的,多以木梆子代声招幌,俗称“油梆梆”,边走边敲打,“梆梆梆”,十分有节奏,买香油的闻“梆梆梆”声,便去买香油。过去香油瓶很小,有二两的、四两的和半斤的,买油俗称“打油”,买豆油的也提四系黑瓷敞口油瓶,俗称油葫芦,内有匙状的铁油撇子。一顿菜只放二油撇子油,可见过去生活的贫困。

竹扎编匠 编扎匠,多以扎编箢子、簸箕、斗为主,过去用箢子、簸箕、斗较普遍,扎编匠除赶庙会外,平时多走村串巷揽生意。

他们把一串链结铁片钉在一木杷上,一边走一边荡动,以哗哗响声以代吆喝,他们自称此物为“金柜”。并能荡动出有节奏的响声。

小炉匠 俗称砸洋铁壶和铁筒的,也称“钯锅盆”的。他们一副挑子,两头分别是多抽屉式多功用立柜,有的还带小炉子,有一头立柜最下层为手拉风箱。他们砸铁筒,钯锅盆罐壶,焊水烟袋锡酒器等,揽活繁多,普遍以吆喝招揽生意,“砸铁筒焊锡壶喽,钯盆钯锅钯罐喽”。小炉匠心灵手巧,常用家具酒器,灯具等都会自制,现今的小炉匠还在走村串巷,为农户修理小农具。只是人员太少了。

磨剪刀人 磨剪刀人一般以一长条高凳作挑担,其上的一头安上磨刀石,一头安装柳编篮或粗布袋,盛放磨剪刀器具,或其上放一叠薄被褥,,他们生意萧条,俗称要饭买卖,因此,连住店也租不起被褥。磨剪刀人以吆喝招揽生意:“炝刀子喽,磨剪子喽”或“炝剪子喽,磨菜刀”。有的磨剪刀人为了多揽生意,也多做一项生意,还打扁担辅子,一串扁担辅子,挂在凳子一头,也间隔吆喝一阵,“打扁担辅子喽”,磨剪刀人不赶集,只是串乡走巷。

卖泥人 卖泥人的俗称卖泥娃娃,又称换荒的。一副挑子,落子上放两个大竹筐,筐中放有麦草以防泥娃娃碰毁,泥娃娃有大的,有小的,有能吹响的,有摆件的,有男娃,有女娃,有文人,有武将,有家禽也有走兽,还有吹用的泥响伯。泥娃娃是用洗过泥用模具磕出来的,凉干后涂上白衣粉,然后画出嘴脸,衣帽鞋纹,简炼几道红绿黄彩即成。吹用的腚门处安一麦杆夹一薄纸片作哨子,腰部或项部留一吹孔,从吹孔一吹,气流从腚门气孔流入,鼓动纸片,便发出击响声。吹的呢响伯有单孔哨和双孔哨,单孔哨形似三角形粽子。一角留吹孔,角内侧留两孔,一孔大姆指盖住,一孔食指按住,并一起一落可放出音乐曲。双孔形似螃蟹去爪,两吹孔出声音。有的泥娃娃可供乡间求子的妇女舍放在送子娘娘庙香案上的,肚子上只画兜布样,多为男性娃。有的是气蛤蟆响伯。不用吹,上面为蛤蟆盖,下面有腿墩,中空,安上哨子,中间贴上桑皮纸,手一按即响。落子是乡间担挑子两头系放具,如“井”字形,四角留四孔,可穿落系(即绳),其上可放东西,上边四系可挽成结扣安在扁头翘头上,挑起来两头颤颤的,十分轻翘。乡间卖青菜,担山芋或粮食等,都用此具,俗话说:“一条扁担两头翘,落子四系最牢靠”。

游医郎中 俗称“路挡子先生”或“卖野药的”。他们医术不高,有的卖草药,有的卖膏药,有的卖眼药,有的卖虫药,有的卖牙疼药,有的点除皮痣,有的挖除足鸡眼等,五花八门,各卖各的药,各做各的生意,其方式各异。有占街头路口的,有游乡串巷的,他们有的为了招引人,还会做民间故事胡八夸乡长(邳州民俗摊贩货郎)(3)一二件摩术,练几套刀枪式武术等,以此招幌,俗称“打场子”。待人多了,先玩了几套武术、魔术后,便开始介绍病情,推广自己的药方和药品,先赠送几位,又少收钱放几位,几个花招过后,药也卖得差不多了,可以收场,又到别的地方开演同样把戏。

玩武术的 过去乡间常有玩武术的,俗称玩把戏的。人员只有老少民间故事胡八夸乡长(邳州民俗摊贩货郎)(4)四五人,手中牵着猴子,肩上背着几杆刀枪棍链,以打铜锣为代声招引顾客。他们选好村内人居较多地方的一块空地,开始打锣引人,接着玩几套刀抢武术打场地,待人多到齐之际,开始玩扣人心弦的节目,以此要钱。如大卸双肢,一少年赤背,双手持一杆抢,一武士从背后把双臂拉过头顶,又拉在胸前,这时大叫大嚷哀求要钱。有的还把洋针往观众肩上衣服一别,按针要人头钱,每人一毛钱。玩把戏的就是用苦肉计敛钱财的。

算卦盲人 算卦盲人俗称算命先生或算卦先生,一盲人串乡走巷,一手持探路棍,一手握一竹棍,其上系绳,下串一铜钗子竹棍,中间安一活动打锤,用小指弹打锤敲打铜钗子,便有“铛铛”响声,以此代声招引生意。要算命的人就把盲人先生领到家中或门口,让他合算年命或算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