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山西博物馆的收获和感受(博物馆系列之四)

参观山西博物馆的收获和感受(博物馆系列之四)(1)

博物馆旧址

我在1986年因公出差去太原,抽空第一次去参观了山西省博物馆,那时很方便,从火车站出站穿过大路,斜对面就能看到红墙环绕、楼台错落的一排建筑,特别醒目,这就是山西省博物馆(旧馆)。

参观山西博物馆的收获和感受(博物馆系列之四)(2)

1986年博物馆门票

博物馆建在文庙内,一进大门,两旁都是石刻碑坊,中间大殿布满展品。

参观山西博物馆的收获和感受(博物馆系列之四)(3)

唐寅山水画,非博物馆藏画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幅唐伯虎的画和一幅怀素的草书,在一面整墙上挂的是唐伯虎山水画,画幅很大,画得烟雨濛濛。唐寅生于1470年3月6日,字伯虎,祖籍晋昌,现山西省晋城一带,所以在他的书画落款中,往往写的是“晋昌唐寅”四字。北宋时唐寅家族南迁,到苏州经商。唐寅就出生在苏州吴县,父亲唐广德,母亲丘氏,有一弟一妹。1494年,年仅24岁的唐寅在这一年经历了,父、母、妻子、弟妹五位至亲相继离世的沉痛打击。29岁赴京会试时又碰上“舞弊大案”,被判入狱,出狱后,妻离子散,后半生住在苏州城西北桃花坞,在颓废悲观中度日,行为放浪,以作画为生,以度余生,1524年溘然长逝,年仅54岁,今人悲哀。

参观山西博物馆的收获和感受(博物馆系列之四)(4)

怀素狂草(非馆藏品)

怀素书法放在玻璃柜中,那灵动飞舞的狂草观之使人着迷,久久不想侈步。2020年我第二次去了山西省博物馆,现已改名为山西省博物院,位于太原市汾河西畔滨河西路13号。

参观山西博物馆的收获和感受(博物馆系列之四)(5)

山西博物院(新馆l

博物院占地168亩,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展览面积1、3万平方米。藏品约40万件套,其中珍贵文物39327件套。2004年建成的新馆,主馆为4层正规矩形建筑,4层逐步向上伸高,形象“斗”“鼎”,“斗”象征丰收喜悦,“鼎”象征安定吉祥。

参观山西博物馆的收获和感受(博物馆系列之四)(6)

博物院内部

博物馆整个陈列以“晋魂”为主题,展示了三晋大地几千年的历史。

参观山西博物馆的收获和感受(博物馆系列之四)(7)

晋国霸业专题馆

在西周周成王姫诵时,封胞弟姬虞于唐,称唐叔虞,晋就是他的封国,最初称为唐国,因为晋河从中流过,后世就改名晋国,晋国在春秋时期可了不得,被称为“春秋五霸”之一,因此三晋大地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物。博物院最值得注意的是青铜器,介绍几件给友友们看看。

参观山西博物馆的收获和感受(博物馆系列之四)(8)

晋侯鸟尊

晋侯鸟尊,高39厘米,长30、5厘米,宽17、5厘米,西周青铜盛酒器,2000年出土于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第一代晋侯燮父的陪葬品。该器整体造型为伫立回首的凤鸟形,凤尾下弯与双腿形成了三点支撑,造型别致,典雅动人,是西周青铜器珍品。

参观山西博物馆的收获和感受(博物馆系列之四)(9)

兽形觥

兽形觥,西周时期(公元前771年),高21、7厘米,长24、5厘米,腹深9、3厘米,2006年出土于山西降县倗国墓地。觥是酒器,成语“觥筹交错”由此而来。

参观山西博物馆的收获和感受(博物馆系列之四)(10)

龙形觥

龙形觥,高19厘米,长43厘米,宽13、4厘米。该器造型独特,全龙形,前端为龙首,龇牙咧嘴作为流,1959年出土。

参观山西博物馆的收获和感受(博物馆系列之四)(11)

汉白玉石椁

虞弘的汉白玉石椁也非常震撼,隋代古墓,通高217厘米,长295厘米,宽220厘米。1999年出土于太原市晋原区王郭村,墓主人为虞弘中西亚鱼国人。

参观山西博物馆的收获和感受(博物馆系列之四)(12)

佛凤遗韵专题馆

大家都说五千年文物看山西,在山西博物院呆上一整天也不一定能看个够,有时间的话我还要来第三次参观,喜欢中国历史的朋友们也要来参观喔!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