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有小说吗(连载系列不一样的巨人)

【连载系列】不一样的巨人:毛泽东(4)走出去

连载通告

今天开始,大学求道将刊载长篇连载专栏《不一样的巨人:毛泽东》,每次更新2000字左右。专栏将全景展现毛泽东在中国历史上的宏伟视野和高远智慧,深入探讨毛泽东重构的社会制度,这对我们自己的学习成长、工作方式、教育体会都会有深层次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个人的自我奋斗的精神。这段旅程,我们一起走!

「连载系列」不一样的巨人:毛泽东(1)

连载系列:不一样的巨人:毛泽东(2)

「连载系列」不一样的巨人:毛泽东(3)家庭教育

本期共2684字,阅读需要15分钟。

(4)走出去

总之,毛泽东喜欢他的母亲,而且他慢慢长大了。遗憾的是,母亲过世很早,五十二岁因为疝子颈病逝。这种病的病因我想是因为太过操劳。

疝,器官不得其所、不在其位,因为各种原因某一器官发生了位置偏移,这种偏移常常有害。

中医的角度来说,一个人吸入气体太多或者过度劳累,身体的一些器官会产生位置偏移,进入的气体会推着器官变动,过度劳累会让一些肌肉难以发挥作用,老人和孩子是高发群体。

文素勤本不应该这样,但是她在这样的家庭依旧累出病来,可以看得出她的坚韧。

毛泽东从长沙赶了回来,那是1918年,他写下了《祭母文》: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

毛泽东说自己的母亲一辈子可以做到损己利人。

我们一起向文素勤这位伟大的母亲致敬。

我们一起向我们的母亲致敬。

多数的母亲都是文素勤,她们损害自己的健康享受,只为了孩子的安康幸福。

她们承受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只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接受好的教育,走得更远。

母爱伟大,伟哉!

看到此处,更能理解父母。

毛贻昌在妻子去世后,跟着毛泽东到长沙。崽大不由爹,毛贻昌逐渐开始支持毛泽东的选择。

这种支持很短暂,因为毛贻昌在两年后(1920年1月23日)也离开了世界。

毛泽东时年27岁,双亲亡故,接下去的路他要自己走下去了。

不过,在27岁之后的故事,和他27岁之前的故事还有许多关系,所以文素勤和毛贻昌不会过早离开叙述的舞台,在一段时间内,他们还将在我们的故事里出现。

我们把目光再移回,现在聚焦到离毛家不远的另一处村庄:唐家圫。

文素勤的家,就是唐家圫。圫,水边,可居住意也。

因为毛泽东和父亲的关系不是很好,当母亲因为身体原因回娘家的时候,毛泽东就跟着去外婆家。

因为这样,毛泽东的蒙学其实开启的很早——他的舅舅就是一位老师。

后来父母把他带回韶山私塾,此后又读了六个地方的私塾——后来毛泽东把这个经历成为自己的“六年孔夫子”。

事实上,当年的新学已经开设,留学也成为了一种风气。

1901年,毛泽东八岁正在读私塾的那一年,中国文坛大名鼎鼎的鲁迅先生和毛泽东后来的老师杨昌济前后脚去了日本。

父亲希望毛泽东继承家业,因此毛泽东没有机会学那些新鲜的东西。

中国历史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许多影响世界的伟大人物的父亲并不伟大——老子英雄儿混蛋的逻辑常常反向演绎。

总之,毛泽东学了那些孔夫子留下来的文章,尽管他很不喜欢,但是总归是背下去了——成年以后,这些被迫记诵的内容让他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使用。

他喜欢的是那些吸引人的小说故事,他读了很多本。

上课的时候,课本下面压着一本小说;

在家的时候,用布把窗户遮住,让父亲看不见自己房间的光。

他是村子里的孩子王,小小单田芳每天跑来跑去,和他的玩伴们讲故事,甚至老人们都听这个毛孩子讲故事。

突然有一天,他发现了一件事。

这件事是小说未被看见的冰山。

中国古代的小说往往是个人英雄主义,例如,唐僧周游世界、西天取经,是什么给他这样的经济实力,路上有任何一个匪徒、国家不让他走,就很麻烦,毕竟孙悟空是神话,玄奘才是真的?

为什么诸葛亮最终失败,即便他那么牛?

读故事的人只看得见历史的冰山一角,却不知道支撑这一角背后的庞大力量。

毛泽东注意到了,他找到了答案。

这些小说里面都少了一个群体,那就是种田的农民。

所有任务都是武将、文官、书生,从来没有一个农民做主人公。

这些主人公不必种田,因为土地归它们所有,显然,让农民替他们种田。

农民们会反对这种不平等,诸多小说具有这种反抗精神的,只有《水浒传》。

现实里的反抗也因为日益水深火热的社会现实而发生:

毛泽东17岁那年,荒年,粮价飞涨。

巡抚衙门口,跪着一批又一批的饥民,他们希望青天大老爷开仓赈济。然而,送给他们的并不是粮食,而是子弹。官员叫来了士兵,当场枪击而死14人,受伤的至少数倍之。饥民们忍无可忍,终于开始冲击政府,一把火把衙门口烧了,还一并把洋行、轮船公司、税关捣毁了。鲜血把浏阳门外的识字岭染红了。

春天的空气弥漫着血液的味道,这个春天,许多家庭少了父亲、母亲、孩子,甚至被从世界上抹去了。

历史没有给这个场景记载。

历史会重复场景的。

20年后,毛泽东的妻子杨开慧也在浏阳门外牺牲,鲜血喷溅。

湘楚大地,近代以来,常常是血色的,一批又一批浪漫的革命者们用自己的鲜血铺开通向独立的未来,血色浪漫,如是而已。

毛泽东本不知道饥民暴动,因为山丘太多。

有几个小贩逃出长沙,把消息传回了韶山。

不少人听了,激愤不已,随着时间冲刷,渐渐忘记。

毛泽东没有忘记,他相信那些暴动的都是善良的老百姓,倘若不是走投无路,怎么会造反。

几十年后他回忆起来,说:

这件事影响了我一生。

一个人一辈子恐怕常常只是因为一件事觉醒,然后找到自己的使命。

现实是,他的父亲也要面对饥民——灾荒不仅在长沙。

韶山一带的大户就是毛贻昌。

毛贻昌当时准备送一批大米到县城卖,结果在路上就被大批饥民抢跑了。毛贻昌生气得要命。

毛泽东不同情。

但是事情发生在自己家里,他又觉得这种纯粹暴力的方法不对。

毛泽东17岁之前的故事到这里告一段落,因为一位叫李漱清的维新派教师回到韶山,他给青年毛泽东讲了很多外面的故事,同时让毛泽东看了《盛世危言》,书中阐明社会应该要改良。毛泽东因此认为中国不能守着老样子不变了,微观来说,他不能守着老样子不变了。

这位李老师在历史中因此被记住,他对毛泽东很重要,是毛泽东生命中的贵人之一。

普通人遇见事情、解决问题形成的经验是零散的、感性的,更确切地说并不系统。这些经验和认识来得也快,却的也快,因为某一特定事实形成也会因为另一特定事实消失。这种认识多数人都有,每一个普通人都会因为自己的实践形成这种经验。

贵人的价值就在于整合这种认识,从而能够把零散、感性、不系统变得综合、理性、系统。

李老师来之前,毛泽东的善良朴实只限于一个小的范围内,因为母亲、饥民这些特定事实产生了感性的悲悯情怀,这种情怀解决不了现实的大问题,毛泽东也很难说清他未来想干些什么。

李老师帮助他认识到韶山之于整个华夏文明的宏观视野,同时把那些情怀整理成社会需要改变这一核心理论,这样就连点成线、聚线成面,形成了更加立体全面的三观。

李老师因此被记录进了历史,毛泽东因此再也不把求新知的悸动压抑,他要走出去。

巨人有小说吗(连载系列不一样的巨人)(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