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是吃饱了再灸吗(艾灸不是瞎灸)

大家好,我是九选艾的江国庆。

因为这次疫情,相信又有很多人了解了艾灸,这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坏事。好的一面是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享受到更为自然健康的传统疗法带来的福音,坏的一面是很多人没有深入了解艾灸,盲目施灸反而让身体陷入莫名的痛苦中。

今天我们就从以下5个艾灸的关键点进行说明。

适宜人群和禁忌

阴虚之人艾灸要小心

对于艾灸适宜人群,严格来说可以说人人适合,但是这个是针对比较专业的艾灸调理师而言的,因为他们懂得辩证方法以及施灸的补泻之法,所以可以说是人人适合,但是对于初入艾灸行业的新手而言,如果不辩证,不懂手法而盲目施灸,很可能适得其反,把自己灸的浑身不自在。

对于艾灸新手,为什么阴虚的人要小心施灸?

给大家打个比方,想象一下,一个火堆上烧着一锅水,这里的火堆就是我们体内的阳气,上面锅里的水,就是体内的阴液,阳气的蒸腾、气化和推动作用,保证阴液在体内正常运行。阴虚,就是锅中的水少了,而下面的火是正常的,此时,相对的,火就大了。这时重要的是,要把锅里的水补上来,那么就恢复正常了,而不是改变下面正常的火堆。

艾灸是吃饱了再灸吗(艾灸不是瞎灸)(1)

艾灸的原理,是通过艾热的通窜特性,来达到疏通经络、补益机体的目的。而对于阴虚之人,就像是增大了锅下面的火堆,火壮了,蒸腾作用就会加强,就会加重阴虚的症状。

同样,体内有热的,就是锅下面的火过旺,再用上艾灸,就如同加上一把柴草,会给身体造成更大的负担。

所以,大家在施灸前,一定要辩证自己是否存在阴虚内热的状态,如果是的话,一定不要盲目跟风艾灸。

不过盛世多阳虚,现代人大多是阳虚加寒湿之症,这也是为什么目前艾灸能火的主要原因。

所以,阴虚和有热之人不是不能艾灸,而是需要专业人员操作,不然很容易耗伤津液,加重症状。

不要过度艾灸

有的人觉得,既然艾灸作用这么好,自己又是适合的体质,就想快点好,于是天天艾灸,每天艾灸很多穴位,甚至一灸就是半天。

艾灸调理身体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同时也是给身体一个调整的时间,欲速则不达。

在这里涉及到一个“灸量”的问题。

天天艾灸,起初会觉得很好,而更多的,是容易艾灸过度,伤到阴液,造成“上火”的表现,这就与起初的目的相反了。

因此,在艾灸时,要有间隔时间,一个是给自己观察疗效,一个是给身体留出调整的时间。可别想着能快点好,就私自改变艾灸的频次,每个疗程有的是几天,有的是十几天,这些是因人而异的。

刚开始艾灸的时候,每次艾灸时间不宜过长,之后可以循序渐进地逐渐延长艾灸的时间。

艾灸是吃饱了再灸吗(艾灸不是瞎灸)(2)

关于施灸时间段的问题

相信很多人艾灸是在晚上进行的,其实晚上并非施灸的好时间

在一天当中,早上大自然的阳气是升发的,到中午午时最旺,而后逐渐减退。人体之气与自然界是相通应的,需要补益阳气的人群可以选择在上午时段进行艾灸。

所以,理论上来讲,日中是一天中最适合艾灸的时间。

那么,对于白天没时间,下班后才能有自己的时间的人,想在下班后艾灸,这个时间就是越晚越不宜艾灸,尽量晚上9点前结束施灸。如果太晚,艾灸的阳热之气容易造成夜晚阳不入阴,而引起失眠。

艾灸是吃饱了再灸吗(艾灸不是瞎灸)(3)

必知的艾灸注意事项

关于艾灸的注意事项有很多,在这里我详细列一下,去年我们也详细发过一篇文章进行详细介绍,大家可以点击下方文字进行阅读▼▼

12条艾灸注意事项,源于实践,条条实用!

虽然艾灸注意事项有很多,但是在这里特别强调的有两点:

1、灸后避凉

艾灸后的2个小时内,一定要避免吹凉风,尤其是空调,浑身大面积接触凉水,尤其是施灸部位。因为施灸后,体内气血宣发,气孔打开,此时外界各种邪气很容易进入身体。

2、灸后宜静

施灸接触后,艾热会在体内慢慢的帮助我们修复身体,而这个过程需要我们的“神”来协助完成,所以这个时候避免做一些耗神的事情,所以建议大家在灸后2小时左右静静的呆在家里,避免有情绪波动或者过度运动。

艾灸完,如果出现疲劳、乏力、精神不济,属正常现象。此时身体在进行休整,可稍事休息,不必担心。

艾灸顺序的问题

很多人施灸没有意识到施灸顺序的问题。

对于施灸顺序,自古就有一些医书古籍记载,如《备急千金要方·针灸上》说:“凡灸当先阳后阴,言从头向左而渐下,次后从头向右而渐下。”

《千金翼方》说:“凡灸法先发于上,后发于下;先发于阳,后发于阴。”

也就是遵循: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背部,后腹部;先头部,后四肢;先灸阳经,后灸阴经;施灸壮数先少后多。

至于为什么要讲究顺序,我想很多人也有这个疑问。

我们体内气血运行和阴阳分布都有特定的路线轨迹,而我们调理的主要目的就是让气机畅达,不能乱了气机,所以如果不讲顺序,一旦施灸不当引起“窜气”,可能人会比较难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