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是全面发展的灵魂(德育要内化)

德育要内化“德”字右上“十”字代表正确的目标,代表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左边是双人旁,代表行动,右边中间为“目”字,代表眼睛,要看得正,右下方“一心”,又有遵循本性、本心的意思合起来的意思是除了看得正,行得直,心也要正“德”字早期字形是没有“一心”的,大约到春秋战国时期才慢慢加上了“一心”,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光是掌握一些道德观念,或者做一些好事,并不能判定这人的道德高尚,要提高德育的内在效果,必须从“心”入手,通过学生自身经验的积极参与,自主建构起正确的道德认知,从而能够学会“从心所欲”地在生活中实践道德规范必须将道德视为人的内在精神品质,突出道德的内化与实践精神,强调自得于心与自我修养学校德育如何进行内化呢?,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德育是全面发展的灵魂?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德育是全面发展的灵魂(德育要内化)

德育是全面发展的灵魂

德育要内化

“德”字右上“十”字代表正确的目标,代表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左边是双人旁,代表行动,右边中间为“目”字,代表眼睛,要看得正,右下方“一心”,又有遵循本性、本心的意思。合起来的意思是除了看得正,行得直,心也要正。“德”字早期字形是没有“一心”的,大约到春秋战国时期才慢慢加上了“一心”,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光是掌握一些道德观念,或者做一些好事,并不能判定这人的道德高尚,要提高德育的内在效果,必须从“心”入手,通过学生自身经验的积极参与,自主建构起正确的道德认知,从而能够学会“从心所欲”地在生活中实践道德规范。必须将道德视为人的内在精神品质,突出道德的内化与实践精神,强调自得于心与自我修养。学校德育如何进行内化呢?

下列8条策略,或可给老师们一些启示。

1.在情境中明理德育。要基于情境,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比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按时上学,不迟到”。但就是有少数学生经常迟到。而迟到的学生,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总会有各种理由,如父母送得迟、路途远、路上车子多等。如果能够让迟到的学生,感受到迟到对安静早读的同学带来的烦恼与困挠,让迟到学生从心底产生一种愧疚的心理,效果就会比简单的罚站、关在门外、严厉的批评来得更好。再比如,教室里总有乱丢垃圾的现象存在,让值日生及时打扫,倡导你丢我捡固然需要,也不妨让教室一段时间不打扫,让学生在乱糟糟的环境里学习生活,然后来一次集体大讨论。在这样的情境体验下,学生自然能够感受到坏环境给人带来的不悦,懂得爱护整洁环境对每个人的意义。

2.在移情中感悟心理学研究表明,爱恨的情感会产生“移情效应”。孟子在描述他所理想的社会时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说:“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我们倡导学生要尊老爱幼,如果能够运用移情效应,就能够从心底里打动孩子,让孩子明白这样做的意义。如带领学生去敬老院时,想象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住在那里,我们应该怎么做;小弟弟小妹妹在街头迷路哭泣,想象是自己的弟弟妹妹遇到麻烦了自己会怎么做。比如,有一位父亲回来对孩子讲:一次他去商店,走在前面的年轻女士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他进去后才松手。父亲向她道谢,女士说:“我爸爸和您的年纪差不多,我只是希望他这种时候,也有人为他开门。”听了这话,我心里热热的,联想很多。这就是移情的结果。

3.在争辩中澄清在道德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会安排一些小组讨论的内容。如“如何抗拒不良诱惑”,小组讨论后,在汇报过程中,各组的发言不尽相同,有的讲抗拒“赌博”的诱惑,有的讲抗拒“金钱”的诱惑,有的讲“抗拒电子游戏”的诱惑,有的讲抗拒“课外闲书”的诱惑,等等。学生由于受心智发展水平所限,一番讨论后,如果教师不能正确引导,对学生模糊的认识予以澄清,则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赌博”当然是不良诱惑,而“金钱”、“电子游戏”则是中性事物,“金钱”如果是正当途径获得,则不算不良诱惑,如果是违法违纪获得,则是不良诱惑。同样,“电子游戏”过度沉溺才是不良诱惑;而“课外闲书”,则是课内学习的有益补充,更谈不上不良诱惑。

4.在换位中思考让学生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就是换位思考。学生有时做了错事,常常是只从自己的立场考虑问题,而许多事件先进行一下换位思考,进而产生同理心,就能避免犯错。小学生经常会有人偷偷拿了别人的东西,而且拒绝承认。老师不妨利用空椅子心理游戏,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教室前面摆上两张椅子,一张椅子代表失窃者,一张椅子代表偷拿者。然后让学生坐上其中的一张椅子,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与另一张空椅子代表的人物对话。比如,先让张三扮演失窃者,坐上椅子,然后对另一张空椅子诉说自己失去了心爱的玩具,心里如何难受,这样东西对自己如何重要,等等;然后,再让张三扮演偷拿者,坐上另一张椅子,对着代表失窃者的空椅子诉说自己的内疚心理,等等。可以让学生依次上来扮演,达到换位思考的目的,让大家都能学会换位思考,从而消除双方的冲突,化解矛盾。其他学生交往中产生的矛盾冲突,许多可以用这一方法进行。

5.在现实中反思现在的许多学生,对当前的社会现状不了解,不能理解父母,尊重父母,或者说是生在福中不知福。老师或家长要让学生走出家门,走出学校,了解生活中的现实情况,引起学生的心灵反思。比如,让城里的学生与农村的学生结对子,到农村学生家庭吃住劳动几天,体验农村学生的生活,这对一味知道贪图享乐的学生,无异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再比如,有老师为了上“孝敬父母”一课,专门拍摄了三个学生家长劳动的场景:一位父亲,在工地上挥汗如雨的场面;一位母亲,在嘈杂刺耳的纺织车间忙碌劳动的情境;一位母亲在家门口,用满是老茧的手,在搓小山似的玉米。当老师采访完这几位家长后,都问了同样一个问题:你想对孩子说些什么?三位家长不约而同地说:只要孩子好好读书,我们辛苦一点没有什么。然后,老师布置学生小组讨论,平时自己是怎么对待父母的,自己为家庭做了哪些贡献。其时,班里的大多学生已是满含泪水。

6.在内省中觉悟学生免不了要犯错误。学生犯了错误,老师当然要想办法帮助他们纠正,但一般总是由教师指出错误,进行批评。但这样的说教,有时效果并不好。魏书生常用的一种纠正方法是请学生写犯错误说明书。这种做法,就是让学生学会内省。这个方法是魏书生摸索出来的。刚教书的时候,魏书生让学生写过检讨书,他看到这些检讨书往往千篇一律:“我犯了一个大错误……,给别人,给集体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我大错特错……请老师原谅……,今后一定下决心改正……决心做到以下几点:……”如此云云。他觉得这样写,浮皮潦草,不能触及学生内心深处,不容易找到纠正错误的有效方法,于是提出写犯错误心理活动说明书。他要求学生在说明书中基本使用心理描写的表达方法,描绘出心理活动的三张照片,每张照片都有两种思想在争论。第一张照片,犯错误前,两种思想怎么争论;第二张照片,犯错误时,两种思想怎样交战;第三张照片,犯错误之后,两种思想作何感想。有位经常写说明书的学生升了大学,来看魏书生,说:“老师,幸亏我总写说明书,不仅改正了自习爱说话的毛病,还提高了作文水平。

7.在过程中深化美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往往不能毕其功于役,通过一次谈话,一次活动,就想让学生改掉坏毛病,养成好品质,是很难的。德育,要讲究过程艺术。如杭州某小学,几年来,在六年级第二学期,开设毕业感恩课程。活动分三个阶段。早期,美文引路,拉开感恩序曲。全体六年级语文教师在每周一、五中午的“感恩阅读时间”和孩子轮流推荐感恩美文,一起诵读,畅谈感受。中期,感恩相伴,体味岁月静好。这是该课程的主旋律,通过分享(师生之间)、联动(家庭)、联接(孩子与父母、教师),让感恩的种子在孩子心中发芽、成长。后期,真情告白,走向幸福人生。开展“毕业林”种植、“毕业赠言”撰写、“毕业墙”设计、“毕业微电影”制作、“毕业典礼”等毕业感恩主题活动,用行动践行感恩,让毕业变得更充实、更温馨、更励志。各种感恩活动,师生一起共同经历,共同感受,直至毕业典礼,将感恩活动推向了高潮。这样的感恩教育,是能让学生铭记一生的。

8.在习惯中检验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养成,只有从“心”切入,才能让学生自觉养成习惯,而只有习惯了的行为,才能一生践行。毛主席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古人有“君子慎独”的说法。“慎独”指的是人们在个人独自居处的时候,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从而使道义时时刻刻伴随主体之身。而要做到这一点,有赖于道德习惯的养成。观看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否是出于本心,真正做到心地端正,从他们的品行习惯中最能显现。如果校内校外、家里家外,有人监督无人监督做到一个样,那就是养成道德习惯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