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匾额(京城的这些牌匾)

京城匾额(京城的这些牌匾)(1)

京城匾额(京城的这些牌匾)(2)

作者介绍

刘一达

老北京人,笔名达城,著名京味儿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

“能咂摸出味儿来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本文刊载于《北京纪事》10月刊

原标题《 京城牌匾轶事》

1

什么是牌匾?许慎的《说文解字》对匾的解释是“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所谓牌匾,就是表现建筑名称或文化内涵的文字。换句话说,就是这个建筑的名称。匾通常是横着挂在门楣之上的,所以也叫门额或匾额。

牌匾是一座城市的文化标记,北京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自然少不了牌匾文化。京城的牌匾主要分两类,一是古建上的题额,另一类是店铺字号的牌匾。

京城匾额(京城的这些牌匾)(3)

京城所建的牌楼,上面的匾额非常有名,比如原来设在六部口有个牌楼,上书“敷文”,位于王府井南口的牌楼上的“崇武”,还有北海桥上的“金鳌”“玉蝀”和北海公园内的“堆云”“积翠”两坊。

北京内城的九个城门,每个城门上都有砖刻的匾额,这些匾额都是老翰林、书法家邵章(伯裳)书写后,刻在砖上的。

据说邵章只写了九门的正名,门字只写了一个,所以九门的“门”字是一样的,而且最后一笔只写了一横折竖,而不是横折竖钩。

京城匾额(京城的这些牌匾)(4)

1926年,和平门

和平门是民国以后修建的城门,有门没楼,在门洞上方有一块砖刻的匾,上边写着“和平门”三个字。这块匾额,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华世奎写的榜书。

2

老北京的一些饭庄酒楼的匾,都出自文化名人之手。

前门外的“丰泽园”,是著名的鲁菜饭庄。它是老堂头栾学堂,绰号“栾蒲包”,在1930年,从“八大楼”的新丰楼拉出一拨人马,在西珠市口买了房子,另起炉灶开的饭庄。

京城匾额(京城的这些牌匾)(5)

开业之前,给饭庄起什么名字,让饭庄的股东们颇伤脑筋。他们不想起馆、轩、堂、斋、楼这样俗的字号,但起什么好呢?一时间没了主意。

这时,饭庄的大股东同德银号的经理姚泽生,出资5000块大洋,邀请栾学堂等人游中南海。

当时的中南海,还是对外开放的公园。栾学堂在中南海看到了丰泽园的景观,灵机一动,对大伙说:“‘丰泽园’这个名字好。为了纪念此行,饭馆的名字就叫‘丰泽园’吧。”大伙琢磨了一下,也觉得这个名字好,于是请徐永海,找书法家李奇写了“丰泽园饭庄”这块匾额。

“丰泽园”有位特级厨师,叫牟常勋,因脑袋长得大,人送外号“牟大头”。20世纪50年代,“牟大头”出席全国政协会。毛泽东主席接见与会委员时,见到了他,一问,知道他是“丰泽园”的厨师,笑着对他说:“你们饭庄跟我住的地方都叫‘丰泽园’,我们有缘哦。”

老北京有“无匾不恕”的说法,冯恕,字公度,号华农,浙江慈溪人,曾任清朝政府的海军部参事,海军协都统,是著名的书法家、实业家。北京的“张一元”茶庄、“同和居”饭庄的匾是他自认为写得不错的匾。

北海公园的“仿膳”最早是茶庄,创建于1925年。由慈禧太后赐封的御膳房“抓炒王”王玉山,和御膳房白案儿厨师,擅长马蹄烧饼、小窝头的杨青山、温宝田,以及红案儿灶上做细活的潘文赏等御厨创办。

京城匾额(京城的这些牌匾)(6)

“仿膳”开业后,很长一段时间,以卖茶水和宫廷小吃为主,没有炒菜,1956年才改为仿膳饭庄。因老舍先生常去“仿膳”吃饭,饭庄的匾由老舍先生亲题,至今沿用。

3

北京的烤肉,有“南宛北季”之说,“烤肉宛”创立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烤肉季”创立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28年),两家老字号,均以烤牛羊肉闻名京城。

现在北京“烤肉宛”的匾,是溥仪的堂兄溥儒写的。其实在此之前的1954年,86岁的齐白石给“烤肉宛”题过匾,还送给他们一幅写着“仁者多寿”的画儿。

“烤肉季”的匾是溥杰写的。此外,老舍夫人胡絜青、画家黄苗子等,也给“烤肉季”留下了墨宝。

京城匾额(京城的这些牌匾)(7)

国学大师陈垣在烤肉季用餐

鸿宾楼饭庄是清代咸丰三年(1853)在天津创办的老字号清真饭庄,以“全羊大菜”和海味菜享誉津门。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没有像样的清真餐厅,1955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鸿宾楼由天津迁到北京。

鸿宾楼的字号,取自《礼记》里的“鸿雁来宾”一词,寓意美好。鸿宾楼一共有三块匾,每块匾都出自名家之手。

第一块匾,由天津的两榜进士于泽久所书;第二块匾,是郭沫若先生写的;第三块匾出自启功先生之手。于泽久写的这块匾,是京城并不多见的金匾,匾上的字是用20两纯金(约625克)涂饰的。

京城匾额(京城的这些牌匾)(8)

这块匾藏着三个玄机:第一个是鸿宾楼的“鸿”字缺一点;第二个是牌匾上没有落款;第三个是金匾在100多年后,发现底板内,藏着一幅晚清时期的工笔画《牡丹美人图》。

三个玄机是三个谜,谁也不知这里藏着什么故事。

“全聚德”开业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它的创始人叫杨全仁。当初,杨全仁没太大的野心,只想在前门外的肉市,开一家门脸儿不大的店铺,专门经营烤鸭。不过,在开业之前,杨全仁为店铺起什么字号犯了愁。

杨全仁知道起一个好字号,不但会让自家的店买卖兴隆,而且能扬名四海,生意长久。可起什么字号呢?正当他百思不得其名,一筹莫展之时,离他的店不远,有家叫“德聚全”的卖干鲜果品的小铺关张歇业了。“德聚全”?这名字不错呀!他灵机一动,把这家倒闭的干果店买了下来。朋友知道他买的不仅是铺面房,还有字号,对他说:“如果把‘德聚全’三个字给调了过来,变成了‘全聚德’,不是更好吗?”杨全仁一拍巴掌,笑道:“正合我意。‘全聚德’,这仨字太妙了!‘全’,全而无缺;‘聚’,聚而不散;‘德’,仁德为先。您瞧,‘全’和‘仁’,不正是我杨全仁的名字吗?”

京城匾额(京城的这些牌匾)(9)

众人听了,无不为这块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字号拍案叫绝。于是,杨全仁请清末名士钱子龙题了匾额。这块匾一直沿用至今。

4

京城老字号偶然获匾的事儿,还有一例。那就是以做酱肘子闻名的“天福号”。

20世纪90年代,我到“天福号”采访,当年食品厂的老职工,给我讲了“天福号”这块牌匾的故事。

“天福号”是乾隆年间,由山东掖县人刘凤祥创建的。相传,当年刘凤祥在西单牌楼东南角,开了一个专做酱肉的小铺。小铺开张以后,生意不错。有老乡对刘凤祥说:“你的铺子买卖这么好,应该有个字号。”刘凤祥听了,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但他小字不认,大字不识,哪儿会起字号呀?想了好多天,也没想出来。

这天,刘凤祥买了肉以后,到小市转悠,突然发现在一个旧货摊儿上有块匾,上面写着三个字。他看了半天不认识,问旁边的人,人家告诉他这三个字是“天福号”。“天福号”?这不就是天赐宏福吗?刘凤祥琢磨了一下,不由得心中大喜,当下把这块匾买了下来。

回到铺子后,他找人重新把这块旧匾擦了一遍漆,又用金粉把上面的字描了几遍,挑了个吉利的日子,把这块匾挂了出去。这真是天遂人愿,“有福之人不用愁,得匾全不费功夫。”

传说中的“天福号”老匾的故事,还是挺耐人寻味的,因为自从挂上这块匾,“天福号”的生意一直很红火。

5

京城的许多老字号牌匾,多出自大家之手,比较有名的是张伯英、孙毓鼎、潘龄皋、冯恕等书法家,也有像康有为、梁启超这样的政治名人。

当然,一个老字号,经历了几百年,不可能只有一块匾,有的老字号有两个或多个名人题的匾,如琉璃厂的“荣宝斋”,前后有陆润庠、徐悲鸿、郭沫若、董寿平、启功等多位名家题过匾。

京城匾额(京城的这些牌匾)(10)

图源网络

“张一元”的匾,最早是冯恕题的,现在用的是董石良所题。“都一处”的匾,相传最早是乾隆写的,现在用的是郭沫若题写的。

有意思的是,当年曾任北洋政府大总统的徐世昌、步军统领江朝宗、山东巡抚吴佩孚等,也给一些京城的老字号店铺写过匾,如“戴月轩”“静文轩”的匾,是徐世昌题的;“盛锡福”的匾,是吴佩孚题的。

京城的老字号经过“文革”更换店名后,老匾不知去向,所以改革开放恢复老字号后,找名家重新题匾,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从20世纪80年代后,京城题匾的大家有著名书法家董寿平、启功、刘炳森、李铎、欧阳中石等,也有一些政治文化名人,如郭沫若、赵朴初、溥杰、许德珩、胡厥文等。

京城匾额(京城的这些牌匾)(11)

郭沫若先生题的匾既有文物商店,也有老字号店铺,如“荣宝斋”“中国书店”“都一处”“力力餐厅”等。

京城匾额(京城的这些牌匾)(12)

赵朴初先生生前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虽然非常有学问,是书法大家,但为人随和谦恭,所以找他题匾的店家很多,如“青山居”“敦华斋”“天宫阁”“功德林”等。

6

京城老字号的牌匾,展示的不仅是书法艺术,也是皇都深厚文化内涵,所以有关牌匾的历史掌故和传说故事很多。

“柳泉居”是京城创立于明代隆庆年间的老字号,最早是经营黄酒的酒馆。

相传当时的酒馆不大,院里有棵大柳树,还有一口井,铺子小没字号,那么“柳泉居”的字号是怎么来的呢?有一段传说非常有意思。

京城匾额(京城的这些牌匾)(13)

相传明朝有名的奸臣严嵩,受宠于嘉靖皇帝,嘉靖给他下了一道免死牌,不管他犯多大的罪都不会掉脑袋。到了穆宗这儿,大臣们纷纷上书,要处死这个祸国殃民的宠臣严嵩,但有嘉靖皇帝的免死牌,穆宗也无可奈何,最后只好抄了他的家,罢了他的官。

丢了官职的严嵩走投无路,只好拿着饭碗沿街乞讨,但老百姓都恨他,谁也不肯给他吃的。他又渴又饿,步履蹒跚地来到了那家黄酒馆。一进门闻到酒香,他走不动道了,央告掌柜的给他口酒喝。掌柜的心地善良,见状给他盛了一碗酒。严嵩喝下去,顿觉神清气爽,于是又让掌柜的给他拿口吃的,

并对掌柜的说,我也不白吃你的、白喝你的,你让我吃几碗饭,我回头给你写几个字。

掌柜的见他身上带着文气,以为他是落魄的秀才,便去给他盛饭。严嵩一连吃了三碗饭,有了精神,对掌柜的说:“拿纸拿笔去!”掌柜的拿过纸笔,严嵩看了看院子里的柳树和那口井,大笔一挥写下了“柳泉居”三个字。掌柜的见他的字写得遒劲有力,非同一般,问他到底是干什么的,严嵩这才告诉他自己的真实身份。掌柜的大吃一惊,又送他一些吃食,他才离开这个酒馆。不久,严嵩连冻带饿死在街头,“柳泉居”这三个字成了他的绝笔。

因为严嵩的名声实在不好,掌柜的一直没敢把这三个字拿出来,几十年过后,直到他的儿子这儿,才把酒馆改成饭馆,把当年严嵩写的字挂出来,成了饭馆的字号。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当年严嵩给“柳泉居”题的匾,早已不知去向,只留下了这个传说故事。

“柳泉居”在20世纪30年代,是京城有名的饭馆,与“三合居”“同和居”并称为“京城三居”。一直到1949年以后,在京城餐饮业的口碑还很好。

1978年,“柳泉居”门脸重新装修后,由京城著名书法家贾松阳重新题了匾,后来,老舍夫人胡絜青也给“柳泉居”题过匾。2017年,这家老字号在平安里复建营业,有600多年历史的老店,生意依然红火。

……

预览全文,请购买《北京纪事》2022年10月刊

作者 |刘一达

【文章来源:《北京纪事》10月刊】

京城匾额(京城的这些牌匾)(1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