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八部四大悲剧人物(一部把西方悲剧)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简简单单的十四字那,构建出金庸笔下的武侠天地。读金庸武侠,不能不读《天龙八部》,为什么是《天龙八部呢》?他有几个很明显的优点,首先就是故事曲折,总是让读者出乎意料,你比如这个乔峰人好好的,突然就改换了国籍了,还和整个中原武林都反目成仇了。还有虚竹和玄慈方丈的大型认爹现场,和段誉的有情人终成兄妹。第二就是气势恢宏,它是将故事上升到了国家利益层面,像里面这个宋和辽的国仇家恨、还有西夏和大理等各个民族的利益都纠缠在了一起。如果说,金庸前期的作品核心的是对武功招式的刻画,对爱恨情仇的精彩诠释,那后期的《天龙八部》,就是在传统武侠的基础上,进行的深度创作,小说的思想更有深度,更具哲理,揉合了佛教思想和西方悲剧,让人爱不释手,可以说是一部无法超越的作品了。

天龙八部四大悲剧人物(一部把西方悲剧)(1)

很多人经常会问,写武侠的人多了,为什么大家就公认金庸为“武侠宗师”呢?这要从1954年白鹤拳和吴家太极在澳门打擂台说起,当时很多人都以为会是一场武林高手的精彩切磋,结果场上的两位高手也是各种王八拳,和我们平时看见的街头醉鬼斗殴也差不多,虽然打的并不精彩,但是各种大小报纸都是争相报道,金庸先生当时也是办报纸的嘛,就发现这个读者特别喜欢这种描写打架的文章,于是他就抓住这个机会开始在《新晚报》上连载了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江山》,也就是后来的《书剑恩仇录》。

金庸先生刚开始写小说就是为了多卖几份报纸,毕竟赚钱是第一要务嘛。就是因为有他写的连载小说,很多人都看小说上了瘾,就都开始订购他的报纸了。随着名气越来越大 ,吃饭也就不发愁了,金庸先生就开始琢磨写一些自己想写的东西,于是就有了连城诀和鹿鼎记这样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有个共同点,说的简单点,就是不再单纯的比谁的武功高强了,更深层次的含义呢,就是让人看清这个社会,没有那么多心驰神往的梦境,有的只是各种各样面对命运无常的不可抵抗。

当时写武侠小说的就和现在的修仙爽文差不多,各种奇遇加后宫,看着就是图个爽。而金庸之后的小说像《天龙八部》并没有那么多快意人生的描写,而是一幅又一幅的人间悲剧,让人看了不寒而栗,已经是脱离那种成人式的童话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对现实的隐喻和讽刺,那这也就是后来金庸被称为武侠宗师的原因。

金庸先生本身是浙江海宁人,后来因为某些原因移居到了香港,但是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却是丝毫不减,就好像游子身在异乡,却有家难回,金庸先生作为一个作家,被这种心中无法宣泄的感情意识所影响,就造就了他笔下奔波于宋辽之间的英雄乔峰。

很多人说天龙八部是武侠版红楼梦,其实金庸先生的作品,每一部都有借鉴各种中外名著,一九六九年金庸在一次访谈中对林以亮(就是著名的红学家宋淇先生)说:

有时不知怎样写好,不知不觉,就会模仿人家。模仿《红楼梦》的地方也有,模仿《水浒》的也有。我想你一定看到,陈家洛的丫头喂他吃东西,就是抄《红楼梦》的。你是研究《红楼梦》的专家,一定会说抄得不好。

看了这段谈话,你就明白为什么总是能在金庸小说里,看见红楼梦和其他古典名著的影子。

说到金庸先生的写作经历呢,就要说一下他在办报纸之前的工作了,就是在图书馆当管理员,那我们知道一般当过图书管理员的人都是特别厉害的人物,比如这个教员啊,李大钊啊,梁启超啊,沈从文啊,也包括天龙八部里面的扫地僧啊,那原型就是金庸先生自己嘛,这份工作你要说工资有多高,那倒也没有,就是有大把时间去看书,金庸先生在这期间就读了很多西方的文学作品,比如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雨果的《悲惨世界》,还有这个司各特的《艾凡赫》,那后来他读着读着就发现,这些小说写的是挺好,剧情也是很虐,他就是不够含蓄,表达方式太直白了,爱呀恨呀都挂在嘴边,中国人更喜欢内敛、深层次地表达故事。这时候他就想啊,我能不能自己写一些中西文化结合的作品,于是就把这个中国古典名著和西方悲剧掺在一块儿,就产生了这本《天龙八部》。

小时候看电视剧,一直以为天龙八部是某种武功,能召唤出龙来,后来长大点才知道,这天龙八部其实是一个佛教用语,它说的是八种护教天神,分别为天众、龙众、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和摩睺罗伽,作者就是用这八种神来象征书中的各类人物。佛教认为,“苦”是人生存的状态和本质,就是说你活着干什么事情都会不爽,并且把世间之苦归为八苦,分别为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和五阴炽盛。那前面说生老病死四苦,是自然规律,而后面四种则是源于人的矫情。

比如这个怨憎会,他指的就是必须和你讨厌的人共处一个屋檐下,你比如慕容复看见乔峰就是各种不爽,还有天山童姥和李秋水谁看见谁都不自在。

这个爱别离呢,就是和你喜欢的人被迫离别的痛苦,就比如乔峰和阿朱。

而求不得苦,说的就是每个人都有欲望,但死活就得不到满足,这也是最常见的一种,代表人物就是鸠摩智,一直想学会各种神功,结果捞的个武功尽失。

那最后一种五阴炽盛,他指的就是每个人都会因为各自的色、受、想、行、识而迷惑了自己的本心,从而产生贪嗔痴的毒心。正应了那句世事无弗了,人皆自烦恼。

陈世骧先生曾用八个字评价《天龙八部》:无人不冤,有情皆孽。

这部小说里的所有人;包括看似风光无限的主角们,都逃不脱悲剧的命运。

天地为炉,造化为工,阴阳为碳,万物为铜。

在书中那个婆娑世界里,谁也逃不开造化的蹂躏作弄。

尽管每个人都想去挣脱这个命运的牢笼,但最后也都无能为力,那比如这个段誉,他面对有情人终成兄妹的这种尴尬处境,就算练成了威力无穷的六脉神剑,却也是毫无用处,但当得知了自己身世之后,也没有因此而高兴,反而是陷入了懵逼状态,不知该何去何从。而乔峰从小就接受大宋的教育,被宋人抚养长大。心里对大宋有天然的认同感,可就因为契丹人的身份被揭露,就成了他洗不掉的“原罪”。纵然他问心无愧,也百口莫辩。天龙八部里面的悲剧是来源于每个人的人性和欲望,以及上一代人种下的因果报应,佛家“八苦”糅合在国仇家恨之中,在角色们身上往来交织。让人不禁感叹,凡是心中有所求者,都逃不脱凡尘俗世,更逃不开万丈红尘,只能是在无边苦海中苦苦挣扎沉沦。

那针对这么一个问题书中是怎么去解决呢?金庸先生正是运用了佛教中寻求的解脱,给每个角色都安排好了归宿,所以书里面最后该死的死,该疯的疯,该出家的出家,该还俗的还俗,正如红楼梦里所写,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那天龙八部里面所有人都有各自的解脱方式,并且在解脱之后,这个宿命的齿轮,它就停止了,伴随着各个角色的悲剧,也随即终止了。

而金庸先生当时身处的那个旧时代中,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悲剧,但它并不是一个巧合,而这些悲剧也没有明确解决方式,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书中的角色一样得到解脱,而这种悲剧只要身处在时代的浪涛中,他就是可以无限重演,我们这些在滚滚红尘中挣扎的人, 永远也无法得到解脱。

最后就是说一下《天龙八部》对现代社会的深刻意义了。那第一呢,是因为这本书它确实是精彩,人民群众都爱看嘛,那第二呢,是因为这本书对个人的批判是永恒的,无论你是处于哪个时代,是什么样的身份,只要你是个人,就会有贪嗔痴三毒,也就会有前面所说的八苦,就会被命运所戏弄。

正所谓:心中所求的得不到,命中注定的逃不掉。

自己梦寐以求的,他人根本不想要。

他人弃若敝履的,自己竭尽全力还是得不到。

而这些东西你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想要去解决根本就无从下手。

在封建时代,百姓受苦受难是来自上层阶级压迫,压力的出口那,就是各种改朝换代。而到了现在,没有谁来害你,周围的人对你说不上有多好,但是你不想做的事却可以选择拒绝,可还是有很多人他就是莫名其妙的感觉不爽,即使想发泄,也不知道发泄的对象是谁,你说这是谁造成的?这就是当代人的悲哀。就像乔峰一样,就算你武功盖世也无可奈何,因为降龙十八掌也打不倒无形又蛮横的命运。正如林夕写的歌词,责你我太贪功恋势,怪大地众生太美丽。他确实是恰如其分的道出了这本书的真谛。

这一期呢,只是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天龙八部》这本书,那这是一部把西方悲剧的崇高与悲壮,和中国佛教思想中人生苦海的寓意合二为一的作品,而且这本书他写的也是十分的大气啊,你无论是出场的人数,还是整个江湖的设定,世界观也是特别的宏大,在金庸的小说中的地位呢,也是颇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