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外戚宦官专权事例(东汉文官斗宦官)

文|押沙龙

东汉外戚宦官专权事例(东汉文官斗宦官)(1)

最早的时候,王家即政府,政府即王家。大内总管和政府首脑差不多是一回事。比如宰相的“宰”字,就是宰杀牲畜之意。钱穆说过,“宰职虽高,实兼治膳。”诸葛亮要兼干御膳房总管海老公的差事。到后来,政府和大内渐渐区分开来,诸葛亮是诸葛亮,海老公是海老公,但是外朝和内朝还没分。汉朝初期,丞相还是内外一把抓。再往后,官僚机构日益复杂,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就分化为外朝、内朝。外朝以三公为名义上的首领,内朝以大将军为首。外朝呈上的奏章,皇帝下发的旨意,都要通过内朝的尚书台。简化地说,就是三公带着一群官僚在外朝,大将军带着尚书台在内朝,皇帝带着一群太监在大内。

东汉史读起来相当枯燥,因为它就像按了循环键的播放器一样,讲的总是同一个故事。一开始是小皇帝登基,他的嫡母让娘家哥或娘家爹来当大将军。多年后,小皇帝长大了,跟身边的宦官联合起来杀掉大将军,然后宦官们风光一阵子,接着皇帝驾崩,上面这个故事重讲一遍。有点程序死循环的感觉。唯一能打破这个死循环的办法是让皇帝多活几年,别让儿子太小登基。但颇为神奇的是,东汉中后期的所有皇帝,除了婴儿期早夭的以外,统统很准确地在27-35岁之间死掉。只有汉献帝靠心宽来养生,打破了这个局面,但可惜那时已经没什么用了。

东汉外戚宦官专权事例(东汉文官斗宦官)(2)

张让——东汉宦官、十常侍之首

东汉名义上的大内总管是少府,这是一个外朝的文官职位。但实际上,在权力斗争中,少府就是个打酱油的。他只是名义上的大内总管,实际上的大内总管叫中常侍。中常侍是宦官头领,经常有几个十几个之多,他们通过一种复杂的方式分享权力,往往会有两个中常侍做他们的总首领。

文官系统不喜欢外戚,但要非在外戚和宦官中二选一的话,他们还是会选外戚。有了宦官的衬托,大将军和外朝的矛盾就成了人民内部矛盾。东汉后期,士大夫和宦官的斗争达到了白热化,著名的党锢之祸是其高潮。在士大夫眼里看,宦官们简直是十恶不赦,但是在皇帝眼里呢?在皇帝眼里,他们是盟友。汉桓帝策划诛杀跋扈将军梁冀的时候,就真的和五个宦官啮臂为盟。当然,皇帝怕疼,没舍得咬自己,而是伸嘴咬了一口宦官单超的胳膊,但结盟这事本身可不假。皇帝自然会想:你们说宦官这不好那不好,可是在我最危急的时候,你们又在哪里?

东汉时候文官系统和大内总管的斗争很奇特。按理说,太监嘛,没有家庭,没有后代,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但是汉朝宦官好像是例外,经常拖家带口弄一大家族的人,有时候儿子儿媳一大堆。也不知道是领养的,还是进宫前生的,反正社会关系比一般人家还复杂。家里出了能人,家族里肯定要沾点光,升点官占点地,欺点男霸点女。反宦官的官员们就从这些外围下手。所以斗争模式总是这样:官员们在地方上整理罪状,杀宦官的家属;宦官们到皇上前一通哭诉;皇帝龙颜大怒,处罚官员。

东汉外戚宦官专权事例(东汉文官斗宦官)(3)

而且官员们对大内总管们好像也不怎么惧怕,下手特别狠。有的时候人家犯罪是在大赦之前,按理说不能杀了,可照样杀;动不动还几十上百的杀。就像张俭不但杀了中常侍侯览的亲妈,又诛杀全家的宗族宾客。有跑得快逃到了外地,以为这就安全了,谁知外地官员闻讯大喜,组织围捕将他们一网打尽,全部杀掉。宦官们当然也狠毒,但他们好像很少主动进攻,多半是防御性的,或报复性的。这其中的原因很复杂,一方面是东汉的士大夫有抱团精神,一方面则是宦官权力终究有限。宦官集团得势,也不过是大内占据优势而已。宦官们既没有完整地控制内朝,更没有牢牢控制军权,这一点和唐、明时期的情形不同。

中常侍们也很委屈。是,我们贪污腐化,我们干了坏事,但是别人就没干么?说不定干得比我们还多还坏呢。中常侍王甫就曾骂太傅陈蕃:“皇上刚死,大将军窦武有什么功劳,一家封了三个侯。他从掖庭里取宫女,陪他们喝酒作乐。一两个月的功夫就搞了上亿的钱,你是国家栋梁,为什么跟他勾结?” 是啊,跟大将军比,我们那点事儿算得了什么?凭什么就揪着我们不放?《后汉书》是范晔写的,所以把宦官写得非常非常坏,好像当时就数他们最腐化。如果这书是司马迁来写,肯定就会是另一个版本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