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雕中最被低估的人(当时为何饱受批评)

金庸先生在2007年6月18日,到北大演讲,并回答北大学生相关问题时,仍旧坚持一直以来对03版《天龙》剧的赞誉,对03版《射雕》剧和周迅版黄蓉的称赞,认为83《射雕》剧翁美玲版“黄蓉”「一点也不觉得好」,

同时也对「很多观众说港版《神雕》好,内地版的《神雕》不好」的观点,迅速反驳说,这类似每个人的个人口味,「先入为主,从小习惯了,就觉得好」,并举例:

【我想说的是,我到现在也不喜欢吃广东的食物,为什么?因为我从小是吃上海菜、杭州菜长大的,你们当中很多人小时候吃的是山西刀削面、山东饺子,你们到现在还觉得它们好吃。从小习惯了,就觉得好。】 【香港版《射雕英雄传》中的翁美玲现在看一点也不觉得好,我觉得周迅很好,但很多人先入为主,还是觉得翁美玲好,也是这个原因。】

对06版《神雕》的批评,便是黄晓明版杨过的“油头粉面,很爱追求女人”了,并且一语中的,在他看来,杨过“拍成一个浪子”,这个戏的本质就拍不出来了。

此前,正因为对03版《射雕》《天龙》的无比满意,金庸先生才会对接下来的《神雕侠侣》寄予厚望,期待张大胡子也能拍出超越此前港台所有版本的新版《神雕》,从他的角度是顺理成章的。

然而,至为遗憾的是,张纪中经历了知耻而后勇的《射雕》和《天龙》,得到金庸充分认可后,他明显自我膨胀了,自作聪明的老毛病复发。

张大胡子一开始给金庸做的片花,哄得老人家很开心,可实际上却做了很多不贴合原著、自作聪明的改动,重要配角不再每个人都是颜值和演技兼备的老戏骨、实力派,而大量使用了熟脸关系户,而且又不再考虑观众观感,而强行植入自己的“直男审美”

比如黄晓明28岁时的颜值,纵然不及巅峰古天乐(也没人比得了),但也算得上当时内地小生巅峰,如果好好梳理扮相,演杨过也完全ok(参见5年后,33岁的他,在电影《赵氏孤儿》“韩阙”扮相。)

神雕中最被低估的人(当时为何饱受批评)(1)

黄晓明只要不演那些“狂霸拽炫帅”的霸道总裁角色,他沉下来的演技也没有大问题,参见他在《风声》《中国合伙人》《精忠岳飞》《无问西东》《琅琊榜之风起长林》等影视剧中的优秀表现。

然而,张大胡子出于他个人的审美,非要让人把白脸晒成黝黑,再加上一身极臃肿的乞丐装造型,还加上用那个被举国声讨的“小叮当”出演少年杨过,而且对杨过的角色定位更有严重偏差,让他在古墓时期就对龙女各种挤眉弄眼,油腔滑调。

神雕中最被低估的人(当时为何饱受批评)(2)

这一切,都直接导致了杨过刚一出场,就形象赶客、角色崩塌,一片差评。直到16年后的“西狂”版中年杨过,角色定位不再偏差了,观感才算是好了不少。

也正因如此,在2006版《神雕侠侣》播出后,一直对其寄予厚望的金庸先生,确实不甚满意,在2007年的某次访谈中,认为黄晓明版杨过「很浮夸,像在勾引师父」,也说刘亦菲「刘小姐很漂亮,可是她怕难看,哭戏不敢做表情」同时认为刘德华版杨过“很庄重”。所以对各版神雕剧,在他看来【还是刘德华和陈玉莲好】。

神雕中最被低估的人(当时为何饱受批评)(3)

然而, 金庸先生对06版《神雕》,其实正是因为他拍摄过程时十分重视,亲自探班,向剧组提出各种意见,所以【期望越高,失望才会越大】【爱之深,故而责之切】的人之常情。

谁都明白,杨过永远是《神雕》的一番,当一部《神雕》剧连杨过这个男角色毁了,得不到作者本人和广大观众的认同,那么小龙女哪怕再如何美奂美伦,惊艳出色,也极难挽回一部剧的整体印象。

神雕中最被低估的人(当时为何饱受批评)(4)

正因为黄晓明的杨过不尽人意,所以金庸当然会拒绝认可06版《神雕》,而依旧把1984年的刘德华和陈玉莲版《神雕》放在自己心目中的第一位,只因为刘德华版一直是他最满意的杨过,多次予以公开称赞。

然而,当很多采访者当时表示自己更喜欢95版《神雕》,反对06版时,金庸先生依旧忍不住会为他此前曾投入大量精力和热情关注的06版《神雕》说话,并用03版和83版《射雕》作对比,以食物作比方,作为一个深刻洞察世事人情的睿智老者,一针见血指出,这就是「先入为主」。

事实上,95版《神雕》在香港本地并不成功,影响力远不及84版,本地收视率更比不上10年后被引入香港的06版,也完全被金庸先生所无视。该剧之所以竟会在内地一代观众心目中广受认可,说白了就是这代人的「先入为主」。

大约在1996至1998年,内地各大上星卫视台全面放开了对港台剧的限制,像95版《神雕》、96版《笑傲》、97版《天龙》、98版《鹿鼎》,这些布景简陋、情节套路化、任意删改原著剧情,台词快餐口语化的tvb金庸剧,对当时娱乐食粮极对匮乏、一部《新白娘子传奇》可以连看几十遍的内地观众,却不啻于美味佳肴。

因此,这些tvb剧在引入后,都是被七八家甚至十来家卫视一哄而上地哄抢,如95版《神雕》,8家卫视黄金档直播;97版《天龙》,12家卫视黄金档直播;而且第二天白天还会继续重播,待遇远远超过今天那些一剧两星的热播电视剧。

刚好三联版《金庸全集》也是那个时候在内地全面发行,让整整一代代80后的金庸迷,可以一边对照书阅读,一边对照电视剧的影像化,如此铺天盖地的洗脑效果,才会让这几版金庸剧获得了远超过其本身质量的赞誉和影响力,更制造了大量盲目崇拜tvb式电视剧的【港剧迷】。

在那个内地经济实力还相对落后于香港的年代,当时从影评界舆论圈,到无数普通的网民观众,对港台明星和港台影视剧的盲目迷信和推崇程度,是今天成长在国家飞速发展时期的95后、00后的新一代网友所难以想象的。

那个时代,即使是内地导演的商业大片,也很喜欢用港台甚至日韩的巨星大咖当主演,反而让内地最顶级的演员,去给港台和日韩明星做配角。像《英雄》《无极》这样内地班底主投的商业大片,所有的参演的一线内地演员,甚至连前三番主演都进不去。至于港台导演的作品,那就更不用说了。

在早年内地娱乐资源极其匮乏的年代,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被引入内地的1983版《射雕英雄传》,是伴随着几代人童年长大、又被无数个电视台无数次反复重播的电视剧,对太多人的第一印象童年情怀来说,翁美玲女士就是黄蓉,反而原著小说剧情,原著小说里的那个黄蓉,是他们先看过83版电视剧之后,才去了解和认识的。

神雕中最被低估的人(当时为何饱受批评)(5)

因此无论1983版《射雕英雄传》是怎样一部胡编乱改原著的电视剧,更对黄蓉做了各种丑化描写,设置了很多完全不符合她原著性格的恶劣行径,都难以改变太多人的“先入为主”的顽固“童年情怀”。

01版《笑傲》、03版《射雕》、06版《神雕》这些作品,确实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但这些瑕疵,去和83版《射雕》这种彻底篡改原著、丑化黄蓉的“经典剧”比,根本不值一提。

然而, 那些唯港台是从的人们,那些口味只适合看快餐口水剧的人们,掌握了从纸媒到网络的话语权,就是竭力抓住内地金庸剧的这些短板,以空前的网络暴力,去竭力穷追猛打和污名化。

一部内地金庸剧,除非是尽善尽美到03版《天龙》这样的程度,才能让"港剧迷"们百般挑剔后,泱泱然一句“没有武侠风”(不合他们的港式快餐剧口味),而做不了过大的恶意贬低。

而即使是周迅这样在华语影坛取得“三金满贯”的影后,在颜值和演技都在巅峰黄金期期塑造的“黄蓉”,并得到金庸先生充分认可,只因为个人嗓音特色,依旧会被那些无知且无畏的“港剧迷”们振振有词,怒喷她的演技和角色塑造能力,居然比不上tvb二三线电视剧女星。——何等奇葩!

神雕中最被低估的人(当时为何饱受批评)(6)

多年以来,在影视界和影评界,对内地影人和作品的轻鄙,对欧美日韩港台的迷信推崇,几乎是一种普遍风气,持续数十年,迄今积习难改。

港剧迷们以空前的网络暴力,去恶意攻击贬低,毁掉了一部部尽可能还原原著的优秀作品的口碑,让无数没有仔细看过电视剧和原著的大众信以为真。这在中国早期互联网史上,也是一个关于影视营销的经典反面案例。

2001版《笑傲江湖》,使用了相当于1998版《水浒传》一半的制作经费和相关班底,最后的事实反响证明: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配不上。这种程度的用心与努力,金庸小说配不上,那些金(港)庸(剧)迷更加配不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