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90岁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第一批能活到150岁的人可能就在你我身边)

飞行车1901年,也就是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的前两年,英国《Punch》杂志的漫画家查尔斯·哈里森开始憧憬未来的世界他大胆展开想象,认为在不远的未来,每个人都可以依靠个人飞行装置代步,而空中警察也将在飞行中执法,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活到90岁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活到90岁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第一批能活到150岁的人可能就在你我身边)

活到90岁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飞行车

1901年,也就是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的前两年,英国《Punch》杂志的漫画家查尔斯·哈里森开始憧憬未来的世界。他大胆展开想象,认为在不远的未来,每个人都可以依靠个人飞行装置代步,而空中警察也将在飞行中执法。

在哈里森绘制的一张插画中,他以“加速的警察活动”为标题,绘制了这样一幅漫画:一辆“飞行车”被警察拦截。模仿警察口吻编写的图片说明也颇为专业:“根据我的气压测速仪,你的飞行时速超过了30英里(约为48公里)的最高限速。现在,你必须飞回地面站。”按照哈里森的预测,这样的人类交通变革将发生在不远的未来。

现状:美国Terrafugia公司开发出一款会飞的汽车,这款车已经获得了美国政府的生产许可,预计售价将达到28万美元。这款车采用可折叠机翼设计,陆地行驶速度最高可达180km/h,当需要飞行时,机翼展开,滑行518米后即可起飞。飞行时的速度为184km/h。

预测时间:15世纪80年代

直升机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达芬奇同时也是卓越的科学家,曾在一幅画纸上简单描绘出未来直升机的原型,起名为“空中螺旋桨”。达·芬奇还在草图上附带说明这架飞行器的飞行原理。

他在注释中写道:“如果这架机器使用亚麻布精心制成,最终快速旋转起来,那么它就会飞上高空。”

根据米兰国家科技博物馆中展出的模型,这架现代直升机的鼻祖包括一个直径为5米的螺旋桨,采用螺旋形旋转面,由铁丝和亚麻布制成,使用淀粉密封。虽然这架机器从未被制造出来,但按照达·芬奇的想法,螺旋桨将由人力提供动力旋转,安排4名壮汉站在中央的基座上推动手柄为飞行器提供能量,产生上升力。

现状:1939年,俄罗斯飞机设计师西科斯基成功地让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直升机升空。发展至今65年来,直升机已经成为人类空中运输和防卫的重要力量。与达芬奇设想的人力驱动相比较,当今直升机最大载重量可达20吨(米-26),最高可飞到平流层。

时间机器

英国科幻作家H.G. 威尔斯生于1866年,曾成功预测了生物武器、世界大战和空中力量的崛起。相比这些成功的预测,“时光旅行”无疑是失败的一个,至少到目前为止。

1895年,威尔斯出版经典科幻小说《时间机器》。故事的主人公乘着自制的“时间机器”穿越时空隧道,飞到了公元3000万年。这时的世界只剩下一种长着两只触角的奇怪生物。

现状:“虫洞理论”是帮助人类实现时光穿越的经典猜想。著名的物理学家霍金曾曝出惊人猛料,穿越时空理论上是可行的,以人类现有能力能够制造出接近光速的飞船,并且进入到未来世界。不过,霍金也发出警告,不要搭乘时光机回到过去,因为那样做会扰乱因果。

一件套

作家杰弗里·霍伊尔与画家安德森合作,于1972年推出儿童科幻读物《2010:未来生活》,预测21世纪的人类生活。

霍伊尔说,就连体服一事,他遭受网友的调侃。但他辩称,当年的预测主要基于政治体制的进化,连体服代表着自由的受限。

有些事霍伊尔预测得挺准,比如联网购物和可视电话。不同的是,在其合作伙伴安德森的画笔下,联网购物的场景描绘如下:一位穿连体服的女士,站在一个桌子般巨大、布满了按钮的操作台前,手拿有线电话,面对墙壁般大小的屏幕,就其中显示的一块小圆面包和一块水果蛋糕,庄严下达着购物指令。

现状:他的预言在2010年没有实现,但在2012年,成人连裤装倒是有些回潮。英国副首相尼克·克雷格声称拥有一件“绿色的大号连体衣”,导致在之后12个月中英国连体衣的销量暴增。

预测时间:一战前

未来城市

在意大利未来派建筑师安东尼奥·圣伊利亚的一幅“新城”草图中,未来城市是一座庞大的摩天大楼建筑群,用空中道路连接。它绘于“一战”爆发前,体现了圣伊利亚对未来城市的构想。

可惜圣伊利亚颇为短命,还没活到“一战”爆发就病亡,留下一摞未能变现的草图。但他的设想一直启发着后来者。

“圣伊利亚的构想向我们展现了未来城市的本质,”伦敦都市大学建筑史学教授约瑟夫·霍尔梅尔说,“他意在设计一座满足你所有需求的城市,让居住者与过往完全分离,没有纪念碑,没有任何具备纪念意义的建筑。”

霍尔梅尔教授进一步解释,圣伊利亚想建立一个富有弹性的城市,很少毗邻,没有阶级、宗教和种族之分———像一部巨大的机器。你可以说他是建筑界的诗人,一个艺术家而非建筑家。

现状:据说电影导演雷德利·斯科特的《银翼杀手》和弗里茨·朗的《大都会》中的未来社会的设定都参考了圣伊利亚的蓝图。

水上散步

德国巧克力糖果厂商Hildebrandsde的明信片设计师1910年时想象在遥远的未来:到了公元2000年时,旅游观光船的底部是玻璃,人们穿着滑水板,或者背上吊着气球,三三两两地在水面上散步。

现状:玻璃船底的设想已经变成了现实。但吊着气球在水面上散步还只是个梦想。不过,热气球的发明确实扩展了人类对于飞行的想象力。早在1783年,法国蒙戈尔菲耶兄弟就在巴黎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载人空中航行,比莱特兄弟的飞机飞行整整早了120年。2012年10月14日,奥地利跳伞高手费利克斯·鲍姆加特进入39公里的高空,而后纵身跃下,用血肉之躯突破音速,就此创造历史。他所搭乘的是一个热气球。

《发条橙》

中的齿轮眼

1962年出版的《发条橙》是一部幻想小说,由英国作家安东尼·伯吉斯所著,讲述的是未来世界中的问题少年亚历克斯的故事,该书对青春迷失的写照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小说中,亚历克斯是一个黑帮问题少年,最终因谋杀罪入狱。政府为了减少社会犯罪问题,对他实施了实验性的“厌恶疗法”,只要他冒出暴力犯罪的想法,就会感到极端的厌恶。经过思考与改造,亚历克斯重新融入社会,意识到自己不过是上帝手中的一只发条橙。

按照《发条橙》的预言,青少年犯罪将成为荼毒生灵的一大祸害。政府“以毒攻毒”收到一时之效,但肇事者迅即故态复萌。

现状:2011年8月,伦敦发生严重骚乱,抢超市,烧汽车,毁坏建筑……一场主要是年轻人参与的骚乱几近失控并蔓延至多个城市。《卫报》称,示威者多为“年轻人”,其中以十多岁少年为主,年龄最小的可能还不到10岁。

智能机器人“玛丽亚”

《大都会》是电影大师弗里茨·朗无声电影的代表作,一部典型的“反乌托邦”影片。开了电影界的诸多先河,如描写机器人未来的方式。影片描绘了2026年的地球,一个精英阶层和工人阶层生存的世界。这个世界被地球表面一分为二———精英阶层在地上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工人们则生活在地下阴暗、潮湿的山洞里。

玛丽亚是精英阶层渗透到工人中的“奸细”,是在秘密实验室中被创造出来的银色机器人,拥有同地下世界女领袖一般的容貌和特征。工人们都对这位女领袖信任有加,团结在此人周围抵抗精英阶层的压迫。通过操纵这个机器人,地上的精英分子成功控制了地下劳苦大众,将玛丽亚煽动起义之词变成了忍让的话语:回去安心工作,快乐生活。

玛丽亚是科幻小说机器人向科幻电影人工智能的一种过渡。

现状:目前,智能机器人已经开始大规模替代人类。比如,美国的战地机器人开始代替士兵搬运物资、执行作战任务。五角大楼正使用无人机打击恐怖分子。

未来的“杰森一家”

2062年,杰森一家住在云上的公寓里。这个动画片的故事设定在其电视首播的100年后,它描绘了机器人、飞行车以及建在可调整圆柱上高耸入云的未来主义建筑物。动画片中的老爹乔治·杰森驾驶一辆状似小航天飞船的飞行车上班———他的办公室也在云上。

到达办公室以后,飞行车会灵巧地自我折叠成一个手提箱,这样就可以很方便地放在他的办公桌旁。杰森先生喜欢购物,但讨厌做家务,虽然只需按下自动吸尘器的按钮,或是雇佣热情的机器人钟点工。

现状:“杰森一家”中的一些发明已经成为现实,比如家务机器人、飞行车等,只不过还未成为主流。但生活在云端还不现实。

勒·柯布西耶的大城市计划

勒·柯布西耶,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大师。这个瑞士裔建筑家在他50年的职业生涯中毁誉参半。在1922年巴黎住房危机以及“光辉城市”计划的基础上,柯布西耶开发了“当代城市”计划。

他描述未来的城市是由许多的公寓组成,这些公寓分散在一个类似公园的地方,下方由底层架空柱支撑。

柯布西耶主张关于城市改造的4个原则是:减少市中心的拥堵、提高市中心的密度、增加交通运输的方式、增加城市的植被绿化。基于这些最基本的原则,柯布西耶以巴黎市中心为实例进行了300万人的“现代城市”规划设计。

现状:柯布西耶理性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深刻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各国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活动。例如,在城市中心采用立体式的交通体系,在市中心区修建高层建筑、扩大城市绿地、创造接近自然的生活环境等原则,已被许多城市的规划全部或部分地采用,最具有代表性的实例有昌迪加尔规划、巴西利亚规划和巴黎德方斯区规划等。

(单桂志)

更远的未来……

大脑与计算机直连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大脑损伤和修复中心主管道格拉斯·史密斯教授预言:未来一个半世纪,键盘打字将像羽管笔一样古老,人类可以直接将大脑与计算机连接在一起。这将涉及一种“湿式连接”,使用人工神经或者类似神经的物质连接至有机物质和计算机系统,这样的界面可通过虚拟键盘直接控制。未来可通过眼球植入器实现文字处理或者浏览互联网。

癌症不再是不治之症

150年之后人类医疗水平将大幅提高,基因疗法可治疗一些疾病,有能力修复出生之前的线粒体损伤疾病,癌症将不再是人类的不治之症,同时也可以解决囊胞性纤维症、肌肉萎缩症等家族遗传疾病。此外,干细胞疗法可帮助我们生长出新的器官和肢体,人类将更加健康,或许衰老人体器官组织能被一些肉体器官取代。细胞大小的微小纳米机器人能够进入人体,修复器官组织损伤或者消除疾病。

将出现一批150岁老人

随着医疗科技等领域的发展,未来150年,人类的寿命将延长几十年,多数人的寿命将超过80岁,而且一些人的寿命可能达到150岁。

现在的百岁老人亲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核武器和喷气式飞机的发明,以及世界上重大变革,一个半世纪后的150岁老人会面临什么样的变化呢?专家指出,他们除了亲历科技重大变化外,还伴随着出现人类行为的重大变化。

人类100岁退休?

未来员工体制将发生很大变化,尤其是人类寿命延长,是否人类将100岁退休?随着科技发展,未来的人们可能通过基因工程和生物增强功能改变自己的身体。未来学家詹马斯-卡西欧称,人类生物增强技术将非常危险,且成本较高。

海平面将上升数米

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太空研究中心副主管、气候学家加文·施密特预测:如果未来人类继续以当前的速度释放二氧化碳至大气层,下个世纪全球温度将上升3~11摄氏度,海平面将上升0.6米~2米。未来150年,包括美国新奥尔良市、中国深圳市在内的许多城市可能面临被淹的危险。

人类居住火星或者月球

科学家预测称,未来太空旅行类似于上世纪90年代的通信技术爆炸,很快将成为人们的生活元素之一。目前,几家私人太空公司开始打算在小行星采矿,包括中国在内的几个国家已陆续实现太空飞行。或许150年之后,在火星、月球或者太空轨道的亲人将给我们拨打太空电话。

未来150年人类将发现外星人

天文学家现已发现数百颗系外行星,问题在于这些行星是否存在生命形式?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天文学家安德鲁-西米昂说:“未来25~50年,我们将具备直接勘测宇宙电磁波谱的能力。未来150年,我们将发现地球之外的生命体。我们很可能通过分光镜技术观测,穿过系外行星大气层探测到生命的存在。同时,也可以对太阳系内其他行星勘测。”

未来300年四分之三哺乳动物灭绝

人类活动性扩大化将导致数千种生物丧失栖息地和直接灭绝,因此,未来一个世纪将隐现自6500万年前白垩纪时期以来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古生物学家安东尼-巴诺斯基称,未来300年,地球上四分之三的哺乳动物将灭绝消失。未来150年,人们仅能从教科书上了解到为数不多的动物,例如猿、黑猩猩、大象、狮子和老虎。与此同时,伴随着人类活动范围扩大,入侵性物种将严重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资料来源:美国广播公司(ABC)、英国广播公司(BBC)、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卫报》、IBM、《生命科学》杂志、麻省理工学院科技评论等

“预言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丹麦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尼尔斯·玻尔曾讽刺地说,“预言未来更是难上加难。”明知如此,一些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仍对描画未来乐此不疲。但预言的失败带来的后果有时不仅仅是增加一份笑料,甚至有人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1

玛雅人的“末日预言”

提到“预言”两个字,恐怕人们首先会想到“末日预言”。而在人类历史上所有“末日预言”里,最为有名的就是玛雅人的“末日预言”。该预言称,根据玛雅历法,2012年12月21日就是世界末日。电影《2012》更是极尽渲染。但那天过去了,我们仍活着,所以预言自然而然地破灭了。但随后又有说法称,2012年12月21日是算错了,预言中的末日还没有到来。但不管怎样,“末日预言”总是层出不穷,当真你就没法活了。

2

核能不可能被人类获得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著名的能量守恒定律,认为能量和质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但他本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却认为这个过程是不可控的。1932年,这名伟大的物理学家表示,“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核能是能被人类所获得的。因为那将意味着原子可以被任意粉碎。”爱因斯坦认为,要想分裂原子,就必须使用比其释放的能量更多的能量。但在上世纪30年代末,他使用铀进行试验后,改变了这一想法。现在,全世界12%的电力都是由核能发电提供的,更何况核武器早在二战时就已经使用过了,这也是他本人后悔莫及的一件事。

3

美国独立日是7月2日

同华盛顿、杰斐逊和富兰克林齐名的美国开国元勋约翰·亚当斯是美国第一任副总统,也是美国第二任总统。在大陆会议投票决定美国从英国独立出来之后,他在给妻子阿比盖尔的信中预言,“1776年7月2日将成为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日子,我们的子孙以后每年都会在这一天庆祝美国的独立。”事实上,亚当斯将日子错估了两天。的确,大陆会议是在1776年7月2日决定美国独立的,但直到7月4日美国《独立宣言》才得以起草完成并被宣布,于是7月4日后来被认定为美国的独立日。可能在亚当斯的心中,7月2日这天的大陆会议才是决定性的,所以当两天后大陆会议再次召开、宣布《独立宣言》时,他正在逛街购物。虽然后来他勉勉强强接受了7月4日为独立日,巧合的是,他和他的政敌托马斯·杰斐逊均死于1826年7月4日这一天。

4

每人每周只需工作15小时

1930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撰写了一篇讲述未来劳动力的文章,题为《我们孙子那代人的经济发展潜力》。文章中,凯恩斯声称,随着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繁荣的稳定,到2030年,工业化国家的人们每天只需上班三小时或者是每周只需工作15小时。到时候,人们将有更多的时间来为自己做事。尽管这一预言非常吸引人,但从目前经济发展形势来看,这种乌托邦式的“安逸社会”很难实现。尽管自1930年以来,社会的总体财富在不断增加,但个人开支的不断增加和收入的严重不平衡,导致人们的工作时间越来越长。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一趋势恐怕都不会改变。

5

杜威击败杜鲁门当上美国总统

1948年美国总统大选投票日的晚上,尽管选票仍在如火如荼地统计中,但所有人都认为不用计票,大选结果已经尘埃落定。每一家民调都预测,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托马斯·杜威会压倒性地击败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哈里·S·杜鲁门。所有的政治分析师也认为这场选举没有悬念。当晚,《芝加哥论坛报》也进行了一场“豪赌”。由于印刷厂的工人罢工,他们的编辑必须与时间赛跑,提前将第二天的报纸印刷出来。凭着对大选结果的传统认知,他们将宝押在了杜威的身上,“杜威击败杜鲁门”印在了《芝加哥论坛报》的头版头条上。然而,第二天大选结果出来,杜鲁门以303票比189票绝地翻盘。《芝加哥论坛报》紧急收回市面上已经发行的报纸,但难免有所遗漏。两天后,杜鲁门拿着这份报纸宣布胜选的画面被永久地记录下来。

6

塞吉威克将军的大话

很少有预言的失败会以如此悲伤的结局呈现。这件事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1864年5月9日,约翰·塞吉威克将军带领他的第六兵团在史波特斯凡尼亚郡府侦察南方军队的防线。在靠近敌方左翼部队时,遭遇对方狙击手的袭击。而敌方离他们尚有约1000码(约为914米)的距离。塞吉威克发现他的士兵要么在寻找掩体,要么直接卧倒躲避狙击。他于是开始嘲笑他们:“这么远的距离,连只大象都打不着。”尽管如此,他的一名手下仍在提醒他要躲避敌方的炮弹。他大笑着回答:“回到你的位置上去吧。”然而几乎是他话音刚落,一颗子弹射中了他的头部,塞吉威克当场死亡。

7

没有女人能成为英国首相

1969年10月26日,时任英国教育大臣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采访时表示,“在我有生之年,没有女人能成为英国首相。”这名教育大臣就是玛格丽特·撒切尔。她当时还强调说,比起性别,是否能胜任首相工作才是最重要的。记者问她,“如果有机会,是否会接受英国首相这个职位?”撒切尔夫人感觉这个问题很好笑,她说自己的经验不足以胜任这个职位。当时就连她自己都不会想到就在10年后,她入主唐宁街10号,一直任职到1990年。

8

艾滋病毒只是一只温顺的小猫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分子细胞生物学教授彼得·迪斯贝格数十年来一直是艾滋病研究领域备受争议的人物。1988年,他曾预言,“艾滋病毒只是一只温顺的小猫。”但截至2006年,根据世卫组织统计的数据,自从艾滋病病毒在1981年12月1日被发现以来,已经夺走了超过2500万人的生命。而据2014年12月1日世卫组织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13年年底,全球约有3500万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其中320万人是儿童。艾滋病仍然是导致死亡的一种重要传染病。2013年,全世界约有150万人死于艾滋病。

9

苹果已死

“苹果已死”是自从苹果公司诞生那天就伴随着它的预言,更是被各种科技、电子和商业杂志用烂了的标题。在乔布斯主政苹果的时期这种预言也从没停止过,即使后来革命性的“i”系列产品的问世都没能使这种声音小一点。不可否认,在乔布斯去世后,苹果的脚步的确显得十分笨拙。但现实是,谁又能阻止人们去购买他们的新产品呢?市场研究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近日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自从去年9月推出iPhone 6和iPhone6 Plus以来,苹果亚洲关键市场(中国、日本、韩国)的智能手机销量大幅增长。所以就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苹果到底啥时候死吧。

10

因特网很快就会崩溃

1995年,很多网络设计专家都对早期因特网的前景唱衰。鲍勃·梅特卡夫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是以太网的发明者,也是一名专栏作家。他在自己的专栏中说,因特网不可能持续发展下去。“我预言因特网很快就会灾难性地崩溃,也许就在1996年。”他对自己的预言十分有信心,称如果他的预言最终被证明是错的,将“eat his words”。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收回自己所说的话”。但在1999年的第六届国际互联网大会上,梅特卡夫将自己的文章打印出来,撕碎后用果汁搅拌,就在台上当众吃了下去。真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幽默感。 (张蕾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