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张老师的经典语录(贺老師的厚礼)

感谢张老师的经典语录(贺老師的厚礼)(1)

作者:冯焕珍(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无论任何人,只要有志追求成长,他一生中都会遇到很多助其进步、令其难忘的老師。我当然也不例外。

我出生于贵州省遵义县高坪区连迁公社连迁大队黃石生产队的一个农民家庭,地名属于当年信封上滿滿一行都写不完那种,可以想像有多落後了。事实上也如此,現在想起当年在老家的生活,印象最深的情景就是:父母亲天天起早贪黑,但好像总有干不完的活;虽然如此,奇怪的是经常吃不饱饭。一家兄妹六人,我排行第二,我和哥哥那時已经读书,常常起床干完农活后扒拉个半饱就去上学了。

说是上学,初中前大部分时间都是混日子,因为当时学校恢复教育不久,还沒有严格教学管理,我們也不知道什么叫远大理想。按说,在这环境中生活的人是很难有当地人所谓“出头之日”的,但是我卻终于飞出了”人们眼里的“大山沟”,令父老乡亲著实高兴了一阵子。现在回想起來,这不是家乡山水有什么灵气,更不是自己有多么聪明,而是因为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遇到了很多“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长。这里,就专门记一下曾送我“厚礼”的贺老师吧。

1980年秋,我从连迁公社办马家坪中学(当時叫“戴帽初中”)初三毕业,考上了位于高坪区公所所在地的高坪中学。高坪区公所坐落在遵义市北部川黔公路旁,那时还只是个一二万人的小镇,与现在十來万人的規模不可同日而语。一条清澈的河水穿镇而过,河上有座小桥,桥头有家新华书店,母校就在紧邻书店的街边。学校兩边都是河流,一条河二岸都是街道和房子,另一条河对岸则是一大片农田,每到秋天眼前总是金灿灿的丰收景象。母校建筑不多,大概有五六栋楼,其中教学楼有兩三栋,除一栋新建不久的三层砖楼,其余要么是砖石砌成的平房,要么是年深日久的二层木楼。我在砖楼的三楼读高一(三班),在一栋木楼的一楼读高二(文科班)。

母校建筑虽然有些简陋,但由于有一批优秀教师任教,教学品质远近闻名。其中,贺老师就是令我非常恭敬的一位好老师。贺老师是我读高二时的地理老师,当时五十來岁,一米八左右,身材偏瘦,头发比较长,已开始谢顶。穿著相当随意,常趿著一双拖鞋。眼睛大而明亮,常斜视前方,一旦与人对视,则不怒而威。对地理知识了若指掌,讲课时基本不看课本,也很少看讲义,只凭浑厚得有点低沉的男中音不疾不徐道來,便如一首独特的乐曲,或一幅鮮活的画卷,令滿堂学生闻其声而入其境,如痴如醉。我现在对天文地理有些特別感觉和体会,应该主要得益于贺老师的善巧教化。

贺老师不仅在传授学生知识方面长袖善舞,在打开学生心窍方面也匠心独运。当时的山区,不但没有网络,连电话都很少,学生的资讯普遍闭塞,许多同学大概也跟我一样,虽然上了高中,但还沒有明确的理想和追求,学习积极性较差。贺老师除了教我们地理课,还是我们班主任,每见学生无心向学,都会注意激发其积极性。他引导学生时,或者绵里藏针,或者出其不意,非常讲究方法,其中令我终身难忘的就有二次:一次,可能是个夏天,贺老师来教室巡查,见学生懶懶散散,打不起精神,就隨口念了一首诗:“春來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虫冬又冷,收拾书包去过年。”老师借诗歌正話反说,讥刺学生的懶惰习气,我一听之下颇受触动。另一次,记得是一天早上,可能前晚熬夜睡过了头,已经上课仍不见老师,有的学生开始在教室中闲聊打闹,班干部于是去宿舍请贺老师。贺老师來到教室,一言不发走上讲台,拿起一支粉笔,一画一顿在黑白上写下了四个大字——“乖书自读”。接著,就用大家熟悉的声音讲课。我目睹这四个字,就像受到利剑重击,整个身心都产生了地震般的裂变——我的人生理想与追求渐渐明白起來,学习自觉性与积极性被彻底激发出來从此养成了认真学习钻研文化知识的习惯。

贺老师的這些教导,无疑是送给我的一块无价之宝。我想,我今天有这么一点成绩,首先就应该感谢贺老师的这份馈赠,如果沒有贺老师的适时鞭策,我很可能会在渾渾噩噩中混完高中,并在“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中蹉跎一生。因为感到贺老师這份“厚礼”的宝贵,我不僅始终以这四个字鞭策自己,而且不时在课堂上將这份“厚礼”转赠給自己的学生。这不,前几天上课時,因见个別学生缺勤,个別学生不认真听课,我又一次在黑板上写下:“每个人一生要过很多关,学生时要过学习关,工作后要过工作关,成家后要过家庭关,临终时还要过死亡关,任何一关过不好,都会影响下一关。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及时认真地过好每一关呢?”

老师,佛教称为“善知识”;老师的教化,佛教称为“善知识教”。佛经這样称扬“善知识”的教化:“善知识教犹如春日,生长一切善法根苗;善知识教犹如滿月,凡所照及皆使清涼;善知识教如夏雪山,能除一切诸獸热渴;善知识教如芳池日,能开一切善心连华。”贺老师就是这样的“善知识”,贺老師的教化就是这样的“善知识教”。我庆幸自己能遇到这样的“善知识”与“善知识教”,也愿天下所有学生都能遇到这样的“善知识”与“善知识教”。

贺老师,尊讳继泉,四川宜实江安县人,西南师范大学地理学专业毕业,因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贵州教育,先后执教于贵州省遵义县团溪中学、高坪中学、南白二中,后调入四川省成都锦江中学,现退休在家,寿近期愿。学生不能趋前问安,谨以一韵为老师寿:

胸怀丘壑別西川,黔北躬耕桃李田。

砭石声开療固疾,江湖画就出新天。

淵泉汩汩应时出,花木莘莘向日妍。

寥廓秋空回雁阵,南山松柏愿齐年。

壬寅(2022)季秋初一夜初二晨于梵音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