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古诗必背(高中语文必背望海潮)

望海潮柳永,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高三语文古诗必背?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三语文古诗必背(高中语文必背望海潮)

高三语文古诗必背

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作品注释

⑴三吴:即吴兴、吴郡、会稽三郡,在这里泛指今江苏南部和浙江的部分地区。

⑵钱塘:即今浙江杭州,古时候的吴国的一个郡。

⑶参差:参音此跟反,差音此衣反。近似;高下不齐貌。

⑷珠玑:珠是珍珠,玑是一种不圆的珠子。这里泛指珍贵的商品。

⑸重湖:以白堤为界,西湖分为里湖和外湖,所以也叫重湖。巘(yǎn):大山上之小山。

⑹三秋:①秋季,亦指秋季第三月,即农历九月。王勃《滕王阁序》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柳永《望海潮》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②三季,即九月。《诗经·王风·采葛》有"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孔颖达疏"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设言三春、三夏其义亦同,作者取其韵耳"。亦指三年。李白《江夏行》有"只言期一载,谁谓历三秋!"

⑺羌管(qiāng):即羌笛,羌族之簧管乐器。

⑻高牙:高矗之牙旗。牙旗,将军之旌,竿上以象牙饰之,故云牙旗。这里指高官孙何。

⑼凤池:全称凤凰池,原指皇宫禁苑中的池沼。此处指朝廷。


作品译文

杭州地理位置重要,风景优美,是三吴的都会。这里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楼阁高高低低,大约有十万户人家。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钱塘江沙堤,澎湃的潮水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宽广的江面一望无涯。市场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珠玉珍宝,家家户户都存满了绫罗绸缎,争相比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秋天桂花飘香,夏季十里荷花。晴天欢快地吹奏羌笛,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巡察归来的长官。在微醺中听着箫鼓管弦,吟诗作词,赞赏着美丽的水色山光。他日把这美好的景致描绘出来,回京升官时向朝中的人们夸耀。


创作背景

柳永一直不得志,便到处飘泊流浪,寻找晋升的途径,迫切希望得到他人的提拔。根据罗大经《鹤林玉露》所载,柳永到杭州后,得知老朋友孙何正任两浙转运使,便去拜会孙何。无奈孙何的门禁甚严,柳永是一介布衣,无法见到。于是柳永写了这首词,请了当地一位著名的歌女,吩咐她说,如果孙何在宴会上请她唱歌,不要唱别的,就唱这首《望海潮·东南形胜》。后来,这位歌女在孙何的宴会上反复地唱这首词,孙何被吸引就问这首词的作者,歌女说是你的老朋友柳三变所作(那时柳永还没有改名)。孙何请柳永吃了一顿饭,就把他打发走了,也没有怎么提拔他。由这个故事来看,这首词是一首干谒词,目的是请求对方为自己举荐。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此词一开头即以鸟瞰式镜头摄下杭州全貌。它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三吴,旧指吴兴、吴郡、会稽。钱塘,即杭州。此处称"三吴都会",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铿锵有力。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风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转弱调为强音,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参差"为大约之义。"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一个"绕"字,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怒涛"二句,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移来形容钱塘江。钱塘江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珠玑、罗绮,又皆妇女服用之物,并暗示杭城声色之盛。"竞豪奢"三个字明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

下片重点描写西湖。西湖,蓄洁停沉,圆若宝镜,至于宋初已十分秀丽。重湖,是指西湖中的白堤将湖面分割成的里湖和外湖。叠山,是指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岭。湖山之美,词人先用"清嘉"二字概括,接下去写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这两种花也是代表杭州的典型景物。柳永这里以工整的一联,描写了不同季节的两种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确实写得高度凝炼,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也很工稳,情韵亦自悠扬。"泛夜""弄情",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着一"泛"字,表示那是湖中的船上,"嬉嬉钓叟莲娃",是说吹羌笛的渔翁,唱菱歌的采莲姑娘都很快乐。"嬉嬉"二字,则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

接着词人写达官贵人此游乐的场景。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暄赫声势。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这首词的结束语。凤池,即凤凰池,本是皇帝禁苑中的池沼。魏晋时中书省地近宫禁,因以为名。"好景"二字,将如上所写和不及写的,尽数包拢。意谓当达官贵人们召还之日,合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与朝廷,夸示于同僚,谓世间真存如此一人间仙境。以达官贵人的不思离去,烘托出西湖之美。

《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为柳永所创的新声。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远,上片写杭州,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亦相去不远。特别是,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有助于形成柳永式的豪放词风。


赏析

  《望海潮》也是柳永词中广泛传诵的名篇。

  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从唐代开始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大城市,到了宋代又有进一步的发展。柳永在杭州生活过一个时期,对杭州的山水名胜、风土人情有着亲身的体验和深厚的感情,所以,在这首词里,他能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西湖的美景,钱江潮的壮观,杭州市区的繁华富庶,当地上层人物的享乐,下层人民的劳动生活,都一一注于词人的笔下,涂写出一幅幅优美壮丽、生动活泼的画面。这画面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描画出杭州的锦山秀水,而且更重要的是它面出了当时当地的风土人情。

  据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这首词是柳永呈献给旧友孙何的作品。孙何当时任两浙转运使,驻节杭州。词中"千骑拥高牙"之句,有可能指孙何而言。由于是呈献杭州官长之作,词中不免对当时的杭州做夸张描写,也免不了要用恭维应酬的话语作结。但是,更主要的是,透过"竞豪奢"这样的表面现象,读者还可以看到"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盈实富庶,"羌管 弄晴,菱歌泛夜"的轻快欢欣,以及"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的风流潇洒。这一切,都只能产生在古代劳动人民长期辛勤劳动所创造出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基础之上。"重湖叠山献","烟柳画桥",也并非天然生就,而是劳动人民治理河山,改造自然的结果。"云树绕堤沙","三 秋桂子,十里荷花",也无一不是劳动人民辛勤的双手造就。当时,柳永对此大加赞赏并引以为自豪。今天,我们读这样的词作也不应求之过苛,甚至指责他"掩盖了当时的阶级矛盾与贫富悬殊",而是应当从词里所提供的画面中去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以及古代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从而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赞语由来已久,这并非溢美之词。

  这首词在艺术上也是相当成功的。作者抓住具有特征的事物,用饱蘸激情而又带有夸张的笔调,寥寥数语便笔底风生,迷人的西湖与钱塘胜景便展现在读者面前。前片,主要勾画钱塘的"形胜"与"繁华",大笔浓墨,高屋建瓴,气象万千。写法上由概括到具体,逐次展开,步步深化。如,开篇三句点出了"形胜"、"都会"与"繁 华",但终究是概括性的直陈,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继之而来的下面九句,便紧紧围绕这六个字,做形象的铺写,境界立即展开:"烟柳画桥"三句写的是"都会","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等则侧重于刻画"形胜",而"市 列殊玑,户盈罗绮"则突出了杭州的富庶繁华.下片,侧重于描绘西湖的美景、欢乐的游赏与劳动生活。写法上着眼于"好景"二字,尤其侧重于"好景"中出现的人。"重湖"三句描绘西湖美景,其中"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天生的好言语,是千古迷人的丽句。"羌 管弄晴"三句写的是下层人民,"千骑拥高牙"三句写的是州郡长官。结尾又以赞美的口吻收束。

  除饱满的感情与适度的夸张以外,词的语言,音律,词调也与词的内容结合得恰到好处。《望海潮》也是柳永首创的,词牌与词的内容以及地域性特点密切结合。上片写形胜之地和钱江潮的壮观,词中用"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有气势的语言,词句短小,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而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时,文字优美,词句变长,节奏平和舒缓,终于出现了"三 秋桂子"这样干秋传诵的佳句,继之又用"羌管弄晴"等句不断地加以点染,美丽的西湖就更加使人心旷神怡了。

  这是一首艺术感染力很强的词。相传后来金主完颜亮听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后,便羡慕钱塘的繁华,从而更加强了他侵吞南宋的野心。为此,宋人谢驿(处厚)还写了一首诗:"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见罗大经《鹤林玉露》)说金主亮因受一首词的影响而萌发南侵之心,原不可信。但是,产生这一传说,却可以印证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是很强的。作为高级官僚的范缜对柳永这首词也极端赞佩:"仁完四十二年太平,镇压翰苑十余载,不能出一语咏歌,巧于耆卿词见之。"( 见《方舆盛览》)柳永扩大了词的内容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他的词反映了都市的繁华与山川的壮丽。除歌咏杭州以外,柳永的词还歌咏过苏州(《木兰花慢》、《瑞鹧鸪》)。扬州(《临江仙》)、成都(《一寸金》)、洛阳(《少年游》和北宋都城汴京(《倾杯乐》、《透碧霄》)等。为宋代都市繁荣留下了形象的画面。


课文解读

望海潮

东南形胜①,三吴②都会③,钱塘④自古繁华。(钱塘是东南形势显要、湖山优美、风景秀丽的地方,它是三吴的都会,自古以来十分繁华。①东南形胜:是说杭州地处东南方,地理形势优越。形胜,地理形势特别好的地方。②三吴:说法不一,《水经注》以吴兴、吴郡、会稽为三吴。这里泛指江浙一带。③都会:人口和货物集中的大城市。④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唐宋时已经是一座著名的大城市,当时属吴郡。)[起句是总写,“东南形胜,三吴都会”,一个四字对句,气势博大,力量非凡。“东南”就方向言;“三吴”就地点言,“形胜”状其自然景观,“都会”赞其人文景观。空间浩瀚,面积广大,给人以开阔之感,引起读者的阅读期待:是何处如此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下句紧接着作了回答:“钱塘自古繁华。”词开篇三句就这样以“形胜”“都会”“繁华”六字对杭州给以概括交代,下面如数家珍,依次进行具体铺叙,形象描写。]烟柳画桥①,风帘翠幕②,参差③十万④人家。(如烟似雾的柳树、彩绘如画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高高低低、犬牙交错的房屋,约有十万户人家。①烟柳画桥:这句写美丽的景色。烟柳,雾气罩着的柳树。画桥,雕饰华丽的桥梁。②风帘翠幕:挡风的帘子和翠绿色的帏幕。这句写富贵人家门窗的陈设。③参差:cēncī,高下、大小不齐的样子。这里形容楼阁、房屋的外形。④十万:指人口众多,未必确数。)[这是上承“三吴都会”一句进行的铺展描画。纵目望去,垂柳含烟,薄雾如纱,虹桥卧波,胜景似画。这里人烟阜盛,楼阁参差,勾心斗角,各抱地势,鳞次栉比,檐牙错落。家家悬挂风帘,户户张设翠幕,微风过处,风帘轻摆,翠幕荡漾。真是人间仙境、地上天堂啊!]云树①绕堤沙,怒涛卷霜雪②,天堑无涯③。(高耸入云的大树笼罩着沙堤,奔腾的江流翻滚着巨浪,溅起雪白的浪花,一条大江浩浩荡荡,铺天盖地,绵延无边。①云树:树木茂密如云。②怒涛卷霜雪:又急又高的潮头冲过来,浪涛汹涌像卷起来的白色霜雪。怒涛,每年阴历八月钱塘江有特大的潮汛。③天堑无涯:广阔无边的天然壕沟。这里指的是钱塘江。天堑,险要的江河。堑,qiàn。涯,yá,边际。)[这是对“东南形胜”做铺展的描写。诗人视线从城内转到钱塘江边,高耸入云的古树围绕着江堤,汹涌的海涛像发怒一样奔腾呼啸而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卷起千堆雪”,钱塘江无际无涯就像一道天然的壕沟。一“绕”字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一“卷”字状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势,动静相映,气象万千。]市列珠玑①,户盈罗绮②,竞豪奢③。(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家户户堆积着绫罗绸缎,人人互相攀比,竞争奢华。①市列珠玑:市场上陈列的商品尽是珍珠宝货。玑,jī,珠子。②户盈罗绮:大户人家穿的都是绫罗绸缎。绮,qǐ,彩色的丝绸。③竞豪奢:攀比豪华,赌注阔气。)[这是就“繁华”二字进一步铺展。诗人款步街头,走走看看,珠玉宝石遍陈于市,家家户户绫罗盈柜,人们的衣饰更是鲜丽豪华,互相攀比,竞相斗艳。诗人用市场上的珠宝,泛指商品的丰富;用百姓的衣着,泛写生活的富裕,最后以“竞奢华”三字归结。以点及面、以小见大,形象地表现了杭州经济繁荣,生活富庶。] 重湖①叠巘②清嘉③,有三秋桂子④,十里荷花。(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相映相衬,清秀美丽,更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香飘云外。①重湖:西湖白堤两侧的里湖和外湖。重,chónɡ。②叠巘:层层叠叠的山峰。巘,yǎn。③嘉:美丽。④三秋桂子:秋天的桂花。三秋,阴历九月。)[湖外有湖,山外有山,西湖的锦山秀水实在是清丽可嘉;而更美的还是山中的桂子,湖中的荷花,香飘万里,陶然心醉。诗人从山、水两方面描写了西湖之美。“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重重叠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堪称千古丽句。“桂子”照应“叠巘”二字,“荷花”照应“重湖”二字。“三秋”形容时间之长,“十里”突出空间之广。这几句诗牵出了诸多意象,湖、山、秋月、桂花、荷花奔赴而来,令人心旷神怡,遐想万千。“三秋桂子”让人联想起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抛向人间的“绣球”。因此宋之问《灵隐寺》中写道:“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十里荷花”,香飘万里,让人联想起杨万里的著名诗篇:“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羌管弄晴①,菱歌泛夜②,嬉嬉钓叟莲娃③。(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晴空中飘荡着欢乐的羌笛声,采菱的姑娘一边划船一边放开嘹亮的歌喉: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一个个嬉笑颜开。①羌管弄晴:悠扬的羌笛声在晴空中飘荡。羌管,笛子。相传笛子是羌地出产的。羌,qiānɡ,我国古代西北方的一个民族。弄,吹奏。②菱歌泛夜:采菱夜归的船上歌声一片。泛,漂浮。③嬉嬉钓叟莲娃:形容人们都游玩得很快乐。钓叟,钓鱼的老翁。莲娃,采莲的姑娘。)[杭州之美在西湖,西湖之美在景美,更在人美。因此词由景及人。“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互文见义,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弄”使得吹笛人和采菱女的潇洒欢快之情陡增;“泛”说明人们泛舟湖中自由地吹笛演唱,笛声歌声似乎随着湖水荡漾开来,轻盈愉悦之貌全出。“嬉嬉钓叟莲娃”,湖边钓鱼的老翁怡然自得,湖中采莲的孩童喧闹嬉戏,给我们展开了一幅太平盛世下的百姓安乐图。]千骑拥高牙①,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②。(知府大人由庞大的仪仗队簇拥着出巡,乘着酒兴听着吹箫击鼓,观看欢歌燕舞,一边吟诗一边观赏美丽风光。①千骑拥高牙:形容孙沔与大官僚游湖时前呼后拥的排场。千骑,大批的马队。骑,jì。高牙,大官僚的仪仗旗帜。古代行军有牙旗在前导引,旗很高,故称“高牙”。②吟赏烟霞:一面赏景,一面吟诗。烟霞,指代美丽的自然风景。)[权贵出行气派威风,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呼百应,声势暄赫。公务闲暇,携酒游湖,品酒赏音,吟诗作画,啸傲山水,儒雅风流。]异日图将好景①,归去凤池②夸。(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①图将好景:把杭州美景描画出来。将,用在动词后的语助词。②凤池:凤凰池,古代宰相衙门所在地,这里借指朝廷。)[日后把这美景画出来,回到朝廷,足可以向同僚夸耀。至此,诗人彰显本意,“归去凤池”是对孙沔宦途前景的美好祝愿,而这足以向朝廷“夸”的“好景”,显然是赞美孙沔治杭的政绩。这首词为赠献之作,故以恭维、夸张之语作结。]

钱塘江畔的杭州,自古就是著名的大都市,风景秀丽,人文荟萃,经济繁荣,生活富足。在这首词里,柳永以生动的笔墨,把北宋的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

词的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词的下片,写杭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诗人以西湖为中心,由景及人,由平民百姓及达官贵人,多侧面,多角度,层层铺展,落笔“好景”二字。

关于这首词,有一则趣闻。传说金主完颜亮拜听此曲后,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也想到江南“吟赏烟霞”,享受人生。于是宋朝上下把金兵入侵的这场兵祸怪罪于柳永,说他千不该万不该写这么好的词。谢处厚竟写诗云:“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那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

但是,罗大经却不赞成,他在《鹤林玉露卷十三》云:“余谓此词虽牵动长江之愁,然卒为金主送死之媒,未足恨也。至于荷艳桂香,妆点湖山之清丽,使士大夫流连于歌舞嬉游之乐,遂忘中原,是则深可恨也。”罗大经认为“万里愁”一语是统治者推卸责任的伪装。妖娆江山秀丽风物本无关情与恨,士大夫们自己歌舞欢声疏于国事,以致忘记身上的职责而亡家亡国,干柳耆卿之词何干?所以罗大经紧接着又和谢处厚诗一首:“杀胡快剑是清讴,牛渚一片依然秋;却恨荷花留玉辇,竟忘烟柳汴宫愁。”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孰是孰非,一目了然。抛开历史是非之辩,此词影响之深远,于是可见一斑。

作者简介

柳永,宋代词人。字耆卿,原名三变,字景庄,崇安(今属福建)人。公元1034年(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或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善为乐章,长于慢词。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与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词风婉约,词作甚丰,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创作慢词独多,发展了铺叙手法,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北宋慢词的兴盛和发展有重要作用。词作流传极广,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之说。生平亦有诗作,惜传世不多。有《乐章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