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画师野了的代表作品(就从这插画说起)

就从这插画说起——《社戏》课堂实录

文/邢飞涛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继续来看这个文章,请同学们大声喊出课题来(生齐读)。今天我们要完成的也是三个任务。好啦,争取每节课都会有这样的简单的过程。好啦,现在开始完成第一个任务,看图说话,看看这幅图,你能看见些什么?

插画师野了的代表作品(就从这插画说起)(1)

生:船。

生:房子。

生:人。

师:人的数量可真不少,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一下呢?

生:熙熙攘攘。

生:川流不息。

生:车水马龙。

生:接踵摩肩。

师:好不热闹的场景呀。还会看到?

生:楼阁。

师:这样子看去是风景点缀或者是居住的民宅呢?

生:民居。

生:戏台。

生:月光。

生:水。

师:月光如水。好孩子,在观察下,你们可以看到那些能描述出来的形状?

生:三角形,房子的顶部。

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还有呢,这房的檐子呢?

生:弧形。

师:弧形,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审美体会。

生:漂亮,优美。

师:白墙灰瓦,古朴典雅,江南,水乡的味道有了。好啦,看了这么多的东西,我们怎么能忽视掉这幅画的颜色呢,美术可是色彩的狂欢。

生:黑色。

师:好结实的“黑”,我们关中的口音“黑——一老碗”。

生:白、灰白。

生:还有绿,青、红……(生纷纷地说)

师:哈,这可是各色都有了,赤橙黄绿青蓝紫,不过都淹没在了黑和白的世界里。好啦,表扬大家,看画看得仔细。现在我们转化一下角色,我们化身为此时此刻的鲁迅,过了二十多年,又看到了这幅画,童年的照片,此时此刻,他会看到,记住,此刻,大家就是鲁迅。大声读一下——我们都是鲁迅。(生读)确认了立场。现在开始吧。

生:看到了故乡。

生:看到了儿时的伙伴。

师:儿时的人物里你会最想念的人是谁呢,会想起哪些人哪些事呢,说说理由。

生:我想念母亲,她的爱,让我感动,看戏回来,已是三更,她在那里守候着我,想妈妈。

师:人称很要紧,我们都化作了鲁迅。

生:我想念阿发,说是偷他家的豆子,自家的东西该说是“拿”才对呀,小时候真搞笑。

师:大概是怕妈妈知道了打屁股吧。

生:我想念双喜,他最能干,是我们的娃娃头子,什么都会。

生:外祖母也好,什么事都向着我。

生:我会想起老旦,唱戏吱吱呜呜的,喋喋不休个不停,耽误了我看戏的心情。

师:哈,还记着这事呢,念念不忘呀。一幅画,一幅图想起了这么多的人,这么多的事情,都是儿时的故事了。好啦,第一件事儿,观察了一幅画,光荣的完成了。现在我们来准备干第二件事,这还是一幅画,一幅风景画,打开书,第四页,按要求默读文字,任选其中两个角度来对这段文字进行批注,两分钟。(同学们准备)

屏显

• 品读文段,说说你的发现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这时船走得更快,不多时,在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的人家的船篷。

• 景物赏析视角度参考

1.动词、修饰词与语气节奏变化。

2. 修辞手法的运用。

3.人物、景物的互相配合,情感、宗旨与写景选材的配合。

4.视线的高低、远近、聚散及色调的明暗,冷暖变化。

5.动、静、虚、实的交错。

6.感官的互相配合(五官)。

7.联想与想象的配合。

生:“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这句话,写出了味道,是鼻子的感受,另外还有声音。

师:好鼻子,给下文的“嘴”——吃豆子,埋下了伏笔。

生:哈,像打仗一样。

生:“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两岸的山“山本来是静止的,这里用了山的动来衬托船的动。

师:这一句,化静为动啦。

生:“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这一句“兽脊”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师:好啦,说说野兽都会有?

生:恐龙。

师:太幽默了,一下穿越了好几亿年。

生:龙。

师:真是两个好姊妹,很幻想,很神话呀。看看还会有哪些常见的、

生:野猪、山羊……(生纷纷地说)

师:如此可真是一场动物世界的运动会了,童趣就有了。继续说话。

生:“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这一句景物和人的心情互相交融。

师:不错,穿行如飞,正式看戏的心情如剑一样呀。好娃娃们,我们迅速做个总结,来读读这句话,熟记于心,来读一下(生做)。

屏显

小结:

人、物要配合,远近多观察,眼光有聚散,感官会综合。拟人和比喻,修辞最常用,虚实常相间,联想也会用。

看戏回来,调转船头……

师:现在我们任选其中的一种方法来完成我们的句子,写一两句话即可,话题,看戏归来,调转船头,开始吧。(生写)

生:银灰的月光洒下来,波光微动,一轮轮的涟漪携卷着归来的喧嚷,攒动的人头水一样的流开来了,水面上的小船四散地开出去,桨声浑浊了戏台的烟雾,一会儿,都静下来了。

师:好一个精心的比喻,人流,水流。

生:我嗅到了青草的香味,氤氲着两岸的麦田,青蛙呱呱呱地在水边的草地里奏着夜里的曲子。

师:声香味俱全了。

师:夜黑了,星星都回到饿了妈妈的怀里,温柔地浸在天河的深幕里,一阵风吹来,起伏的山高高低低,又似横笛的旋律,飘荡在豆麦田的水里,船篷里月色碎了一地。

师:好美的比喻,起伏的山高高低低,又似横笛的旋律,不同的感官交错了。

师:同学们,看看我们的创造,多美呀。好山,好水,好月亮,好青蛙,好美的平桥一夜。读读这些好吧。(生读)

师:而今却也都成了往事,如烟飞去。此时此刻,当我——鲁迅,此时此刻,从画中出来,我们已是成年,又是什么样呢?还会是那个少年一丝丝未变吗?看这三段文字,每段给大家三十秒左右的时间。(生看)

屏显:

1

我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

2

•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得非常吃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3•

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前十年是绝不看,因为没有看戏的意思和机会,那两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我向来没有这样忍耐的等待过什么事物,而况这身边的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这台上的冬冬喤喤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加之以十二点,忽而使我醒悟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我同时便机械的拧转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挤,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了……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街上除了专等看客的车辆之外,几乎没有什么行人了……然而夜气很清爽,真所谓“沁人心脾”,我在北京遇着这样的好空气,仿佛这是第一遭了……这一夜,就是我对于中国戏告了别的一夜,此后再没有想到他,即使偶尔经过戏园,我们也漠不相关,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师:这是最华丽的舞台,北京的戏园子。这是最最亲近的儿时的伙伴,这是生我养我的故乡,一切还都如旧吗?(不。生回答)苦乐悲喜的变迁,好了坏了,都变了都变了。读下面两段文字我们做个小结。(生读)

屏显

①朝朝暮暮,梦里相会,知是别时容易见时难,虽是儿时常相伴,曾料得,再见已是中年,相逢难再识。

②二十年看戏,京里京外,老生花旦,依旧翩翩舞,虽有名角在,只可是,竹笙新恨不似当年味。

(这是我胡乱编的,也不知像词还是像曲,或者什么也不像。期待老师们帮我改改。)

师:再看这幅图,我们看看鲁迅在这画里说些什么秘密的话儿呢,引起我们的思考。图画是色彩和线条的密码。看下这段文字,然后思考。

插画师野了的代表作品(就从这插画说起)(2)

•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严家炎:收在《呐喊》中的《社戏》,是小说,也是回忆童年生活的美丽的抒情散文。

• 现代作家何孔周:《社戏》借助形象化的、凝炼含蓄的、富有音乐性的语言,把富有特征的各个生活片断和场景绘声绘影、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构成一幅开阔复杂的有机的生活图画,从而把作者对生活的独到观察和深刻思索形象地表述了出来。

生:回忆儿时的快乐。

生:追念童年的美好。

生:时光将我们都变了,我们还是那个少年,一丝丝未改变。

生:天真。

生:伙伴们都很能干。

师:心灵的追念,童年的回忆。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一起读读我做的这四不像的段子吧。

屏显

脉脉清寒,小楼依旧情味切,梦里相会,正是儿时,双喜唤阿发,桂生煮豆,都是六一家味,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师:我们再换个角度,从过去到今天的变化的角度比比再来看看,看看你会发现什么变化,又会有什么新的理解。

生:故乡成了荒村,怀念昔日的美好,繁荣。

师:怀念,便也是一种批判。杜甫笔下的小茅屋该是大唐的影子,鲁迅笔下的故乡也该是中国的样子。图画是色彩和线条的密码,再看看,说说这颜色或线条你的领会吧。

生:黑色,白色,黑白颠倒了世界。

师:彩色为什么会淹没在这黑与白之中呢,这又会怎么看。

生:挣扎,希望在挣扎,美好在挣扎。

师:终于有了色彩,尽管很黑。

生:死气,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黑色淹没了包围了这一切,让人透不出气来。

生:画中的轮廓,人物的形状,一切都模糊了,有了隔膜我们之间有一堵看不见的墻,我们渐渐不认识了对方,甚至自己。

生:模糊,美好的东西回不去了。

师:我们再努力地解读这颜色,那还有呢,比如这其他的东西人或者物。

生:戏台。

师:这好像也是一个比喻。

生:花花绿绿的戏,我们也是戏中的人,人生如戏。

师:戏弄人生。

生:画的轮廓有一种奇怪的青色,淡青与灰白,奇妙的感觉。

生:船,各样的船,一种漂泊的感觉,或许是动荡。

生:月光是破碎了的,像相片碎了一地,似被风吹走了的样子。

师:欧,我们真是有些太悲剧了些子。但愿归来,我们,还是少年。


作者简介:

邢飞涛,陕西省周至县乡村学校语文教师。爱语文,爱湿地。静静栖居,默默成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