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夫道法自然(刘立夫乡愿最早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乡愿,最早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儒家思想讲究温柔敦厚,在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中,少有尖锐的批评语言。但对于“乡愿”一词,孔子却没有留什么情面——“乡原,德之贼也”(《论语.阳货》)。

朱熹注解道,乡原,乡人之愿者也。盖其同流合污以媚于世,故在乡人之中独以愿称。夫子以其似德而非德,而反乱乎德,故以为德之贼而深恶之。

后来孟子补充论述道:“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

刘立夫道法自然(刘立夫乡愿最早的精致利己主义者)(1)

在孔子和孟子看来,乡愿更多地是指没有原则和担当的伪君子,打着道德的旗号,有着君子的表象,却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敢突破成见,担当起儒者“明德新民”的使命,所以,这种批评多少有点“怒其不争”“恨铁不成钢”的失望以至怨恨的情绪——“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

后来,明朝的王阳明从“良知”的角度,对乡愿作了更为精辟的论述。他说,乡愿以忠信廉洁见取于君子,以同流合污无忤于小人,故非之无举,刺之无刺。然究其心,乃知忠信廉洁所以媚君子也,同流合污所以媚小人也,其心已破坏矣,故不可与入尧舜之道。

在王阳明看来,乡愿的特点就是“心已破坏”。王阳明最为人所知的是“心学”,反对朱熹提倡的“向外求理“,认为人应该返归本心,在良知的引导下体悟真我。而乡愿则是出于利益的考量取媚于世,这是典型的以“知解”逆“良知”,是“曲学阿世”之徒。

现在,我们常把一些高学历、高收入却没有情怀、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称之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看似冠冕堂皇、滴水不漏,却永远生活在自己利益考量的狭小世界里,外在精致,内心狭小,按照王阳明的说法,其实是被私欲遮蔽了良知。

刘立夫道法自然(刘立夫乡愿最早的精致利己主义者)(2)

孔子曾经感叹:“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意思就是如果不能按照圣人倡导的中庸之道来行事,我还不如做一个有所取舍的狂者、狷者,也不要做一个让人找不到破绽,却毫无用处的乡愿。

从这层意思上来讲,乡愿也可以说是一种不懂得取舍的人。普通人都知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有些人却想什么都得到,什么人都不想得罪,其结果就只能是压抑自己、矮化自己,走向“曲学阿世”之道,正如某个时期某个经济学家自诩的“为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乍一听好像挺有道理,仔细想想,也不过是一种托辞罢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