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海外书生的奇遇(李振白马驿之祸)

明朝海外书生的奇遇(李振白马驿之祸)(1)

李振:“白马驿之祸”的主凶,卿本佳人,奈何做贼?

文/老张在路上

唐天佑二年(905年)六月戊子朔,滑州白马驿(今河南滑县境)。

一大群梁兵包围了驿站,宣诏将集中于驿站、先前已经被朝廷贬到各地出任地方官,正准备出发赴各地方的大唐前尚书左仆射裴枢、静海军节度使独孤损、右仆射崔远、吏部尚书陆扆、工部尚书王溥、守太保致仕赵崇、兵部侍郎王赞等“衣冠清流”三十余人全部诛杀,并把这些人的尸体扔到滔了滔黄河浊浪里,这次晚唐史上的重要事件,史称“白马驿之祸”。

此时,就在离滑州白马驿不远的梁王、宣武军节度使府中,此事的始作俑者、朱温最亲信的谋士之一的李振接报后,对朱温说:“这些人自命不凡,说自己是什么清流,现在将他们投入黄河,让他们永远成为浊流。”

一直对大唐文士不感冒的朱温仰脸大笑。

李振是谁?为什么对唐朝这些达官贵人那么痛恨,必欲置之死地呢?

明朝海外书生的奇遇(李振白马驿之祸)(2)

李振字兴绪,出生年月不详,他的曾祖是唐朝司空李抱真。

李抱真本姓安,字太玄。从这个安姓可以得知,李抱真本为西域人,出生于中亚撒马尔罕,昭武九姓的安国,是唐武德年间的粟特族功臣安兴贵的后代。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范阳、平卢、河东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发动“安史之乱”。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五月,安抱真的兄长安重璋(即李抱玉)因耻于和安禄山同姓,便向朝廷请求改姓。朝廷感其忠义,赐国姓李。因此,安抱真全族都被改姓为李,他自然也改名为李抱真。

哥哥李抱玉任泽潞节度使时,十分器重李抱真,命他掌管军中事务。李抱真沉着多谋,在泽州、怀州刺史任上,都有良好的政绩。李抱真参与管理泽潞、昭义两镇,他挑选士卒,加以精心训练,使昭义步军闻名天下。

明朝海外书生的奇遇(李振白马驿之祸)(3)

建中二年(781年),李抱真与河东节度使马燧等协作,在临洺之战、洹水之战大破魏博节度使田悦大军,夺回了此前被魏博夺占的洺州全境。“四镇之乱”时,他策反成德节度使王武俊,与其联手击败反叛的幽州节度使朱滔,迫使其逃回幽州。

正因为以这样的先祖为荣,李振的祖父、父亲在唐朝时都官至郡守,算是中层官员。虽然不像先祖那样名声显赫,也是官宦之家出身的李振在年轻的时候聪明好学,期盼能够出人头地,像先祖一样建立不世功业。

李振在唐朝咸通、乾符年间多次参加进士科举考试,却一次又一次名落孙山。晚唐时,科举考试被朝中权贵所把持,落榜士子怨恨这些权贵,当是人之常情,最著名的就是落榜考生黄巢了。

寒门学子屡试不第,不得不另谋出路。晚唐藩镇日盛,科场失意的文人转投各镇幕府,成为藩镇的谋士,如朱温的亲信敬翔、李振等,都是通过这条路才走上人生巅峰。

明朝海外书生的奇遇(李振白马驿之祸)(4)

李振数次考试不中,对科举考试尤其是朝廷当权的达官贵人产生了极大的怨恨之情,这种怨恨心理好像是心底的刺,总有一天,会穿肉而出,不是刺伤自己就是刺死别人。

李振毕竟是官宦家庭出身,虽然科举考试屡战屡败,但唐朝做官并非只有考试一条路。李振后来在唐朝做了金吾将军,金吾将军为武职官员,主要的是作为京城警卫,其职务主要是典司禁军和保卫京城、掌管宫中及京城昼夜巡警之事。

李振做金吾将军不久,改任台州刺史。台州位于浙江中部沿海,东濒东海,北靠绍兴市、宁波市,南邻温州市,西与金华市和丽水市毗邻。台州现在是浙江省辖地级市,长江三角洲浙江沿海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现代化港口城市,属于东部发达地区。然而在晚唐时期,相较于中原,这里还是荒凉之地。

然而即便台州这样当时的蛮荒之地的刺史,李振也没有能当一天时间。因为他东下赴任时,正好遇上“董昌之乱”。

乾符二年(875年),浙西狼山守将王郢叛乱,攻掠浙东、浙西诸州,身为地方豪强的董昌组织土团军队抵御,因功升任石镜镇将。黄巢起义军退出长安后,唐僖宗从蜀中回到长安,董昌取越民裴氏的藏书入献,补宫中藏书之缺,唐僖宗任命董昌兼任诸道采访图籍使。

起初,董昌为政尚能廉正公平,百姓安居乐业。但后来董昌小人得志,逐渐自高自大,假托神灵欺骗众人,为自己立生祠,又在境内残酷压榨百姓。

明朝海外书生的奇遇(李振白马驿之祸)(5)

乾宁二年(895年)二月,董昌据越州自立为帝,国号“大越罗平”,自称“圣人”,铸“顺天治国之印”,改元顺天,任命手下头号大将镇海军节度使钱镠为两浙都指挥使,钱镠劝告董昌“与其闭门作天子,不如开门作节度使”,董昌不听。钱镠于是率兵三万直抵越州城下。

董昌无奈之下只好去帝号,复称节度使。钱镠派遣部将骆团入见董昌劝降,董昌投降后,在押赴杭州的途中被斩(一说投江自杀),传首长安,一家三百余口和一百多名“大越罗平国”的官员也被全部杀死,时为乾宁三年(896年)五月十九日。

“董昌之乱”时在公元895到896年之间。此时朱温已经和郓州朱瑄、兖州朱瑾兄弟征战数年,即将取得胜利,平定郓州和兖州。

李振好不容易才成为地方主政官,现在却因董昌自立而无法去台州上任,他心里对董昌的恨无以言表,只有把这种仇恨暂时埋藏在心里。董昌打马回转,西归途中路过汴州,见到朱温,一番交谈后,朱温认为李振是个人才,召他为从事。

乾宁四年(897年)正月,朱瑄兵败,朱温大将葛从周抓住了朱瑄和他的妻子儿女,献给朱温,立即被诛杀在汴桥下面。郓州平定,朱温乘胜派遣葛从周带领大军袭击兖州,朱瑾逃奔淮南。

郓州、兖州平定。朱温兼领郓州,任李振为天平军节度副使。

明朝海外书生的奇遇(李振白马驿之祸)(6)

朱温身为宣武军节度使,驻军汴州,他发展的重心在中原一带,唐朝廷那时还在长安,为和长安联系,时刻掌握朝廷动态,朱温派李振前往长安,成为宣武节度使驻京代表。这样做一是及时掌握朝中的动向,二是为以后称帝扫清障碍。

光化三年(900年)十一月,宦官刘季述等幽禁唐昭宗,立太子李裕为帝。这就是晚唐史上著名的“刘季述废昭宗”事件。

神策军左中尉刘季述在文德元年(888年)与杨复恭合谋,拥立唐昭宗李晔登基为皇帝。唐昭宗是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之弟,他目睹了宦官专权的残酷现实,登基后便依靠朝臣和藩镇的力量,裁抑宦官权势,先后除掉了杨复恭、景务修、宋道弼等宦官。

为了保住宦官的势力,刘季述与神策军右中尉王仲先、枢密使王彦范、薛齐偓等宦官密谋一场宫廷政变,打算拥立太子为帝,尊唐昭宗为太上皇。

明朝海外书生的奇遇(李振白马驿之祸)(7)

刘季述害怕一些大的藩镇出兵讨伐他,为寻求支持,他便想取得地方诸侯力量最强的朱温支持,恰好朱温也派李振到了长安。刘季述便派程岩和侄子刘希贞去试探,想和朱温联合共废唐昭宗。

程岩先去见李振,对他说:“刘中尉让他的侄子前来商议大计,想拜见王爷(朱温此时已封东平王),请您转告,促成此事。”

后来刘希贞和程岩一同见到李振时,程岩又抢先说道:“皇上性情严厉又很急躁,宦官们害怕他和大臣们联合起来,那时就要灾难临头了。所以大家想和刘中尉一道废黜皇上,我等想协力和你们合作,共同安定天下大局。现在先将实情告诉你,请和我们一同谋划办成此事。”

李振从年轻时就痛恨宦官,他说:“以百岁之奴侍奉三岁主(指他们要用小孩子做皇帝,便于操纵专权),你们竟然要做这种祸乱国家的不义之事。废黜君主乃是不祥之举,我不敢参与其事。况且我王以百万之师行匡辅天子之义事,尊崇圣上还犹恐不及,怎敢做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你们还是再好好考虑考虑吧。”

程岩、刘希贞听了李振这一番训斥,说不出话来,沮丧而去。

明朝海外书生的奇遇(李振白马驿之祸)(8)

不久,李振便离开长安,回到汴州向朱温述职复命去了。

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十一月,刘季述趁昭宗沉睡之际,率领禁卫士兵一千多人,发动了宫廷政变,尊奉太子继承帝位,同时又假借皇后的名义,连夜传出命令:“皇帝听信馋言,肆意胡闹,随便杀人,皆大逆不道。两位神策军的中尉(指刘季述和王仲先)知道得很清楚。现在请让皇太子主持朝政。”

刘季述接着领兵胁迫唐昭宗、皇后将传国玉玺交了出来,然后又将唐昭宗和皇后囚禁在少阳院。为了防止唐昭宗给外边通风报信,刘季述下令一支笔、一张纸也不准送进去。为了防止意外,任何金屑器具,如兵器、针、刀等,一律不准送入,饮食也全由在墙上挖的小窟窿里递送。

刘季述虽然囚禁昭宗,拥立太子继位,但未得到地方藩镇的支持,所以并不敢杀死昭宗皇帝。

明朝海外书生的奇遇(李振白马驿之祸)(9)

朱温此时正在河北和晋军大将李嗣昭作战,梁军攻打镇、定两州,镇、定两州都脱离晋王而依附朱温。正在定州(今属河北省保定市)行营的朱温闻报长安宫廷发生政变,立即返回汴州。

刘季述派刘希度前往到大梁,说明废立皇帝的原因,并许诺把唐政权交给朱全忠,又派遣供奉官李奉本将伪造的太上皇的退位诏书给朱全忠看,以求得朱全忠的支持。宰相崔胤为了挽救残局,也私下给朱全忠修书一封,请他带兵攻打刘季述,靖君难,清君侧。

朱全忠在双方的争取下,一时犹豫不决。朱全忠召集僚佐商议,有人说:“朝廷大事,不是藩镇所应该管的。”一时议论纷纷,朱温不知如何是好。

李振看朱温犹豫不决,劝道:“自古内廷发生变乱,都是助就霸业的难得的良机,现在这些宦官幽禁侮辱天子,大王如果不去征讨,就难以服众,号令诸侯了。”

刘季述的哥哥、监军使刘重楚和旧时宰相张浚等人也赶来劝说朱温:“和宦官们一同起事容易成功,而且也能遂己心愿。”

明朝海外书生的奇遇(李振白马驿之祸)(10)

李振坚决反对,他说:“行正道则大功勋可立!”

朱温听了李振的劝说,最后下定决心说:“张公劝我和他们一块共事,原来是想依附我求得宰相当啊!”于是和李振定计将使者李奉本等人囚禁起来。

李振又一次赶赴京城长安,和宰相崔胤谋划讨逆之事。

光化四年(901年)正月初一,王仲先坐着轿子上朝,行至安福门时,预先埋伏好的士兵齐发,当即将王仲先斩首。然后,孙德昭提着王仲先的脑袋,镇住了监守少阳院的将士,接着恭请昭宗与皇后一起出了少阳院。

之后刘季述和王彦范也一齐被抓,二人在长乐门前被活活地打死。他们的家属和族人皆受株连被杀。

朱温听到消息之后,将李振从长安召回来,拉住他的手说:“卿所谋正是我的本意,连上天都知道我的心!”

从此,朱温对李振更加器重,李振和敬翔一样成了朱温的左右手。

明朝海外书生的奇遇(李振白马驿之祸)(11)

刘季述政变失败后,宦官韩全诲挟持昭宗西走凤翔依附李茂贞,在朱温围攻下,天复二年(902年)冬,凤翔大雪,城中食尽,冻饿死者不可胜数。李茂贞自知孤城难守,就杀韩全诲等与朱温言和,奉昭宗还长安,时在天复三年(903年)正月。

昭宗回到长安后,宰相柳璨劝朱温杀尽宦官。柳璨筹谋另建禁军,这样一来,他以世家身份,保驾功臣和当朝宰相资格控制禁军,不就能稳稳执政,确保大唐安全了吗?

此时朱温的梁军在鄂州和青州两地先后受挫,朱温兵员紧张,崔胤征得昭宗同意,向朱温写了一封信,大意是:“李茂贞辈近日又复故态,蠢蠢欲动。长安不可不为守御之备。关东未宁,淮南仍嚣,大帅不能全力保卫京师。京师除贵贤侄所领之外,旧六军十二卫俱皆名额空存,编制实无。朝议拟召募壮士,恢复旧额,使东讨无西顾之忧,国家有根本之固。”

写好信,柳璨将李振请至中书堂,将信给他看过,然后封好,请李振转交。又特在家中举行私宴,席间,说到李振祖上也是累世名臣,两家俱为唐室砥柱,当共扶王室之类的话,企图拉拢李振,李振诺诺而退。

明朝海外书生的奇遇(李振白马驿之祸)(12)

李振科场失意,久滞名场,人到中年才得了个僻远刺史,又因时局混乱而无法赴任,伦落在汴州,投靠朱温,早把朱温当成自己的主子。没有朱温,那有李振的今天?让李振改弦更张,救护行将就死的残唐朝廷,无异于与虎谋皮。

李振将详情报告朱温,并建议将计就计,暗令梁军武士前去应募,以座实崔胤之谋。

朱温从青州行营回到大梁,去信赞扬崔胤为国尽心,考虑周全。崔胤大喜,正式与昭宗计议此事,立即下勅书,在京师及三辅到处张贴露布,悬赏招募兵士。

崔胤则被昭宗明旨兼“判六军诸卫事”,开创了唐王朝由宰相兼职禁军统帅的先例。

朱温亲侄子朱友伦身为“宿卫军都指挥使”,却不参与新禁军的任何事务,其属下的两万名“宿卫军”也未纳入六军十二卫序列,仍在原先禁军营房(宫城北面玄武门内两侧)驻扎,新招禁军暂时在城南操训,两方商洽营地换防,但朱友伦态度骄慢,并未打算退出宫城。

明朝海外书生的奇遇(李振白马驿之祸)(13)

没想到一件意料不到的事故,突然使政局发生了变化。朱温侄子朱友伦在酒后从蹴鞠马上摔了下来,当场死亡。

朱温派另一侄儿朱友谅到长安顶替朱友伦的职位。朱友谅马上加强了宫廷戒备,朱温也随后从汴州起身,率军西进。

天祐元年(904年),崔胤被梁王朱温杀死。在朱温授意下,朝廷授柳璨谏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相。

朱温诛杀了崔胤、京兆尹郑元规等人后,再上奏表坚决请求昭宗到洛阳,昭宗不得已听从了。朱温便下令长安百姓按籍迁移,拆毁长安宫室、房屋,将木料顺渭水漂下,在洛阳营建宫室。唐昭宗到达洛阳时,唐廷早先招募的六军侍卫之士,已经散亡殆尽,昭宗身边卫士及宫中之人均为朱温派来的人。

唐昭宗在朱温的支持下虽然复位成功,却成了一个傀儡,本来没有什么权力了。尤其是在朱温的要求下被迫迁都洛阳之后,到了朱温的势力范围中,更是什么都要听朱温的安排。朝廷虽然形式还在,但都成了摆设。

明朝海外书生的奇遇(李振白马驿之祸)(14)

李振作为朱温的全权代表,经常往来于汴州和洛阳之间。每次李振来,对朝廷中的大臣们颐指气使,完全是一副主人的架势。每次他来洛阳,都要有人遭到惩处贬官,唐朝廷的人将他视为“鸱枭”(鸱音吃,古书上指猫头鹰,传说闻到人快死了就开始叫,被人认为是不祥之鸟)。意思是他一来,有的人就要倒楣要命了。

崔胤被杀后,新任宰相是柳璨。柳璨出身名门河东柳氏,是唐代名臣柳公绰和名书法家柳公权的族孙,但到柳璨这一代时家境没落,他小时家境十分贫穷。扰说柳璨小时候日间以采柴为生,夜间读书,并以燃点树叶作照明。

天祐二年(905年),恰逢有星象变化,占卜的人说:“君臣即将都会有大灾,应该以诛杀来响应上天。”

明朝海外书生的奇遇(李振白马驿之祸)(15)

因为出身寒微,升迁较快(从做官至拜相不到四年),柳璨在朝中被资历较长的所谓清流大臣排斥。所以柳璨投靠朱温,巩固自己的地位。

柳璨平素本就怨恨独孤损、崔远等士人大臣,借机对朱温说:“这些人常常聚集在一起抱怨不满,应该把他们全都杀了以堵塞灾异。”

李振也对朱温说:“朝廷很多事之所以不顺畅,是因这些轻浮浅薄的人紊乱法纪;况且大王想要图谋大事,这些人都是给朝廷制造麻烦的人,不如把他们全都杀了。”

朱温同意杀掉这些清流名臣,以绝后患。柳璨趁机把排斥自己的三十多位大臣列出名单呈献给朱温。

震动大唐朝野的“白马驿之祸”发生了。

明朝海外书生的奇遇(李振白马驿之祸)(16)

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建立后梁之后,李振由宣义军节度副使、检校司徒授予殿中监,后又升至户部尚书。朱友圭在位时,他代替敬翔任崇政院使,掌握了朝政大权。梁末帝继位后,由于赵岩和张汉杰专权,李振逐渐被离间,不受重用,军政大事的谋划梁末帝也不再听从李振和敬翔等老臣们的主张了。李振为避免和他们发生冲突,就经常装病在家,后来干脆闲居起来。

龙德三年(923年),李存勖攻下汴州入城之后,宣布赦免后梁的旧官僚,投降后以贿赂保命又得官的段凝大施小人之计,暗中将李振列为首要的不能赦免的罪臣之一。

李振先去找到了敬翔,对他说:“诏令赦免我们,准备朝见新君吧。”

敬翔却说:“新君如果问起我们,将用什么话回答?”

明朝海外书生的奇遇(李振白马驿之祸)(17)

李振哑口无言,但心里已经决定去朝见李存勖了。而敬翔也已经决定为国而死了。

第二天天将亮,敬翔身边人报告说:“李振大人已入朝拜见新君了。”

敬翔慨然长叹:“李振枉为大丈夫!梁和晋敌对交战这么多年,当初他和我一起为梁王谋划,先主已去,少主又死于国门之内,现在他去了,纵使新君赦免其罪,那又有何脸面再入建国门!”

敬翔随后自尽身亡。李振见了李存勖,数说自己的罪过,屈膝低头,没有了当初被视为鸱枭时的那点威风和骨气。后唐重臣郭崇韬说:“人们都说李振是一代奇才,我今天看他也不过是一个普通人而已!”

明朝海外书生的奇遇(李振白马驿之祸)(18)

由于段凝等人在背后落井下石,李振虽然屈膝认罪,但终究没有逃过一死,他和族人第二天就被处死了。

(本文图片为网络资料,本文为原创专稿,侵权必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