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精神撑起民族不屈的脊梁(精神撑起民族脊梁)

研制“两弹一星”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作出的英明决策。“两弹一星”中的“两弹”,其中一弹是指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加氢弹的核弹,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指的是人造地球卫星

在为“两弹一星”事业进行的奋斗中,广大研制工作者培育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的精神,这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两弹一星”精神

上世纪50年代初,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美国多次扬言要对中国使用核武器,并进行了针对性的军事演习。改善国防装备的落后局面,成为当务之急。

“两弹”研制,人才为先。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几年间,钱学森、梁思礼等1500多名爱国知识分子从海外归来,参加祖国的建设。

两弹一星精神撑起民族不屈的脊梁(精神撑起民族脊梁)(1)

▲ 1956年2月1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宴请全国政协委员,将原本坐在第37桌的钱学森请到身边,交谈中,说了那句影响航天事业的话:“新生的、最有生命力的东西,总是在同旧的、衰亡着的东西斗争中生长起来的。”

当时,我国工业发展才刚刚起步。面对原材料、元器件、生产设备和人才奇缺的困难,党中央确定了国防尖端科技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1957年底,苏联援助的P-2近程弹道式导弹秘密运抵中国,“东风一号”的仿制工作随即展开。然而,随着中苏关系的紧张和恶化,苏联撤走了全部在华专家,进入冲刺阶段的导弹仿制工作遭遇了极大困难。

变压力为动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1960年11月5日,我国仿制苏联的近程地地导弹“东风一号”终于发射成功。

两弹一星精神撑起民族不屈的脊梁(精神撑起民族脊梁)(2)

▲ “东风一号”导弹发射

1964年6月,我国自行改进设计的中近程导弹“东风二号”再次成功发射。四个月后,罗布泊上空炸出了一朵巨大的蘑菇云,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1966年10月,我国用自行研制的地地导弹“东风二号甲”,将核弹头从巴丹吉林沙漠投送到了罗布泊,核弹头在靶标上空精准爆炸。“两弹结合”试验的成功,结束了中国核武器“有弹无枪”的局面,标志着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导弹。

两弹一星精神撑起民族不屈的脊梁(精神撑起民族脊梁)(3)

▲ “两弹结合”试验圆满成功

研制“东方红一号”卫星,从设计到材料、制造和试验,中国航天人完全从零起步。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东方红一号”准时发射。

两弹一星精神撑起民族不屈的脊梁(精神撑起民族脊梁)(4)

▲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

“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打破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核讹诈和核垄断,提高了我国的国防实力,也奠定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而广大研制工作者在这一伟大事业中培育和发扬的“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又独立自主成功研制了一系列液体、固体导弹,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如今,在“两弹一星”精神的激励下,已经走过65载的中国航天,探索的脚步越来越远,创新的力量层出不穷。

两弹一星精神撑起民族不屈的脊梁(精神撑起民族脊梁)(5)

▲ “东风五号”全程飞行试验

坚持自主创新,中国航天已闯出了一条自立自强的发展之路。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全箭采用的247项核心关键技术全部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核心器部件实现国产化率100%

两弹一星精神撑起民族不屈的脊梁(精神撑起民族脊梁)(6)

▲ 北斗导航卫星全球组网示意图

今年5月,“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着陆火星。这标志着我国火星探测“绕、着、巡”的工程目标圆满完成,在行星探测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两弹一星精神撑起民族不屈的脊梁(精神撑起民族脊梁)(7)

▲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

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实施着陆火星的任务总共有24次,但只成功了9次。中国的方案是一次实现“绕、着、巡”。举国协同、集体攻关,最终,“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精准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

两弹一星精神撑起民族不屈的脊梁(精神撑起民族脊梁)(8)

▲ “祝融号”火星车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探月工程到火星探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广大科技工作者在“两弹一星”精神激励下,不断朝着科技强国和航天强国的目标前进。

两弹一星精神撑起民族不屈的脊梁(精神撑起民族脊梁)(9)

来源 | 央视网

编辑 | 杨延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