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跳绳的记忆(童年的回忆跳绳的妙处)

儿童跳绳的记忆(童年的回忆跳绳的妙处)(1)

一、历史渊源

跳绳在中国流传由来已久,就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北齐(公元550—577)时期,即有跳绳的活动。李百乐在《北齐书》中提到“初河清末,游戏童子好以两手持绳,佛地而欲上,跳且唱”。

另外,段成式也提到在唐朝时期,也有跳绳的运动,称呼为“跳索”或“跳白索”。郑洁明在《体育史的新发现一契丹幼儿跳绳图考证》中提到中国河北宣化发现的衣服壁画上的幼儿头发和服装可以印证为公元十世纪的辽国境内的契丹族。

儿童跳绳的记忆(童年的回忆跳绳的妙处)(2)

明朝万历二十一 年 (公元1593)沈榜 的《宛署杂记》中记载 “以丈许长绳,两儿对牵,飞摆不定,难以凝视,若百索然,其实一索也。群趁其动时,跳轮其上,以能过着为胜。否则为绳所律,听掌绳者以绳击之以示罚,名日跳百索。”。

由此可见,跳绳亦称为 “百索”、“跳百索”,是因为跳绳者摆绳速度十分快,旁观者仿佛看到有上百条绳索同时摆动。由以上的相关文献,可以清楚地发现跳绳在我国的发展已有一千四百多年。

二、跳绳的益处

跳绳能增强智力,人们在跳绳时,即使最简单的原始跳法也需要手脚协同一致地配合,绳才能顺利从脚下通过,稍有差错就会失败,尤其双摇、三摇及花样跳等更是如此。零点几秒,绳要从头到脚通过一次或几次,这种手脚并用全身配合的瞬间动作,必须在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指挥和协调下才能完成。这对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锻炼来说,跳绳要比简单的跑、跳、投、踢更具有积极意义。

从中医人体经络学的角度来看,跳绳对全身经络都有刺激作用。

人体有 12条正经,始于手足各6条。跳绳时手握绳头进行旋转运动,不断刺激手上的穴位,使6条经络气血畅流上输于脑,从而能增强细胞活力,提高思维和想象力。跳绳时脚的跳跃也促进着下肢6条经络的气血运营,也可达到醒脑、健脑的功效。尤其对发育成长中的少年儿童来说,跳绳无疑是增长智力的最佳手段之一。

一些从小喜欢跳绳,有着多年跳绳经历的人觉得,跳绳使人心情愉悦、精神饱满,跳完绳全身舒服。并且到了老年仍思维敏捷,手脚灵活,反应仍然很快,特别是心脏功能良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跳绳是一项终身受益的体育运动项目。

儿童跳绳的记忆(童年的回忆跳绳的妙处)(3)

三、 跳绳的注意事项

每次跳绳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到两小时之间,太少起不到健身的效果,多于两个小时的过度训练也会使身体极度疲劳。

1)跳绳者应穿质地软、重量轻的高帮鞋,避免脚踝受伤。 2)绳子软硬、粗细适中。初学者通常宜用硬绳,熟练后可改为软绳。 3)选择软硬适中的草坪、木质地板和泥土地的场地较好,切莫在硬性水泥地上跳绳,以免损伤关节,并易引起头昏。 4)跳绳时须放松肌肉和关节,脚尖和脚跟须用力协调,防止扭伤。 5)胖人和中年妇女宜采用双脚同时起落。同时,上跃也不要太高,以免关节因过于负重而受伤。 6)跳绳前先让足部、腿部、腕部、踝部作些准备活动,跳绳后则可作些放松活动。

儿童跳绳的记忆(童年的回忆跳绳的妙处)(4)

四、跳绳姿势

●眼向前望,腰背要伸直 ●沉肘:手臂与手肘约呈90度角为基本 ●以手腕力量摆绳 ●跳跃时双脚并合,脚尖或前脚掌有节奏地踏地跳 ●着地时膝盖微曲,以吸收跳跃时的震荡力●踏跳时以脚前掌着地,足踝大部份时间是不着地的

儿童跳绳的记忆(童年的回忆跳绳的妙处)(5)

五、教孩子跳绳

1、儿童学跳绳的四大好处

1)、越跳心肺功能越好:跳绳能加快全身血液循环、提升心肺功能和呼吸系统功能;胃肠蠕动和新陈代谢提速了;身体各主要部分的肌肉也得到了锻炼、骨骼快速生长。体力越来越好、身体越来越棒、心情也更好。 2)、左右脑共同进步:跳绳需要四肢、手脚、腕、肩有规律、有节奏地相互配合,能促进宝贝左半脑和右半脑的共同进步,培养宝贝身体的平衡感、协调性、敏捷度、节奏感、耐力和爆发力。同时,手握绳,绳子刺激拇指穴位;两脚心不断地与地面碰撞,通过足反射区刺激脑下垂体、增强脑细胞的活力,思维反应能力和想象力得到升华。 3)、明白数的概念:教宝贝一边跳绳一边数数,将所数的数与跳绳的次数所建立的对应关系,把抽象的数字与实际事物联系起来,抽象记忆转化为形象记忆。能帮助孩子初步理解数的实际含义、形成数”的概念,也提高了记忆力。 4)、燃烧多余的脂肪:如果宝贝体重超标,跳绳能帮他轻松燃烧掉身上多余的脂肪。因为,就运动量来说,每分钟120~140次,一个小时就可燃烧掉600~1000卡的热量。如果天天坚持,很快就能看到效果。而且,跳绳也不需要太大的场地,方便操作。

2、儿童初学跳绳的方法

3岁~5岁的小儿刚开始练习跳绳时,家长需分步引导孩子训练:

(1)先让孩子随着节奏跳,不拿绳子,引导孩子一边拍手一边往上跳。 (2)孩子学会有节奏的上跳后,仍然不拿绳子,让孩子双手做出跳绳的姿势,按节奏模仿跳绳动作。 (3)再引导孩子双手拿绳子,模仿做跳绳动作。当绳子落地时,引导孩子双脚跳过绳子,完全像跳绳样,只是动作不连续。 (4)练习双手握绳子、双脚协调上跳的完整跳绳运动。当孩子学会跳绳后,再练习变换跳绳的花样。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运动的积极性,也增加协调性。

儿童跳绳的记忆(童年的回忆跳绳的妙处)(6)

3、教儿童跳绳的实施方法跳绳看似简单,但如果真正实施起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1)不会拿绳子跳的孩子,可以做跳绳的动作,效果同样可以达到。 (2)跳绳的速度:1分钟60次~80次。 (3)跳绳的内容:灵活掌握,单脚跳、双脚齐跳、双脚交替跳、双人跳、反方向跳、变花样跳、长绳多人跳等。 (4)跳绳消耗很大,小儿跳绳3分钟~5分钟后,休息2分钟~5分钟,再重复。反复3个~5个循环。 (5)跳绳的要求:循序渐进,以不疲劳为宜。

4、瘦弱矮小儿适合慢频跳绳 

体格瘦弱和矮小的小儿,通常食欲低,食量小,易患病平时运动较少。家长需要向小儿宣传运动可使饭量增大、身体变棒、个子长高,少生病,少打针,少吃药,引起孩子对运动的兴趣。运动强度应小一些,如慢频率跳绳、跳房子、打乒乓球、打羽毛球、慢跑等,其中慢频率跳绳最容易进行,而且效果好。

具体方法为:

(1)跳绳频率小于1分钟60次。 (2)小儿跳绳3分钟后,休息3分钟~5分钟,为一个循环。逐渐增加循环次数,看孩子身体状况而定。 (3)建议定期记录孩子的体重和身高,如果可能还可以记录呼吸和心率。

5、多动兴奋儿适合快频跳绳

多动兴奋的小儿,抑制性差,做事情没有常性,注意力难以集中,大便无规律,晚上不愿意睡,早晨不愿意起,生活通常不规律。家长在平时需要向小儿宣传生活规律的重要性,坚持晚上引导孩子进行运动,运动强度可大一些,如快频率跳绳、跳高、跳远、爬楼梯、登高、打篮球、踢足球等,其中快频率跳绳最容易进行,而且效果好。具体方法为:

(1)跳绳频率要求1分钟120次以上。 (2)小儿跳绳5分钟后,休息3分钟~5分钟,为一个循环。反复3个~5个循环。 (3)建议定期记录孩子的入睡时间、注意力情况及大便情况等。

6、肥胖儿适合快频跳绳 

体格肥胖的小儿,通常食欲强,食量大,喜吃零食,不喜欢运动。家长在平时需向孩子宣传肥胖的诸多害处,激发孩子要求通过运动改善体形的愿望。肥胖小儿的运动强度要大一些,时间适当延长,还要强调改掉吃零食的坏习惯,晚饭后不加餐。

由于肥胖孩子的身高比同年龄孩子高,但长时间肥胖后,小儿身高增长就会缓慢,最终身高会低于预计的身高,而用跳绳来改善体形无疑是优选。具体方法为:

(1)跳绳频率要求1分钟120次以上。 (2)小儿跳绳5分钟~6分钟后,休息3分钟~5分钟,为一个循环。反复5个循环以上。 (3)建议定期记录孩子的体重和身高,如果可能,还可以记录呼吸和心率。

当孩子能熟练进行跳绳后,可以和家长、同学一起进行双人跳、多人跳,亲子跳绳,其乐融融!

儿童跳绳的记忆(童年的回忆跳绳的妙处)(7)

六、中考项目—— 一分钟跳绳

近几年来,一分钟双脚跳绳成为各地体育中考项目之一,在体育考试项目中,跳绳最容易得分。

通过锻炼取得满分的学生也很多,初三学生通过两个月的锻炼,一分钟跳绳的平均成绩可以从110次提高到190多次,练习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身体要挺直但不僵硬,眼睛要看前下方,保持脖子、肩等各关节的放松,腾空时身体处于自然的弯曲状态。呼吸要紧凑,大臂要贴近身体,小臂下垂至两髋靠前处。通常情况下以一脚踩住绳子中间,两臂屈肘将小臂抬平,绳子被拉直即为适合的长度。

2、手握手柄时食指和拇指用力,手腕发力做外展内旋运动。膝盖微屈,脚的起跳和落地都用前脚掌,落地时切不可用后脚跟,防止摔倒和预防脑震荡。

3、当跃起在空中时,不要过度弯曲身体,要成为自然弯曲的姿势。起跳的高度要适当,以绳刚过脚为宜,为防止落地时两脚踝相撞,前后应错开些。

4、跳时,呼吸要自然有节奏。手摇绳,脚腾空,腿弯曲,身体挺直,呼吸有规律,这些都是跳绳中需要注意的。练习时易犯的一些错误要及时地予以纠正。 两手握柄时高度不一致,这时需加以提醒; 跳绳时小臂的幅度太大,不是以手腕为轴进行摆动,练习时也要加以提醒;

5、还有跳绳时,高度太高,这时应适当降低跳的高度;向前摇时,大臂距离身体两侧太远,幅度过大,降低了速度也减少了跳绳摇起的高度,容易被腿绊倒;用上臂发力,摇动跳绳,而不是手腕发力,使两胳膊在体侧做画圆动作,导致学生很累;

6、最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而容易被忽视的错误,即节奏不好,腿脚手还有绳子没有配合好,易出现失误,而最后会严重影响成绩,这时应让学生减低速度,认识成功率的重要性,尽量做到不失误或少失误。

儿童跳绳的记忆(童年的回忆跳绳的妙处)(8)

期待家长和孩子一起跳起来!很快你就能体会到跳绳的妙处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