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通辽旅游最佳路线(内蒙古通辽的攻略来啦)

大家好啊,今天来给大家讲讲通辽哦

首先还是游玩线路和景点介绍哦

Day 1 福源寺——银沙湾

1. 银沙湾

库伦银沙湾旅游区位于海山北麓,自然景观甚是壮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创造了自然美学,形成了得天独厚的沙漠秘境。

这里的沙山沙峰、丘陵沟壑连绵起伏,沙峰高达70—80米,宛如卷起的巨浪,气势蔚为壮观。潺潺流水绕沙而去,流淌出了两岸绿洲和台地,形成了高低错落的地形地貌。

6-9月是开展沙漠运动,探险穿越,户外体验等活动的较好时节,很适合野外宿营搭帐篷,夜晚仰光浩瀚的星辰,远离都市的喧嚣,是个放松自我的好去处。

银沙湾每年都有不同季节的的赛事,随着季节的变换,就2013年-2014年两年共进行大小不同的赛事共进行23场。吸引海内外大批量的游客前来观看,就2014年5月1号的全国越野车穿越沙漠赛吸引近5万多人2万辆车辆的惊人纪录。全国各大媒体竞相进行报道,目前已成为银沙湾及库伦旗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Day 2 草甘沙漠

“草甘”是蒙古语汉译音,本意为“鹿”的意思。据传是因本地以前水草丰美,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经常有野生鹿出没而得名。草甘沙漠旅游区地处美丽的科尔沁沙地边缘,是散都苏木乃至科尔沁草原最年轻、最具特色的旅游风景区之一,可谓是科尔沁草原上又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草甘沙漠旅游区位于科尔沁左翼后旗三都镇草甘村,沿途不仅可以领略无限旖旎风光,还可以亲历浩渺大漠,触摸民族风情,观看民族神圣敖包祭祀活动。

沙漠旅游运动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众运动旅游项目,这种新型休闲运动不仅吸引着众多体育爱好者,也被更多都市“高压族”、沙漠竞技爱好者所青睐,沙画涂鸦、沙漠沙雕、沙漠音乐、儿童淘气堡等娱乐项目一定让你玩得尽兴。

内蒙古通辽旅游最佳路线(内蒙古通辽的攻略来啦)(1)

接下来给大家讲讲通辽的风俗民情哦

蒙古族安代舞

安代舞发源于库伦旗,据考证约形成于明末清初。当时库伦体制是“政教合一”,寺庙林立,僧侣众多。清朝中期,各地闯关东的移民大量涌入草原,不同部落、不同地域的文化风俗相糅合铸就了库伦蒙古族文化,孕育了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安代舞。

  安代舞的起源有三十余种说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说法认为安代最初是用来医治妇女相思病的宗教舞蹈,也含有祈求神灵保佑、消灾祛病之意。当时,在库伦等地流行的安代有“阿达安代”、“乌日嘎安代”等12种。安代通常在节庆或闲暇时进行,一人领唱众人应和,成百上千的男女老少载歌载舞。安代舞有强烈的自娱性、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轻松愉快,简单易学,唱词随编随唱,富于感染力。男女老少皆可入场欢跳,没有时间、地点的限制。只要依其音乐的节奏甩巾踏步,与领唱歌手相应和即可。安代的音乐曲调风格独特,有强烈的感染力,便于歌手根据不同情景表达不同的情感。安代的唱词除开场和收场部分因仪式需要基本确定不变之外,其他皆不固定。那些才思敏捷、善于辞令的歌手可以尽情地用诙谐幽默的唱词抒发情感,或赞美,或嘲讽,或嘻笑怒骂,不拘一格。

  近四百年来,安代舞以其浓郁的“民间本色”和“癫狂之舞”的特征而备受蒙古族人民喜爱,渐成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宗教仪礼和“那达慕”盛会上最受欢迎的狂欢之舞。据库伦史料记载,单场安代最长持续时间竟达四十多天,其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堪称中国民间舞之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库伦旗全面开展了安代舞的发掘、整理工作。1958年,安代民间老艺人额尔敦巴拉在北京表演安代,引起轰动。如今,安代舞已成为蒙古民族最为耀眼的文化标识。1996年,内蒙古库伦旗被命名为“中国安代艺术之乡”。近年来,由于文化形态的变迁,安代舞的传承方式与生存空间日益受到限制,舞种延续受到极大威胁,急需整理和抢救。

乌力格尔

  乌力格尔是一种蒙古族的曲艺说书形式,约形成于明末清初,广泛流传在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及相邻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区。

  乌力格尔的汉语意思是“说书”,因采用蒙古族语表演,故又被称作“蒙语说书”。在蒙古族民间,将徒口讲说表演而无乐器伴奏的乌力格尔称为“雅巴干乌力格尔”,又称“胡瑞乌力格尔”;将使用潮尔伴奏说唱表演的乌力格尔称为“潮仁乌力格尔”;将使用四胡伴奏说唱表演的乌力格尔称为“胡仁乌力格尔”。有伴奏乐器的乌力格尔表演通常为一人自拉胡琴说唱,唱腔的曲调丰富多彩、灵活多变,其中功能特点比较明确的有【争战调】、【择偶调】、【讽刺调】、【山河调】、【赶路调】、【上朝调】等。

  乌力格尔的艺术积累非常深厚,节目有短篇、中篇和长篇之分,尤以长篇最为引人,《镇压蟒古斯的故事》、《唐五传》(即《哭喜传》、《全家福》、《殇妖传》、《契僻传》、《羌胡传》)、《忽必烈汗》、《黄金史》、《西汉》、《元史演义》、《青史演义》、《白音那元帅》、《春秋战国》、《大西梁》、《北辽》、《三国演义》和《红楼梦》等都是其中的经典。乌力格尔节目的题材来源非常广泛,有的源于民间故事,如《太阳姑娘》;有的出自文人或艺人创作,如《青史演义》;有的源于民间叙事诗、叙事民歌,如《嘎达梅林》、《达那巴拉》;有的据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创作,如《红太阳》、《烟酒之害》、《整齐的零落》;还有的从汉族相类形式或文学故事移植改编而来,如《三国演义》、《封神演义》、《杨金花夺印》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编演的新节目有《二万五千里长征》、《刘胡兰》、《黄继光》、《女英雄郭俊卿》、《草原儿女》、《红色娘子军》、《红灯记》、《打虎上山》、《连心锁》、《金光大道》、《西沙儿女》、《创业》等。

  历史上穿梭于内蒙古大草原和东北各蒙古族聚居地的乌力格尔艺人可谓群星璀璨。知名者有清代的旦森尼玛、白音宝力告、绰邦、叁不拉、萨仁满都拉、贺力腾都古尔、白坦奇、乌日塔那斯图和席恩尼图,民国时期的扎那、金宝山、常明、蒯莽、孟根高力套、额尔敦珠日合、布仁巴雅尔、温都苏、札木苏和希日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琶杰、毛依罕、扎那、道尔吉、却吉嘎瓦、劳斯尔及包良、来喜、乌力吉桑、孟邦柱、仁钦、舒林、特格喜巴雅尔、德木希格、甘珠尔、元宝、特木尔高勒、孟根敖拉,等等,都以乌力格尔表演艺术的高超而深受人们的欢迎。

  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不同流行地区的乌力格尔表演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如在科尔沁草原,“胡仁乌力格尔”较为发达,历史上形成了以孟根高力套、额尔敦珠日合、布仁巴雅尔为代表的三种不同风格的流派;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乌力格尔则移植编演汉族故事较为普遍,并曾孕育催生出“阜新蒙古剧”等新的艺术样式。

  对于广大的蒙古族群众来说,乌力格尔不仅是他们文化生活的主要方式与手段,而且也是他们学习知识和培育精神的重要教育手段,在他们心目中,乌力格尔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许多知名的艺人相继去世,新的传人严重不足,再加上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娱乐方式趋向多样,乌力格尔艺术传统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危机,演出日渐萎缩,活动阵地缺少,队伍后继乏人,亟待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扶持和保护。

今天就给大家介绍到这了哦,大家记得关注我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