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曾为他放弃原则(发奋考上哈佛大学后)

常听朋友抱怨原生家庭:有人嫌弃父母为人自私,有人嫌弃父母三观不正。

其实,这么多嫌弃都不重要,一个家庭对孩子最大的影响是——有没有足够的,无条件的爱。

今天来聊聊缺爱的童年有多伤?

01

哈佛大学的一项心理研究中,有这么一个悲惨个案:凯恩1岁时失去爸爸,15岁时又失去了妈妈。

凯恩靠自己非同寻常的智力考进了哈佛大学,毕业后管理咨询师的工作让他收入颇丰。

但是财富对他而言意义不大。凯恩没有买房子,而是住在公寓酒店里,邮寄地址用的是一个男性俱乐部的地址。他经常出差,很少与人建立长期关系。

研究者说:“我开始发现,凯恩尽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没有爱也一样能活下去的人。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因为他悲惨的童年经历,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只是不想被其他人打扰。但是,他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很值得研究。”

哈佛大学曾为他放弃原则(发奋考上哈佛大学后)(1)

Pexels

可惜,这个案例的结局非常不好。凯恩最后意识到,成功如果不和他人分享,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只是他太晚才意识到这一点。

50岁时,凯恩驾驶自己的小飞机撞到了山上。

凯恩去世前一年写给格兰特研究小组的最后一封信中,字里行间满是绝望:“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外表看起来越来越成功,但我却越来越怀疑自己是否选择了有意义的生活。”

不幸的是,成长关键期缺爱的凯恩,试图用努力,优秀弥补缺憾,却以失败告终,可见父母的爱,在孩子的成长中,是必需品。

事实上,缺爱的童年,不仅会导致心理问题,还会导致生理问题。

二战期间,7万多名芬兰小孩被转移到了瑞典和丹麦的临时家庭中,这成了自然情境下的实验。

这7万名被送入临时家庭的孩子,因为与自己的父母分开,存在着长期的压力。

2009年的一项研究发现,1939—1944年间被迫跟父母分开的芬兰人长大后死于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比那些没有离开父母的高了86%。

这些在战时离开父母的临时孤儿,被发现患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的概率明显更高。其他研究发现,战时被送到国外去的这批孩子,应急激素分泌更多,患严重抑郁症的风险也高。

这项研究却表明,虽然爱看不见摸不着,父母的关爱是孩子的生理奶水。

哈佛大学曾为他放弃原则(发奋考上哈佛大学后)(2)

Pexels

02

既然,爱是对一个孩子而言必不可少。

那么爱的多少,是否会影响我们成长?有的父母体贴温柔,有的父母严厉冷淡,这中间的「爱含量」究竟有何影响?

著名的「陌生人情境实验」,反映的正是这个问题,这个实验是一个20分钟的科学情景剧,由不同的场景组成。

场景一:妈妈和她一岁大的孩子被带进一间堆满玩具的新房间里。

大多数孩子进入房间后,会马上开始在房间里玩耍,比如在红球上蹦跳,跟布娃娃安迪玩。

场景二:几分钟后,一个陌生女人进入房间,开始跟孩子的妈妈聊天。

场景三:孩子的妈妈与孩子第一次分开,妈妈走出房间,让孩子单独跟陌生女人待在一起。

哈佛大学曾为他放弃原则(发奋考上哈佛大学后)(3)

Pexels

场景四:漫长的几分钟过去,研究者从单向透视玻璃中观察孩子。

场景五:母亲与孩子第一次团聚,妈妈回到房间里,陌生女人离开。一旦孩子“沉浸在玩耍中”,妈妈就再次离开房间。

场景六:孩子单独在房间里待3分钟,之后陌生女人进入房间,并试着跟孩子玩。

场景七:妈妈回到房间并安抚孩子。

在长期的重复实验中,研究者发现了几种依恋类型。约66%的孩子在妈妈回来后忙着接受妈妈温柔的抚摸,这是安全型依恋的表现;

余下34%的孩子的行为一直表现为非安全依恋。

多数情况下,这种不安全感表现为外表漠然——孩子看起来对妈妈的离开无动于衷,妈妈离开,宝宝并没有表现得很不安。

研究显示,这些忍耐型儿童实际上内心非常焦虑,因为每次被留下独处的时候,他们都会心跳加速,皮质醇水平升高。

研究者进一步发现:安全型依恋孩子的妈妈很可能在“父母敏感度”这一项中得高分:

这类妈妈经常用宝宝语言跟孩子说话,对宝宝更感兴趣。研究者指出,高敏感度的妈妈“能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这种妈妈不会依据自己的需要去曲解婴儿的信号和交流”。

这个实验量化了母亲的爱,那些对宝宝的反应更敏感,表现出更多爱的妈妈,往往更容易养育出安全型依恋的宝宝。

而有研究表现:依恋模式的影响是贯彻一生的,安全型依恋的幼儿更独立,更爱交际,更受欢迎,自控力,智力,自我意识和适应力得分也更高。

而10岁的孩子中,安全型依恋孩子可以更好的自我管理,不轻易迁怒他人。到高中,安全型依恋的孩子考试成绩也更高。

到40岁,直至研究对象有了家庭和小孩,影响还依然存在:

不仅对他们在亲密关系中的行为表现有关,安全型依恋的人患慢性病的概率更低,研究发现,反抗型依恋是安全型依恋慢性病的2.35倍。

由此可见,感受到更多爱的孩子的一生在人际关系,学业,健康方面确实更有优势,而缺爱的孩子则处境更糟。

哈佛大学曾为他放弃原则(发奋考上哈佛大学后)(4)

Pexels

03

那么,如果你的童年缺爱,我们该怎么做呢?

童年缺爱,给我们带来最大的影响就是「不安全的依恋模式」,幸运的是,依恋模式不是一成不变,是可以治疗的:

1.找一个安全型依恋的伴侣

如果你是单身,请找一个安全依恋类型的人在一起。

安全依恋类型的恋人能够照顾你的依恋需求:

会相对耐心地倾听你真实的需求、会比较包容你表现出来的行为、会尝试引导你打开心房、会让你有所依靠和信任,通过这样新的安全的模式下,你就很有可能慢慢地变安全。

对于不安全依恋类型的人来说,与安全型的恋人相处会比较陌生,与习惯的模式有所不同,请多一点耐心,多去适应这段关系。

2.找心理咨询师

如果你暂时无法找到安全型伴侣,也可以通过找咨询师来治疗不安全的依恋模式。

3.自我觉察

如果你没准备好求助咨询师,也可以通过自我觉察来矫正不安全依恋关系,试着倾听自己的情绪,探索那些不安,焦虑的背后是什么?

观察自己在关系中的表现,哪些是习惯的自动反应,为什么,哪些会损害关系什么是更好的应对机制。

虽然这种方式较为缓慢,但只要有足够耐心,决心,同样可以改变不安全的依恋模式。

04

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言之凿凿,认为爱压根儿不存在,孩子只是把妈妈和牛奶联系在一起。

但事实却说明,爱是孩子成长中的精神奶水,一个人没有爱,什么都干不成。

比起事业上的成就,学会如何爱与被爱,才是更重要的课题。

愿我们都会爱人,也会被爱。

作者:王通

图源:Pexels

首发:壹点灵心理(yidianling0)

专注心理成长,温暖而有力地爱着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