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由来端午节的习俗(这些端午习俗和起源)

端午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集祈福攘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习俗自古以来在中国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

给儿童缠七色线

七岁以下的男孩戴符、女孩戴石榴花,祈愿避毒虫、得安康。传统的端午民俗中,还要给孩子挂蛋袋,小孩则以碰鸡蛋为乐事。端午节这天还有戴香囊的习俗,一般香囊里面塞了中药,挂在孩童胸前或是悬在床帐上,可起到辟邪驱蚊虫、清新空气的作用。

端午的由来端午节的习俗(这些端午习俗和起源)(1)

插艾草

端午流行插艾草驱赶蚊虫、避邪。“艾”又称“艾蒿”和“家艾”,有驱虫杀菌的功效。传说在龙虎山上,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张天师,他骑着用艾条编织的神虎,手拿艾枝,为百姓除恶驱鬼。

端午的由来端午节的习俗(这些端午习俗和起源)(2)

喝雄黄酒

雄黄,灭菌药的一种。从前在长江流域极为盛行,有“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一说。雄黄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的雄黄,并没有纯饮雄黄的。成年人喝雄黄酒时,还要蘸着雄黄在小孩的额头上写个“王”字,叫做“画王老虎”。在耳朵、鼻子等处也要抹上雄黄酒,达到避虫毒、镇百怪的目的。

端午的由来端午节的习俗(这些端午习俗和起源)(3)

食粽子

“端午吃粽子”是千年的习俗。虽然吃粽子在各地时兴,但粽子却各有风味。粽子又称“角黍”,周围有棱有角,内裹糯米,煮熟了吃。粽子以碱水粽为主,其次是红豆粽,咸肉和油盐粽,个头大的每只二两,小的每只一两,用菰芦叶(即俗语粽叶)裹上,花样不一、风味各一。粽子是中国高超饮食文化技艺的代表,但俗传为纪念屈原将粽子投入江河以祭之。

端午的由来端午节的习俗(这些端午习俗和起源)(4)

划龙舟

端午习俗中最热闹的莫过于“赛龙舟”。赛龙舟与端午节的关系,与端午节的另一种传说有关。相传,端午节过去是远古时期一个以龙为图腾的民族的节日,在他们看来,龙是保护全族的祖先,所以每年五月初五这天要举行盛大的图腾祭日,将各种食物投掷江心(这些食物后来衍生为粽子),赛龙舟则由此而来。

在端午节这天,不论晴天还是雨天,江上彩旗林立、人海如潮,两岸锣鼓喧天、车马声嘶、密密层层,参加赛龙舟的船只有序地停在河区指定地点。随着一声锣响,列队整齐的龙舟像脱缰的野马,飞速行驶,穿梭在碧波之上。只见参赛者一个个执桨摇橹,破浪前进,围观的人齐声呐喊,为之助威。

端午的由来端午节的习俗(这些端午习俗和起源)(5)

端午的起源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长期以来众说纷纭,目前学术界主要持有以下四种观点:

1、“历史人物纪念”观点

据南朝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记载,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还有学者认为是纪念伍子胥、和纪念曹娥等。民间以纪念屈原为思想主流。

2、祭祀活动的节日

近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是古代百越族举行的龙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他在《端午考》及《端午节的历史教育》两篇论文中有详细论证。

3、恶日禁忌说

汉代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恶日,此时五毒尽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汉代王充的《论衡》、应劭《风俗通》及《后汉书》中多有记载。

4、蓄兰沐浴说

据《礼记》,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古人五月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端午的由来端午节的习俗(这些端午习俗和起源)(6)

端午为何要吃粽子?

史料记载,关于粽子这种美食,最早始于东汉时期。

当时的粽子常常包成牛角状,称为“角黍”。西晋周处《风土记》称:“古人以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粽榈叶心之形。”

由此可见,端午节吃粽子纪念屈原的说法是不成立的,至少吃粽子最早不是纪念屈原的。

也许当年民间在夏至和端午期间吃粽子,是一种习俗。后来恰逢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他,纷纷将粽子投入江中,才演变成与屈原有关的节日。

端午为何要划龙舟?

在很多地方,端午节都有划龙舟的习俗。为什么要划龙舟呢?

很多人都认为也与屈原有关。

话说当时屈原投江自尽,人们知道后纷纷划船去营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其实,这种“龙舟竞渡”的活动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并且在吴、越、楚地区十分盛行。那时候的划舟竞技,娱神乐人,其实也是祭祀活动的一部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