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孩子是这样培养的读后感(强悍起来)

最近参加了《心理韧性:如何培养内心强大的孩子》7天共读活动,收获颇多,记录心得如下:

《心理韧性》D1:

本书在前言中给出了心理韧性的定义和“强悍起来”模型。心理韧性(Psychological Resilience)简称韧性,也被称为抗逆力、抗挫力、复原力、回弹力等。心理韧性是人应对与战胜挫折和逆境的心理力量。现在人们常说要反脆弱,反脆弱最核心的能力就是心理韧性。“强悍起来”模型记为"TOUGHEN UP",分别代表忍耐挫折、乐观心态、审视价值、成长心态、关注健康、管理情绪、建设关系、管理压力、解决问题九个部分。

《心理韧性》D2:

今天读了第1至3章,分别对心理韧性、抗挫折力和乐观做了介绍。

韧,字典释义为柔软而结实,受外力作用时虽变形而不易折断。拥有心理韧性既需要内心的坚强,也需要内心的柔软。韧性如同弹簧,能通过自身具备的刚性恢复原状,也能通过振动摇摆化解外力带来的冲击,甚至将外力压力化为动力。

挫折训练和体验可以培养忍受挫折的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忍受挫折不是让人躺平,而是越挫越勇,继续挑战。让孩子遭受过度的挫折也可能会让他们习得性无助。

乐观既有先天因素更有后天养成。乐观和自我欺骗的阿Q精神的区别在于乐观是面对正视现实,发现积极因素并行动。乐观的人对事情给予乐观的解释,并抱有希望和行动力。

《心理韧性》D3:

今天读了第4,5章,分别是审视价值和成长心态。无论是ABC理论中关于事情所持有的信念,还是对事情选择积极还是消极应对,其根本都来自于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价值观的不同使人对事情有了不同的解读和应对方法。对孩子而言,从小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至关重要。一味追求成功、完美的认知灌输,会对孩子人生造成伤害。

成长心态基于成长性思维。成长性思维重视成长和发展,承认发展过程中的不足并积极改善,不会因暂时的失败而放弃。“尚未”是成长性思维描述事情发展的用词。“尚未”只是一个阶段而不是终点,始终相信变化发展,这是与固定性思维根本的差别。让孩子相信自己成长的力量,并给予孩子成长的时间和空间。

《心理韧性》D4:

今天读了第6,7章,主题分别是关注健康和管理情绪。

人体作为一个复杂的生物系统,生理和心理因素是相互影响的。中医说情志致病,反过来身体上的不适也会引发心理上的变化。书中提到肠脑、紧张焦虑时的胃肠反应症状都有所经历。老人家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确实不是虚言。通过加强身体锻炼,提升生理健康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心理起到良好的影响。走路是很好的减压方式。

情绪需要管理,情绪的力量不容忽视。ABC理论是处理情绪的一种可选方式。对事件A而言,情绪感受C的产生是由信念B而引发的。信念B对事件A的不同解释导致了情绪感受C的形成。在处理问题时,努力唤起理性大脑的参与,发挥情绪力量的积极因素,减少本能应激反应带来的消极影响。焦虑是对人影响较大的一种感受。重构认识是化解焦虑的根本之法,即通过给出对事情的不同解释来化解焦虑。除此之外,焦虑也可以通过一些回避策略来削弱其影响。

《心理韧性》D5:

今天读了第8章,主题是无条件的爱和感恩。

父母在养育孩子时要注意有条件的爱的行为,以爱之名行控制、交换之实。把父母给予孩子的爱设定标准、目标,只有在孩子达标时才有享受爱的权利。这种交换性的、有偿的、有条件的爱无法给予孩子完全的安全感,从而引发孩子紧张焦虑不安等情状。父母和孩子之间倡导无条件的爱,即不加任何功利性、评价性目标的,纯粹的亲子之爱。父母和孩子相互接纳,因相互间的血脉亲情而连接。需要注意的是,无条件的爱不代表无原则、底线的认同。对于人格、品质等方面的要求不能放松。

感恩心态是人能够感受到自身获得和他人付出的一种认识。在日常生活努力培养自身的感恩之心,对于提升自身的幸福感,化解不良情绪,发现他人优点等方面有巨大作用。在感恩的同时,增强自身回馈他人的亲社会行为,从而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提升自身社交能力和价值贡献,从而在向他人付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心理韧性》D6:

今天读了第9章,主题是管理压力。人在适应自然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在面对危险压力时的或战或逃的应激反应。适度的压力有助于人们保持警觉和进取心,而过度的压力则会对身心造成不良影响。对孩子而言,学会应对压力,化积极压力为动力是十分有益的。书中特别提到了兰花型孩子,其特征和其他书中所说的高敏感型人格者类似。培养兰花型孩子接纳自己的高敏感特性,发挥高敏感优势,扬长避短,为他们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是必要的。

《心理韧性》D7:

今天读了第10章,主题是解决问题。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都需要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去除引发压力、焦虑的源头因素。应对问题有三种策略,分别是问题导向型、情绪导向型和回避型。不同的策略适用于不同的问题场景,策略和问题场景的错配可能会使问题激化。比如夫妻、亲子相处时有些问题可能只是一种情绪上的表达,需要应用情绪策略来舒解,而如果误用问题导向策略,只重视问题本身而忽视了人的情绪,则可能越用力越严重。父母在和孩子沟通时一味讲道理而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也是无法取得实效的。解决问题还需要一些软技能和社交技能的辅助,提前培养孩子多方面的技能对其成长是有帮助的。

总结:

本书总体读下来,内容涉及很多,介绍了很多父母应对孩子问题的事例,也给出了很多亲子间调整提高的实用方法,对父母很有帮助。

说到心理韧性主题,书中介绍了较多培养孩子韧性的方法,其实对于父母、成人而言,自身的心理韧性也需要加强。亲子问题的发生,其原因并不全在孩子,父母也要承担很大责任。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作为亲子中较成熟、强势的一方,父母自身的焦虑、控制、攀比等思想言行表现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因此,父母更需要加强学习,认真反思,重塑自身观念,和孩子共同成长,成为孩子的榜样。

优秀的孩子是这样培养的读后感(强悍起来)(1)

日读四时,重度阅读爱好者,利用早、午、晚、闲四个时段读书,愿与您分享读书所得。如果您对我的作品感兴趣,敬请关注,有关必回,期待与您互动交流,让我们在头条共同成长,谢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