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一二三(犯罪心理学之科学与迷信里的一点儿看法)

犯罪心理学一二三(犯罪心理学之科学与迷信里的一点儿看法)(1)

犯罪心理学成为了法学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实质上也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跨越两大学科,却自成体系,具有很强的研究意义;其把犯罪学与心理学糅合在一切,试图在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来研究犯罪学的成因、犯罪的动机与目的、为什么选择犯罪等。

从人的产生与起源的生命源头来看,无论是人的行为如何,其反应的结果,就是人性化下的利益的驱使性,当后来繁衍出越来越多的人的时候,人们的群体也就形成了,人类的社会也就具有了雏形。在这个基础之上,人性与人性下的心理学也就产生了。人类的群体在各自的生活中产生了彼此所各不相同的图腾和心灵崇拜物,这也是早期的科学与迷信的开始。

对于中国人来说,绝大部分人是不相信鬼神妖怪的,也许、这就是中国人能够非常命硬的源泉所在。个别时候,我们也会向天地神爷跪拜乞讨一下,那是因为我们遇到了自己认为所不能解决的困难了,趋利避害,而期望有一个良好的结局和待遇。即使如此,我们从小到大,却与书本里的鬼神的传说和现实中的寺、庙、庵、观、堂、祭祀的社,就包括皇家有祭祀祖宗的太庙,民间有祭祀先人的总谱祠堂。

科学与迷信就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但有时候,科学与迷信又是那样的令人感觉到不解,如烟雾般“缭绕”,如何分得清楚?分不清楚。科学与迷信的界限又不能够让人一下子看个明白,如下的两个例子,就是我个人的心理性的感召:

一个例子是现实中的风水先生,看宅子、看墓地、看风水的“阴阳三儿”所用的阴阳术,我一直认为这是迷信,可后来又了解到这种阴阳术属于风水学的一个范畴,风水学又称之为堪舆术,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这是对地理科学一个重要的知识观,反而现在有一些人重视起来了这门学问。作为一个法科学子和法律人,我对此有所了解,知晓一些皮毛。有时候在科学与迷信之间的那一份模糊的地带,却能够创造出真理之光。

另一个例子是我们一直认为传统的烧香拜佛是迷信,过年了还要在自己的家里,祭拜天地神爷,如老天爷、灶王奶奶等;对比西方到了教寺之中,对着所谓的圣母、耶稣基督、还有神父跪拜、忏悔,还美其名曰做礼拜。前者是单元个体的“迷信“,却体现了巨大的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精神,后者是集体集中盲目的“迷信“,制造出“合群儿”的仪式感,用集体主义的力量束缚住大家伙儿的思维。这种迷信,有人却美化出信仰的科学来,尤其是对后者。 通过上面的两个例子,可以看得出来,无论是科学,抑或是迷信,都是人心的反应,对人的心理的最后所依靠的安全保障下的最大的退无可退的灵魂归宿,大家都这么认为了,就成为了集体的心理归属了,这就是心理学。

也许、科学和迷信本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其转换的关系就在一念之间。如果迷信的方向走进了神话的角落,被神化是确属无疑的,迷信终于归于迷信之中,反之、如果迷信的前方是为了社会的有用和功业的能效,并坚持这种方向而向前发展,为社会的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而计的话,那么、长此的发展,就会成为真理的光辉显现,也最终成为的科学。同理、科学亦然。

人的思维和意识有一种强烈的和强大的思维动能,如对某种理想、某个美人、某个(些)事物的追求、追逐和渴求、喜爱,通常只要长期的坚持或者坚守理念,在正确的乃至“迷信”一般的执著思维的正常的轨道上努力,往往都能够得到。科学是脆弱,所以,一步走错,科学就会幻化为迷信,牛顿的最终下场就是例证。可有时候,迷信就是科学的动力,迷信就是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的阶梯和渠道。迷信一般的执著,在“迷信”的道路上看到了一般人所看不到的东西,这就是强大的动力和强烈的动能,驱使心灵的力量朝着前方迈进,一旦成功了,就是真理,就是科学。

总而言之,我个人认为,科学与迷信之间的界限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势不两立的,相反、二者之间的界限和尺度往往是模糊的,不能够一眼看穿的,尤其是对事物认知的“草莽和草创”阶段。科学与迷信之间实际上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科学幻化为迷信,迷信诞生了科学,就是二者关系的经典表述。那些基督教徒常常拿牛顿的例子,来标榜自身宗教的伟大与正确,殊不知这恰恰是最愚昧无知的表现,牛顿只是一个人,代表不了其他人,也只是一个个体的人而已,只能代表自己,另外、一个人走进了被神化的思维角落,只在神话的这一条路上走了下去,其他的路呢,却和他“绝缘”了,他的人生和科学的发明创造也就此与他“绝缘”了;迷信了神话,就再也没有科学的真理了。

借用一句曾经的话,科学的大道是光辉和充满荣光的。在追寻科学的大道上,有些问题是晦暗不明的,一不小心就会跌入唯心主义下的思维桎梏。这种桎梏往往是落入“迷信”的怪圈儿的前兆。唯物主义更加的客观一些,唯心主义则更多的是心理的感召,往往并不能够接受社会的检测。孰是孰非,孰优孰劣,让成果说话,就能够给出答案。我不愿意做一个刻意粉饰太平的人,但是、现实中的社会和政治国家所反映出来的情况,让我由衷地感到了幸福,选择唯物主义和辩证主义的方法看待历史、社会和一切人的态度,并作为判断问题的出发点,现实反映的是成功的。唯心与唯物,迷信与科学,就在一念之间。这其中的“一念”,就是人心和人心之下的人性,而罪不可捉摸的就是人心和人性。此一时、彼一时,上一秒、下一刻的变幻莫测,不正是反射出来的迷信与科学的相互转换的一个强大的表征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