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未来发展南通(苏中地区三城扬州)

字数统计:4126字 预计阅读时间:约10分钟

江苏未来发展南通(苏中地区三城扬州)(1)

苏中地处江苏省的中部,位于长江三角洲北部,江淮平原的南端。(见图1),同时还受到上海经济圈与南京都市圈的辐射,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16个城市之一。苏中地区包括扬州、泰州、南通3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09万平方公里,2016年常住人口达1643.92万人。

苏中地区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国内外学者对于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层次逐渐深入,从多维角度出发构建指标体系,社会和资源环境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本文将绿色经济发展理论与苏中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在构建苏中地区绿色经济评价指标时,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这两个子系统的各个指标做主成分分析,按照层次分析的思路,构建了苏中地区绿色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研究结果与分析(一)南通市绿色经济发展指标系统评价1. 南通市绿色经济指标评价结果及变动分析

利用熵权法计算出评价体系中各级指标的评价值,如表2、表3所示。

由表2可看出,经济效益指数中,南通市在2006~2016年间其“人均GDP”,“单位GDP电耗”与“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三项指标值逐年提升,且在2016年均达到最高。而“单位GDP燃耗”指标值近十年来无明显增长,说明南通市在节能减排工作方面仍然需要加大重视。从四项指标的总体变化情况来看,南通市近十年间经济效益的发展水平呈不断提升的良好态势。

社会效益指数中,近十年来,“人口密度”的评价值呈波动上升趋势,这主要归咎于南通市已进入超低生育水平阶段,人口逐渐下降;“万人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的评价值也不断上升,说明政府在不断加大对于医疗卫生投入,城市卫生条件得到逐渐改善;“万人普通高校在校学生人数”总体来看,近10年来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这与近几年南通市积极落实人才强国战略、重视人才开发有关;“万人拥有公交车辆数”的评价值呈不稳定变化状态,近10年来增长幅度不大,说明南通市在公共交通建设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由表3可以看出,2006~2016年间南通市经济效益指数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说明全市经济在近十年间稳步发展,发展态势较好。社会效益指数整体呈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社会发展状况在近10年逐渐改善。

江苏未来发展南通(苏中地区三城扬州)(2)

表1 苏中地区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江苏未来发展南通(苏中地区三城扬州)(3)

表2 南通市2006~2016年间绿色经济三级指标评价值

江苏未来发展南通(苏中地区三城扬州)(4)

表3 南通市2006~2016年间绿色经济二级指标评价值

江苏未来发展南通(苏中地区三城扬州)(5)

表4 南通市2006~2016年间绿色经济综合评价值

2. 南通市绿色经济发展状况总体分析评价

运用公式(6)计算出南通市2006年至2016年的绿色经济综合评价值,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南通市在2006~2016年间的绿色经济综合评价值呈梯状上升的态势,绿色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其绿色经济发展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在单位GDP燃耗以及单位GDP电耗方面,其评价值的变化情况不容乐观,需要不断改善。此外,对公共交通以及人才教育的投入建设不够重视,这些都是今后南通市在绿色经济发展中应该加强和改进的地方。

(二)扬州市绿色经济发展指标系统评价1. 扬州市绿色经济指标评价结果及变动分析

利用熵权法分别计算出评价体系中各级指标的评价值,如表5、表6所示。

由表5可看出,经济效益指数中,“人均GDP”以及“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两项指标值逐年上升,说明扬州市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单位GDP电耗”除了在2008年和2012年有下降外,整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单位GDP燃耗”总体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主要由于扬州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第二产业的比重和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第一与第三产业,更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给城市的绿色经济发展带来压力。

社会效益维度指数中,“人口密度”的评价值除了在2013年有急剧上升外,整体上呈波动下降的趋势,说明着扬州市近十年来人口密度除了在2013年有明显下降外,总体上不断提高,这也意味着更多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消耗;“万人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的评价值总体上不断上升,处于良好的发展状态;“万人普通高校在校学生人数”的评价值总体上有略微增长,但趋势不明显,说明在教育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万人拥有公交车辆数”的评价值在2010~2014年间波动幅度较大,近几年呈上升趋势,这主要归咎于2014年以来扬州市不断加大对绿色公共交通体系的投资建设。

江苏未来发展南通(苏中地区三城扬州)(6)

表5 扬州市2006~2016年间绿色经济三级指标评价值

江苏未来发展南通(苏中地区三城扬州)(7)

表6 扬州市2006~2016年间绿色经济二级指标评价值

江苏未来发展南通(苏中地区三城扬州)(8)

表7 扬州市2006~2016年间绿色经济综合评价值

由表6可知,2006~2016年间,扬州市经济效益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产业结构不断完善,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在节能减排工作方面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扬州市社会效益指数在2006年~2013年期间指标上升趋势明显,并在2013年达到了十年来的最高值,这是由于2013年扬州市的“人口密度”以及“万人拥有公交车辆数”这两项评价值均达到了十年来的峰值,直接影响了社会效益指数的走势。

2. 扬州市绿色经济发展状况总体分析评价

运用公式(1)~(6)计算出扬州市2006~2016年的绿色经济综合评价值,如表7所示。

从表7可知,总体上,扬州市在2006~2016年间的绿色经济综合评价值呈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的综合评价值为十年中的最高值,这是由于2013年扬州市人口明显下降使得“人口密度”以及“万人拥有公交车辆数”这两项评价值均在2013年达到了10年来的峰值,这也与扬州市社会效益指数的最高值相一致,而社会效益指数占绿色经济综合评价值总权重的59.39%,因此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绿色经济的综合评价值的走向。

(三)泰州市绿色经济发展指标系统评价1. 泰州市绿色经济指标评价结果及变动分析

运用熵权法分别计算出评价体系中各级指标的评价值,如表8、表9所示。

由表8可看出,经济效益指数中,除了“单位GDP燃耗”评价值外,其他三项指标值逐年上升,这与近年来泰州市在产业发展上不断推行绿色发展形式有关;“单位GDP燃耗”评价值的增长幅度不是很大,说明在减排工作方面泰州市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社会效益指数中,“人口密度”的评价值除了在2013年有急剧上升外,整体上呈波动下降的趋势,这意味着泰州市近十年来人口密度除了在2013年有明显下降外,总体上不断提高;“万人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的评价值除了总体上评价值不断上升,说明泰州市政府近十年来不断加大对城市医疗卫生的投入;“万人普通高校在校学生人数”的评价值近10年来逐年提升,发展态势良好;“万人拥有公交车辆数”评价值总体来看整体上呈波动上升的趋势,这表明泰州市交通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由表9可以看出,2006~2016年间泰州市经济效益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全市经济在不断调整中稳步发展。泰州市社会效益指数2006~2016年期间总体呈上升趋势,由于2013年泰州市的“人口密度”以及“万人拥有公交车辆数”这两项评价值均达到了十年来的峰值,使得社会效益指数在2013年达到了十年来的最高值,社会环境逐渐改善,社会事业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

2. 泰州市绿色经济发展状况总体分析评价

运用公式(1)~(6)计算出泰州市2006~2016年的绿色经济综合评价值,如表10所示。

从表10可以看出,泰州市绿色经济综合指数2006~2016年期间整体呈上升趋势,并在2013达到10年的最高值,这是由于2013年泰州市人口明显下降,使得“人口密度”以及“万人拥有公交车辆”两项指标在2013年急剧上升,而这两项指标占到了指标体系总权重的52.28%,对于绿色经济综合评价值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直接影响了综合指数的走向,这也说明社会人口数量对社会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建设也会推动泰州市经济社会绿色健康地发展。

(四)苏中地区绿色经济发展状况综合分析评价

在评价苏中地区近10年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发现南通、扬州以及泰州三个城市绿色经济评价值的变化趋势和变动速度是不尽相同的,此处将上述三个城市绿色经济发展变化趋势图综合到一张图中,以方便找出苏中地区三个城市绿色经济发展变化中的相似之处(如图2)。

由图2可以看出,近10年来,苏中三市绿色经济发展整体呈现出逐步提升的良好态势,其中,南通的增长速度最快,扬州与泰州两市的绿色经济发展变化趋势比较相似,绿色经济发展速度也近似。值得注意的是,三市在节能减排、人才教育以及公共交通的建设方面都仍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

从苏中三市绿色经济发展阶段来看,2006~2012年期间,苏中三市绿色经济处于缓慢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苏中地区的城市化率还不是很高,产业经济也以农业经济和大规模的制造业为主,对城市绿色经济发展速度造成了影响;2012~2016年期间,苏中三市的绿色经济开始加快,在这一阶段,苏中地区积极适应江苏省经济发展新常态,开始不断推进城市经济转型,但总体上苏中地区绿色经济发展依旧不够成熟,传统生产方式转型不彻底、制度建设与政策支撑方面的制约都是苏中地区推进绿色经济发展下一步将要面临的“考验”。

江苏未来发展南通(苏中地区三城扬州)(9)

表8 泰州市2006~2016年间绿色经济三级指标评价值

江苏未来发展南通(苏中地区三城扬州)(10)

表9 泰州市2006~2016年间绿色经济二级指标评价值

江苏未来发展南通(苏中地区三城扬州)(11)

表1 0 泰州市2006~2016年间绿色经济综合评价值

江苏未来发展南通(苏中地区三城扬州)(12)

图2 苏中三市2006~2016年绿色经济发展变化趋势图

建议对策

本文基于近十年来苏中地区城市绿色经济的发展状况,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由于南通靠江靠海靠上海,努力打造上海的“北大门”,将是南通未来融合发展的重中之重。在经济发展方面,建设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区域一体化的重要城市。目前,南通所有的市级医院和80%以上县级医院已与上海名院建立协作关系,因此可以继续推动社会公共服务联动互补,不断完善社会事业的各项发展,为发展城市绿色经济的发展夯实基础。

第二,扬州位于江淮交汇处,毗邻南京,并与镇江隔江相望,因此,打造沿江城市群建设的先行区,是扬州未来发展的主攻方向。此外,作为长江运河交汇点,在绿色经济发展上,扬州市可以考虑实施沿湖沿河沿路植树造林等工程,推进城市的绿色发展。

第三,泰州市位于江苏的地理几何中心,其绿色经济发展需要突破“苏中意识”,立足泰州看苏南、看上海,积极推动跨江融合。在经济发展上,泰州作为中国医药城,围绕这一核心特色产业,加快建设现代特色产业名城。在社会事业发展上,考虑开展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的建设,形成绿色环保、文明健康的良好社会风尚。

总的来说,苏中地区应该深入推进城市跨江融合,在融合中分享机遇,在互动中借力发展。苏中地区的绿色经济发展不只是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而是应该从经济社会协调一体化的角度出发,积极落实绿色低碳的生态理念,实现各项事业发展水平的全面提高。

江苏未来发展南通(苏中地区三城扬州)(13)

图1 苏中地区区域示意图

部分资料来源:王晓晓,嵇彩凤,绿色经济与城乡社会发展研究——以苏中地区为例,中国集体经济. 2020,(2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