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转基因土豆最简单的辨别(历史上最全的马铃薯高清图谱)

非转基因土豆最简单的辨别(历史上最全的马铃薯高清图谱)(1)

非转基因土豆最简单的辨别(历史上最全的马铃薯高清图谱)(2)

非转基因土豆最简单的辨别(历史上最全的马铃薯高清图谱)(3)

非转基因土豆最简单的辨别(历史上最全的马铃薯高清图谱)(4)

非转基因土豆最简单的辨别(历史上最全的马铃薯高清图谱)(5)

非转基因土豆最简单的辨别(历史上最全的马铃薯高清图谱)(6)

非转基因土豆最简单的辨别(历史上最全的马铃薯高清图谱)(7)

非转基因土豆最简单的辨别(历史上最全的马铃薯高清图谱)(8)

非转基因土豆最简单的辨别(历史上最全的马铃薯高清图谱)(9)

非转基因土豆最简单的辨别(历史上最全的马铃薯高清图谱)(10)

非转基因土豆最简单的辨别(历史上最全的马铃薯高清图谱)(11)

非转基因土豆最简单的辨别(历史上最全的马铃薯高清图谱)(12)

非转基因土豆最简单的辨别(历史上最全的马铃薯高清图谱)(13)

非转基因土豆最简单的辨别(历史上最全的马铃薯高清图谱)(14)

非转基因土豆最简单的辨别(历史上最全的马铃薯高清图谱)(15)

非转基因土豆最简单的辨别(历史上最全的马铃薯高清图谱)(16)

非转基因土豆最简单的辨别(历史上最全的马铃薯高清图谱)(17)

非转基因土豆最简单的辨别(历史上最全的马铃薯高清图谱)(18)

非转基因土豆最简单的辨别(历史上最全的马铃薯高清图谱)(19)

非转基因土豆最简单的辨别(历史上最全的马铃薯高清图谱)(20)

非转基因土豆最简单的辨别(历史上最全的马铃薯高清图谱)(21)

非转基因土豆最简单的辨别(历史上最全的马铃薯高清图谱)(22)

非转基因土豆最简单的辨别(历史上最全的马铃薯高清图谱)(23)

非转基因土豆最简单的辨别(历史上最全的马铃薯高清图谱)(24)

主要病害发病条件分析

病毒类型

病害名称

发病条件

真菌性病害

晚疫病

马铃薯晚疫病又称疫病、马铃薯瘟,是马铃薯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在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田间湿度大的地块,或氮肥施用过多的地块,发病都较严重;晚疫病发生较早,一般在现蕾开花后易感病

早疫病

分生孢子萌发适温26~28℃,当叶上有结露或水滴,温度适宜,分生孢子经35~45分钟即萌发,从叶面气孔或穿透表皮侵入,潜育期2—3天。瘠薄地块及肥力不足田发病重;以分生孢子或菌丝在病残体或带病薯块上越冬,翌年种薯发芽病菌即开始侵染。病苗出土后,其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使病害蔓延扩大。病菌易侵染老叶片,遇有小到中雨或连续阴雨或湿度高于70%,该病易发生和流行;早疫病发生较晚,在结薯期易感病

细菌性病害

青枯病

越冬的菌源就成为明年发病的初侵染源。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初侵染源就是潜伏在轻病种薯内的细菌,可随着种薯的调运四处传播蔓延。播种带菌的种薯,出芽后随气温上升,细菌迅速增殖扩展,可引起种薯腐烂、幼芽枯死或中后期植株萎蔫。病菌在田间的传播主要通过灌溉水、雨水、土壤耕作和昆虫等,种薯切块时切刀也可以把病薯所带细菌传给健康的种薯块。高温高湿多雨是诱发青枯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因素,特别是雨后转晴、温度达30-37摄氏度最有利于病害流行。其它如土壤地势低洼、土质粘重、土壤偏酸或与茄科及其它寄主作物连作发病也较重。

环腐病

环腐病主要是种薯带菌传播,带菌种薯是初侵染来源,切块是传播的主要途径病薯是环腐病的初侵染来源。播种病薯,重者芽眼腐烂,不能发芽出土,轻者出苗后,病菌沿维管束扩展,向上侵害茎基部和叶柄,向下沿匍匐茎侵害新结薯块。病菌在浇水或降雨时,可随流水传播,可从马铃薯伤口侵入,但侵染机率很低。病菌进入土壤中很容易死亡,故土壤传病的可能性很小。本病发病适愠一般偏低,在18-24℃之间,土温超过31℃时,病害发生受到抑制。故此病多发生在北方马铃薯产区,在马铃薯生育期间干热缺雨,有利病情扩展和显现症状。切块种植时,病菌能借切刀传播,成为环腐病传播蔓延的重要途径

软腐病

病原菌在病残体上或土壤中越冬,经伤口或自然裂口侵入,借雨水飞溅或昆虫传播蔓延

黑胫病

病害发生程度与温湿度有密切关系。气温较高时发病重,高温高湿,有利于细菌繁殖和危害。土壤黏重而排水不良的土壤对发病有利,黏重土壤往往土温低,植株生长缓慢,不利于寄主组织木栓化的形成,降低了抗侵入的能力;黏重土壤含水量大,有利于细菌繁殖、传播和侵入,因此黏重土壤、低洼地块发病严重。播种前,种薯切块堆放在一起,不利于切面伤口迅速形成木栓层,也会使发病率增高

疮痂病

病菌在土壤中腐生或在病薯上越冬。块茎生长的早期表皮木栓化之前,病菌从皮孔或伤口侵入后染病,当块茎表面木栓化后,侵入则较困难。病薯长出的植株极易发病,健薯播入带菌土壤中也能发病。适合该病发生的温度为25—30℃,中性或微碱性砂壤土发病重,pH5.2以下很少发病。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白色薄皮品种易感病,褐色厚皮品种较抗病

病毒病

皱缩花叶病

到目前为止,尚无特效药剂

卷叶病

看图识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