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学琼林原文拼音版(幼学琼林原文译文)

《幼学琼林》是骈体文写成的,全书全部用对偶句写成,容易诵读,便于记忆。全书内容广博、包罗万象,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书中对许多的成语出处作了许多介绍,读者可掌握不少成语典故,此外还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著名人物、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风俗礼仪、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鸟兽花木、朝廷文武、饮食器用、宫室珍宝、文事科第、释道鬼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书中还有许多警句、格言,至今仍然传诵不绝。

幼学琼林原文拼音版(幼学琼林原文译文)(1)

卷四·技艺

【原文】 医士业歧轩之术,称曰国手;地师习青乌之书,号曰堪舆。 卢医扁鹊,古之名医;郑虔崔白,古之名画。 晋郭璞得《青囊经》故善卜学地理;孙思邈得龙宫方,能医虎口龙鳞。 善卜者,是君平詹尹之流;善相者,即唐举子卿之亚。

【注释】 (01)岐轩之术:中医学。岐轩,岐伯与轩辕的合称。岐伯为传说中的古代名医,相传曾与轩辕讨论医术并作成《内经》,所以后世称医药学和医术为“岐轩之术”。见《称谓录·医》引《帝王世纪》。国手:一个国家中艺能出众的人。地师:风水先生,即相地看风水的先生。青乌之书:相传汉代有青乌子精堪舆之术,著《相冢书》,后人奉以为祖。《抱朴子·极言》:“相地理则书青乌之说。”因此,后来人们称相地术为“青乌术”。堪舆:堪为高处,舆为低地。堪舆即“风水”,迷信的一种,指住宅基地或坟地的形式,也指相宅、相墓之法。认为风水和人的祸福有关。 (02)郑虔:唐代画家,字若斋,郑州荥陽人(今属河南),与李白、杜甫为诗酒朋友,爱弹琴,善书画。 (03)崔白:北宋画家,字子西,濠梁人(今安徽凤陽东),擅画花竹、禽鸟,尤工秋荷飞雁,也画人物、佛道、鬼神、走兽、山林。 (04)郭璞:东晋文学家,训诂学家,字景纯,河东闻喜人(今属山西)。好古文奇字,喜陰陽卜学之术。 (05)《青囊经》:有关天文卜摩的书,原题《九天玄女青囊海角经》,传为郭璞序。 (06)孙思邈:唐代医学家,京兆华原人(今陕西耀县)。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段成式《酉陽杂俎》记载孙思邈曾经为虎拔去口中金钗,为龙点鳞医病。 (07)君平:严君平,名遵(尊),蜀(今四川成都)人。西汉隐士。以占卜为业,一生不愿做官,为当时著名的文学家扬雄所敬仰。 (08)詹尹:郑詹尹,战国时为楚国的卜学官之长(太卜)。 (09)唐举:也作唐莒,战国时梁人,擅长相术。 (10)子卿:春秋时赵国相士,姓姑布,字子卿。传为孔子看过相。 (11)亚:辈。

【译文】 中医师善用岐黄之术,医师以行医为职业,又称为国手。风水先生研习青乌子所写宅相、墓相的书,专门为人看风水,风水又称为堪舆。卢医、扁鹊是古代的名医;郑虔、崔白都是古时的名画家。 晋代郭璞得到《青囊经》,所以精于天文卜筮;唐代孙思邈得到龙宫药方,能够医好有病的龙和被骨头梗住咽喉的老虎。善于卜卦都可以比作君平、詹尹之流;善于相术的便是唐举、子卿之辈。

【原文】 推命之人即星士,绘图之士曰丹青。 大风鉴,相士之称;大工师,木匠之誉。 若王良、若造父,皆善御之人;东方朔、淳于妄,系滑稽之辈。 称善卜卦者,曰今之鬼谷;称善记怪者,曰古之董狐。 称杂日之人曰太史,称书算之人曰掌文。 掷骰者,喝雉呼卢;善射者,穿杨贯虱。

【注释】 (12)星士:给人占卜算命的人。 (13)丹青:中国古代的绘画经常用朱红、青色,所以称“丹青”,有时候也泛指绘画艺术。民间则称画工是“丹青师傅”。 (14)大风鉴:意为迅速而明确。 (15)工师:官名,主要掌管百工和官营手工业,后世则用它称木匠。 (16)王良:战国时期,赵简子让王良驾车。 (17)造父:周穆王时人。因善御而被宠幸。 (18)东方朔:汉武帝时文学家,平原厌次人(今山东陵县),一生有很大抱负,但终未为武帝重用。 (19)淳于王:战国时齐国人,滑稽,博学,善辩。 (20)鬼谷:鬼谷子。传为战国时楚人,隐于鬼谷,所以号鬼谷子或鬼谷先生。长于养性持身和纵横捭阖之术。著《鬼谷子》一卷。 (21)董狐:春秋时晋国史官。 (22)问:咨询,询问。吉日:选择黄道吉日。 (23)掌文:古代官名,掌管文书记载。 (24)喝雉呼卢:也作“呼卢喝雉”。旧时赌场上赌徒兴奋的丑态。雉、鹿:红点、黑点。古代用五种木头做成骰子,称为枭、卢、雉、犊、塞。 (25)穿杨:《战国策·西周策》里楚国养由基的事情。在百步之外射穿选定的某一片杨柳的叶子,以此形容射箭技术很高明。 (26)贯虱:《列子·汤问》中纪昌学射之事。箭能从虱心穿过,形容其射技十分高明。

【译文】 按照星相推算命运吉凶的人叫做星士;绘画称为丹青。大风鉴是相士的别名;大工师是木匠的美称。 王良、造父都是古代善于驾车的人,东方朔、淳于妄皆是能言善辩的滑稽之辈。称赞善于卜卦的人,说他是世间的鬼谷,赞美善记怪异之事者,说他是鬼中的董狐。 称选吉日的人为太史;书写计算的人叫做掌文。善于掷骰子赌博的称做喝雉呼卢;善于射箭者能百步穿杨,射中虱心。

【原文】 樗蒲之戏,乃云双陆;橘中之乐,是说围棋。 陈平作傀儡,解汉高白登之围;孔明造木牛,辅刘备运粮之计。 公输子削木鸢,飞天至三日而不下;张僧繇画壁龙,点睛则雷电而飞腾。 然奇技似无益于人,而百艺则有济于用。

【注释】 (27)樗蒲:古代的博戏。起于汉魏,盛于晋。以掷骰决定胜负,看掷得的骰色而定。 (28)双陆:又称“双六”。古代的博戏,局如棋盘,左右各有六路。人称“马”,黑白各十五枚。两人游戏,骰子掷采行马,白马从右到左,黑马反之,先走完者胜。大概始于西竺,在曹魏时期流行。 (29)橘中之乐:相传古时巴邛有一户人家的橘园,秋后结了两个比斗还大的橘子。剖开后,里面竟然有两位老人在下象棋,谈笑自若。其中一老人还说:“橘中之乐不减商山。”见唐牛僧孺《玄怪录·巴邛人》。后遂称象棋游戏为“橘中戏”。原文是“围棋”,现在改为“象棋”。 (30)陈平:汉初陽武人(今河南原陽东南)。初投靠魏王咎,为太仆。后跟随项羽入关,任都尉。再后来投靠刘邦,担任护军中尉。汉朝建立,被封为曲逆侯。相传曾为刘邦六出奇计。汉七年(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伐韩王信于代,至平城白登山,为匈奴冒顿所围,七天七夜。其中冒顿妻嗡氏兵在一侧,陈平查之嗡氏性妒,于是作木偶美人,舞于城上,嗡氏望见,以为是真人,害怕攻破城后,冒顿会纳其为妾,于是退军,白登之围旋即被解。 (31)孔明: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传说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作木牛流马运粮。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事物纪原》卷八:“木牛即今小车之前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是,而民间谓之江州车子。” (32)公输子:古代著名工匠,又称鲁班,姓公输,名般,春秋时鲁国人。传说他曾经用木头制成像鸟的飞行器,即木鸢,用来窥视宋城,在天上能飞三日而不掉下来。 (33)张僧繇:南朝梁画家,吴郡人(今江苏苏州)。传说他特别擅长画龙,他曾在金陵安乐寺墙上画龙,画了四条栩栩如生的龙,但却都没有点眼睛。众人怂恿他点上龙眼,他刚刚点了两条龙的眼睛,顿时闪电四起,两条龙腾空而去。见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七。 (34)奇技似无益于人:《庄子·列御寇》:“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但千金之家,三年既成而无所用其巧。”朱光漫、支离益都是虚设的人物。 (35)济:有益,有利。

【译文】 樗蒲这种博戏与后世的双陆有相似之处;橘中之乐是指曾有两位老人在橘中谈笑对弈象棋。陈平曾经造了一个木偶美人,利用匈奴剌氏的妒心,化解了汉高祖白登之围。诸葛亮造了木牛流马,帮助刘备运送军粮。 张僧繇在安乐寺壁上画龙,点了龙睛后,雷电交加龙便飞腾而去。公输般削竹木为鸢,飞上天空三日还没有落下。虽然过于奇巧的技艺,对世人并没有好处,日常所需的各种工艺技能,则可供人利用而有所助益。

幼学琼林原文拼音版(幼学琼林原文译文)(2)

卷四·讼狱

【原文】 世人惟不平则鸣,圣人以无讼为贵。 上有恤刑之主,桁杨雨润;下无冤枉之民,匪石风清。 虽囹圄便是福堂,而画地亦可为狱。 与人构讼,曰鼠牙雀角之争;罪人诉冤,有抢地吁天之惨。

【注释】 (01)不平则鸣:韩愈《送孟东野序》有“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之句。后来多指遇事不平而发出不满的声音。 (02)无讼为贵:《论语·颜渊》:“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意思为人世间没有官司可以打,这才是可贵的。 (03)恤刑:指古代中国用刑慎重不滥。《书·舜典》:“惟刑之恤哉。” (04)桁杨雨润:本意为桁杨像细雨润物,后比喻贤明的君主慎用刑,而使罪犯被感化向善,犹如细雨滋润万物。桁杨,古代的一种刑具,枷在犯人的脚上或脖子上。《庄子·在宥》:“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 (05)肺石风清:肺石很冷清,用来形容没有受冤而告状的人。肺石,传说为古代放在朝廷门外的石头,百姓可以站在石头上面控诉地方官员,因为色赤并且如肺形所以得名肺石。 (06)囹圄:牢狱。 (07)福堂:幸福的地方。 (08)画地亦可为狱:上古的时候民风淳朴,相传在地上画个圈就可以作为牢狱。 (09)鼠牙雀角:《诗经》中有“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何以诉我讼”的诗句。后来用“鼠牙雀角”作为争讼之辞。抢地吁天:以头碰地,口呼天。形容状况极为凄惨。

【译文】 百姓如果遇到不公平的事情就会发出不满的呼声,圣明的人认为人世间没有官司可打是最宝贵的。 上面有慎用刑法的君主,用刑犹如细雨滋润万物,使罪犯被感化而向善;下面也没有被冤枉的百姓,用来喊冤的匪石则冷冷清清。 虽然幽苦能帮助人们弃恶从善,牢狱可能就是福堂;上古的民风淳朴,在地上画一个圈也能成为监狱。 和人结怨打官司可以说是“鼠牙雀角”的争斗;但是犯人诉讼冤情则有“抢地吁天”的惨状。

【原文】 狴犴猛犬而能守,故狱门画狴犴之形;棘木外刺而里直,故听讼在棘木之下。 乡亭之系有岸,朝廷之系有狱,谁敢作奸犯科;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续,上当原情定罪。 囹圄是周狱,羑里是商牢。 桎梏之设,乃拘罪人之具;缧绁之中,岂无贤者之冤。 两争不放,谓之鹬蚌相持;无辜牵连,谓之池鱼受害。 请公入瓮,周兴自作其孽;下车泣罪,夏禹深痛其民。

【注释】 (10)狴犴:传说中的一种野兽,善于守门,长得勇猛肥大,因此古代的夏禹牢门上常画有它的图形。 (11)棘木之下:《礼记·王制》:“正以狱成告于大司寇,大司寇听之棘木之下。”后来都称棘林为法庭。 (12)乡亭:古代基层行政单位。古代称乡亭拘押罪犯的地方为岸,称朝廷官府拘押罪犯的地方为监狱。 (13)作奸犯科:为非作歹,做坏事,违法乱纪。 (14)原情定罪:考察犯人的行为,量刑定罪。《汉书·路舒温传》:“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15)羑:古城名,故址在今河南省汤阴县北,商纣王曾将周文王囚禁于此。《史记·殷本纪》:“纣囚西伯羑里。” (16)桎梏:脚镣手铐,古时用来锁住犯人手脚的刑具。《周礼·秋官·掌囚》:“中罪桎梏。”郑玄注:“在手曰梏,在足曰桎。” (17)缧绁:也作“累绁”,拘捕犯人时用的绳子,引申为囚禁。《论语·公冶长》:“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18)鹬蚌相持:古时寓言,蚌张开壳在海滩上晒太陽,鹬去啄它,嘴被蚌壳夹住,两方都不相让。结果渔翁来了,把两个轻而易举地都捉住了。后用“鹬蚌相持,渔人得利”来比喻双方相持不下从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或比喻挑拨别人的矛盾,自己则从中取利。 (19)池鱼受害:源于“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传说春秋时,宋国城门失火,用护城河水救火,水被汲干了,河中的鱼因此而死了。后来用来比喻无辜受连累。 (20)请公入瓮:也作“请君入瓮”。来俊臣和周兴都是武则天时期有名的酷吏,喜欢用各种酷刑逼人招供。周兴谋反,武则天命令来俊臣审问,来俊臣请周兴吃酒,假意问他:“犯人不肯认罪,怎么办?”周兴说:“将囚犯丢入正在火上烤的大瓮中,还有什么事办不到?”于是来俊臣说:“有人告你谋反,请君入瓮。”周兴慌忙叩头认罪。 (21)下车泣罪:也作“神禹泣罪”。刘向《说苑·君道》:“禹出见罪人,下车问而泣之。”意为夏禹外出时看见犯人,下车询问而哭泣说:“尧舜时,人们都以尧舜的心为心,而现在,百姓都以自己的心为心,这都是我治理不好造成的!叫我怎么能不悲伤呢?”后来用“下车泣罪”喻广施仁政,自责其失。

【译文】 狴犴生得勇猛肥大,能看门守户,因此古代的牢门上常画有它的图形。棘木外面长着针刺但里面却是直的,所以古代的司法官大多在棘木下审理案件。 乡亭的监牢有“岸”,朝廷的监牢有“狱”,谁还敢为非作歹,违法犯罪;死了的人不可能再活过来,服过刑的人也不可能再用金钱赎回,所以上面应当按照实际情况量刑定罪。 “囹圄”是周代的监狱,“羑里”是商代的牢房。 脚镣、手铐是用来拘捕犯人的刑具;在囚禁的犯人之中,怎么可能没有被冤枉的好人。双方互相争执而不相让就是“鹬蚌相持”;无故受到牵连则是“池鱼受害”。 “请公入瓮”是指唐代的酷吏周兴自作自受;“下车泣罪”则是大禹对百姓的怜悯。

【原文】 好讼曰健讼,挂告曰株连。 为人解讼,谓之释纷;被人栽冤,谓之嫁祸。 徒配曰城旦,谴戍是问军。 三尺乃朝廷之法,三木是罪人之刑。 古之五刑,墨、劓、剕、宫、大辟;今之律例,笞、杖、死罪、徒、流。 上古时削木为吏,今日之春风安在;唐太宗纵囚归狱,古人之诚信可嘉。 花落讼庭间,草生囹圄静,歌何易治民之简;吏从冰上立,人在镜中行,颂卢奂折狱之清。 可见治乱之药石,刑罚为重;兴平之粱肉,德教为先。

【注释】 (22)健讼:《易·讼》:“险而健,讼。”后来人们误将“健”、“讼”两字连读,因此把好打官司称为“健讼”。 (23)解讼:解除诉讼。 (24)释纷:消除纠纷。 (25)嫁祸:移祸于人。《史记·张仪列传》:“割楚而益梁,亏楚而适秦,嫁祸安国,此善事也。” (26)城旦:修筑城墙,秦汉时的一种刑罚。《史记·秦始皇本纪》:“令下三十日不烧,必为城旦。” (27)谴戍:发送犯人去守边境,使其效力赎罪。《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三年,发诸尝陷亡人、赘壻、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 (28)问军:问罪从军。 (29)三尺:也称“三尺法”。古时候把法律刻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法律为“三尺”。 (30)三木:古时的刑具,枷、镣、钮,这三种刑具分别铐在犯人的颈、手、足上。 (31)五刑:古代中国的五种刑罚。墨:黥面。劓:割鼻。剕:断足。 (32)宫:男子去势,女子幽闭。 (33)大辟:死刑。 (34)律例:刑法的正条及其成例。律就是法律的原文,例就是补充律文不足而设的条例或例案。后来古代五刑不断变化,从隋朝到清朝已经变为笞、杖、死罪、徒、流,即抽打、杖打、斩首或绞死、劳役、流放。 (35)削木为吏:古时候削木头作为狱吏。相传古时民风淳朴,把木吏放在犯人家中,到了开庭审理时,犯人不需要人来捉拿,自己就抱着木吏到公庭。唐太宗纵囚归狱:唐太宗贞观六年(公元652年)十二月,唐太宗把死刑犯释放回家,规定他们来年秋天再归狱接受死刑。结果第二年秋天犯人们果然都按时归狱。后来太宗赦免了全部的犯人。纵囚,释放犯人。 (36)何易:何易于。唐时益昌县令,廉洁爱民,治理有方,百姓的诉讼很少。百姓曾作歌曰:“花落讼庭闲,草生囹圄静。” (37)卢奂:唐时南海太守,清正廉明,百姓赞之曰:“报案吏从冰上立,诉冤人在镜中行。” (38)折狱:断案。 (39)治乱之药石、兴平之粱肉:后汉陈实在他的《政论》中写道:“盖为国之法有似理身,平则养,疾则攻焉。夫刑罚者治乱之药石也,德教者兴平之粱肉也。夫以德教除残,是以粱肉理疾也;以刑罪理平,是以药石供养也。”粱肉,即指美味的食品。

【译文】 好打官司称为“健讼”,没有罪而受到牵连则称作“株连”。 帮助别人解除诉讼,称为“释纷”;被人栽赃冤枉称作“嫁祸”。判徒刑流放去做苦役的称“城旦”;充军到边境守边的称作“问军”。 “三尺”是指朝廷的法律;“三木”是铐在犯人颈、手、足上的三种刑具。 古时候的五种刑罚分别是:墨、劓、剕、宫、大辟;隋代以后的刑法则是:笞、杖、死罪、徒、流。 上古的时候削木为吏,犯人能够抱木吏自己到庭受审,今天这种古朴的淳风在哪里呢?唐太宗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将两百多名死囚释放回家,规定第二年秋天再归狱受刑,结果这些犯人如期而至,古人的诚信实在值得赞许。 “花落讼庭闲,草生囹圄静”,这是百姓对唐代益昌县令何易的廉洁及治民有方的称颂;“吏从冰上立,人在镜中行”,则是百姓对唐代南海太守卢奂断案清正廉明的赞美。 由此可见,治理乱世要以刑罚为重,这好比治病的良药;振兴太平则要以道德教化为先,这如同强身的饮食美味。

幼学琼林原文拼音版(幼学琼林原文译文)(3)

喜欢请转发点关注!

免责声明:文章素材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同时文章仅代表本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