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子撰写道德经有哪些传说呢(老子写道德经的灵感)

《道德经》共八十一章,他的核心思想就一个字:“无”。整本书都在讲“无”的价值。

世界万物都是有与无的统一体。《道德经》开头就讲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天地开始的时候是无形状的,混沌一片,我们把它叫做无。你没办法对它定义,它没有形状,一切东西都看不清楚。等天地分开了,群星列阵了,我们看得清楚了,就叫做有,“有,名万物之母”,把它叫做万物的母亲。

关于老子撰写道德经有哪些传说呢(老子写道德经的灵感)(1)

万事万物出现了,我们怎么观察事物呢?“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徼就是边界。有和无是任何一个事物都具有的两个方面,同出而异名,只不过有的你把它叫做有,有的把它叫做无。

比如一个水杯,有的是杯子的形状,无的是中间虚空的部分,没有中间空的部分就不能叫杯子,没有外边的部分同样不能叫杯子。

再比如一个房子,四面的墙与屋顶地面是有的部分,所以我们能住在中间虚空的部分,如果房子没有墙、地、屋顶,那也就不叫房子了。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肉体,这叫“有”,但同时每个人都有一个精神世界,这个精神世界可是无限的没有边界的。如果只是一个肉体,那叫行尸走肉。

所谓:“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从无的角度来观察它的妙处,从有的角度来观察它的边界,这个边界如何理解呢?

风,大家都非常熟悉,从有的角度观察它的边界,一级两级三级,这不是有边界了吗?

再比如一张桌子,桌子的概念是一个精神性的概念,但是桌子有大小,有尺寸,这是桌子的边界。

舞蹈的“舞”字大家都知道,如果我们把舞字底下的腿拿掉,再加上四点水,他变成了什么字?变成”無“了。老子最早形成无的这个概念,就是从“舞”演变过来的。

关于老子撰写道德经有哪些传说呢(老子写道德经的灵感)(2)

原始人跳的舞蹈,主要是祭祀和图腾的舞蹈,虽然你看他们在那跳,动作很粗糙简单,但大家能从中感受到一种形体之外的巨大的精神力量。

所以老子从中受到极大的启发,这个有形的东西就这么一点,几个人围成一圈,手拉手,跳着几个简单重复的动作,可是这个精神的力量却是巨大的。

所以任何一个事物,有和无都是它的两个方面。这就告诉我们看问题不能只看到有的方面,你也要看到它无的方面,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如果你能把有和无两个方面都看到了,这就是一个高级的思维水平,叫做玄。

这种”无“的思想对我们今天认识世界有什么启发?

很多的艺术作品,都从老子的思想中受到极大的启发,比如音乐与艺术。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家看白居易的《琵琶行》,里面有句话叫:”此处无声胜有声”,没声怎么会比有声力量更强大?就是这样的,这个地方声音有了,大家反而觉得不对了。

1.有一本书叫《扬州画舫录》,里边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一个说书的人叫李天绪,这人给大家讲张飞喝断当阳桥。大家都等着听那一段呢!张飞到底喊多大声音,才能把桥喊断呢?

李天绪把前边的铺垫都铺垫好了,等到张着嘴喊这个的时候,姿势做出来,嘴巴张大,一声没有,大家感觉到耳朵都是惊雷鼓震,因为这时候不管你喊多大声音,大家都觉得不可能把桥喝断。用这个“无”涵盖了一切“有”,这不是理解这个问题又到一个高的妙处了吗?

2.老子为什么老强调这个无的方面?

是不是他看不到这方面的作用?不是的。因为大家都看到有形东西的作用,就像都看到争的作用,强的作用,进的作用。可是另外一个方面,按照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理解和它具有相等力量的那个方面,退、弱、不争,还有无,而往往我们看不到的部分才是最重要的。

关于老子撰写道德经有哪些传说呢(老子写道德经的灵感)(3)

3.如何欣赏一幅艺术作品中的留白呢?

曾经有一位英国商人出50英镑让吴昌硕画一幅画,吴昌硕挥笔画了五颗蚕豆,英国人觉得亏大了。后来一位高人指点说:“宣纸上满是东西啊,在夏日炎炎的季节,你把画挂在墙上,你再支去看!”结果一看不得了,凉风习习。

人类是精神性的存在,艺术作品的形式是一种中介,一种手段,它是能看得到的有的东西,但我们从它的身上看到了其中的无,比如通过看这幅艺术作品,观众被带进了一个广阔的精神世界。这就是无的价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