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祜禄氏平白无故多个甄嬛(正说钮钴禄甄嬛)

乾隆帝大概是清宫戏出镜率最高的清朝皇帝,他的生母崇庆皇太后钮钴禄氏母以子贵,也经常出现在观众眼前,是和慈禧(孝钦皇后)、昭圣(孝庄皇后)并列的三大知名太后。这三位太后的共同点都是小老婆出身,生育的独子都成了皇位继承人,因此以嗣皇帝生母的身份在太后位置上安享尊荣,同时,关于她们三位的野史传闻也非常多。

聚焦在崇庆太后身上的传闻多是她到底是不是乾隆帝的生母,不像慈禧和昭圣那样有很多桃色传闻。那她到底是不是乾隆帝的生母呢?她到底是汉人假冒满洲的钱氏女,还是根红苗正的满洲名门呢?

钮祜禄氏平白无故多个甄嬛(正说钮钴禄甄嬛)(1)

钮祜禄氏平白无故多个甄嬛(正说钮钴禄甄嬛)(2)

01,辟谣汉人钱氏论

乾隆帝的知名度太高了,他身上的八卦也最多,光他的身世都好多版本,比如说他是海宁陈家的儿子被雍亲王换了,比如说他妈是承德的一个贫女,还有说雍亲王在热河打猎喝了壮阳的鹿血抓到一个李姓丑女泻火等等,随着历史的普及化,这些野史传言基本没人相信了。

随后因为一则册封档案,让有些学者以此为据,又得出乾隆生母的新结论:认为乾隆生母是汉人出身的钱氏,雍正帝为了抬高乾隆的身份,就让钱氏假冒满洲大姓钮钴禄氏。

“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 奉上谕: 遵太后圣母谕旨,侧福晋年氏封为贵妃, 侧福晋李氏封为齐妃, 格格钱氏封为熹妃, 格格宋氏封为裕嫔, 格格耿氏封为懋嫔。该部知道。”

咨尔钱氏, 毓质名门, 扬休令问, 柔嘉懋著, 夙效顺于中闱, 礼教克娴, 益勤修于内职。兹仰承皇太后慈谕, 以册、印封尔为熹妃……”(《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雍正元年二月)

○甲子。谕礼部。奉皇太后懿旨。侧妃年氏、封为贵妃。侧妃李氏、封为齐妃。格格钮祜鲁氏、封为熹妃。格格宋氏、封为懋嫔。格格耿氏、封为裕嫔。尔部察例具奏。(雍正实录)

谕旨记载熹妃是钱氏,实录记载熹妃是钮钴禄氏,那乾隆的生母到底是满洲大姓钮钴禄氏?还是汉人钱氏?仰或是钱氏假冒的钮钴禄氏呢?

首先来分析一下,雍正帝有必要通过给乾隆的生母改姓来提高儿子地位吗?

乾隆的生母起步很低,是格格那样的低级侍妾,册封的时候并没有掩饰忌讳这个事实,那就说明并没人在乎乾隆生母的起点低。

钮祜禄氏平白无故多个甄嬛(正说钮钴禄甄嬛)(3)

钮祜禄氏平白无故多个甄嬛(正说钮钴禄甄嬛)(4)

如果不在乎起点低,那又是为什么要改姓呢?是因为忌讳汉人出身吗?

康熙帝的生母是出身汉军旗,嘉庆帝的生母也是汉军旗,从这俩人能够当皇帝,他们的父亲也没有给其母改姓,就足以证明清朝皇室并不在乎皇帝生母的汉姓,顺治乾隆都不在乎,雍正帝那种从不在乎别人议论的皇帝会在乎吗?

再说,就算是雍正想改,那么多的知情者他怎么处理?

皇室子孙降生后,为了保证皇室血统的纯正性和尊贵性,会把所生子女的生母某氏、当时的收生婆、连带责任的保结人的姓名,都要详载册籍玉牒的。

乾隆出生在康熙五十年,随后在康熙五十四年就修玉牒,他母子俩的信息都已经录入,如果他的生母是钱氏,玉牒那时候就该录入是钱氏。到雍正元年册封时,要想让钱氏冒名为钮钴禄氏,就得修改玉牒,但凡有钱氏记载的都要修改,这个动作要惊动宗人府、皇史宬和礼部才能办成,实在是太繁复也太难实现了,很难做到瞒天过海。

钮祜禄氏平白无故多个甄嬛(正说钮钴禄甄嬛)(5)

钮祜禄氏平白无故多个甄嬛(正说钮钴禄甄嬛)(6)

退一步说,就当雍正帝实现了改钱氏为钮钴禄氏,有钱氏文字的谕旨为什么没有改掉或者销毁?难道是留下来让人们怀疑吗?既然雍正不介意别人的怀疑,又何必兴师动众去改姓氏呢?

再假如说,乾隆的生母是钱氏,也被雍正帝冒名钮钴禄氏成功了,继位后的乾隆为何对亲外家熟视无睹、不闻不问呢?

依照乾隆的尿性,自诩纯孝要面子,就算在面子上眷顾钮钴禄氏家族,但绝不会置亲外家钱氏而不顾啊!不管是钱氏假冒的钮钴禄氏,还是有个真的钮钴禄氏顶替了钱氏,乾隆都不可能对亲外家无动于衷。

这一切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乾隆帝的生母根本就是钮钴禄氏,而不是所谓的钱氏。

那为什么会有钮钴禄氏是钱氏的谕旨呢?其实,这只是一个人因为他个人的失误造成的误会,造成这个误会的粗心马大哈,就是康熙第十二子允裪。

管礼部事的允裪在面承雍正帝口授谕旨时,他把受封人钮钴禄氏简化速记为“钮氏”,因为字迹潦草,交给内阁拟旨的时候,“钮氏”又被错写成“钱氏”,再交给翰林院,翰林官以此撰写册文,就把受封熹妃的人写作“钱氏”,再之后交给中书科办理册封的金册,把册文镌刻在金册上,就这么一错到底。

因为受封人没错,只是姓氏记错了,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就那样搁置不理,只不过倒霉的允裪因为误写妃姓的过失,从贝子衔降级为镇国公,直到雍正八年才恢复多罗履郡王。

雍正二年六月初五日。宗人府奏。管理礼部事务贝子允裪。误写妃姓。将允祹革去贝子。降为镇国公。照例留三佐领。其余佐领俱行归公。又因误禁寺庙烧香人等。议将允祹革去办理礼部事务。又因仪注内遗漏清文。允祹无可罚之俸。应无庸议三案折本内阁覆奏奉(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二十一)

钮祜禄氏平白无故多个甄嬛(正说钮钴禄甄嬛)(7)

钮祜禄氏平白无故多个甄嬛(正说钮钴禄甄嬛)(8)

02,显贵姓氏普通家庭

乾隆的老妈崇庆太后钮钴禄氏,系出名门,她这个姓氏是满洲大姓,一共有二十三个分支,以居住在长白山的钮钴禄氏最为显贵,给这一支带来显贵的人就是清开国功臣额亦都。

额亦都的后裔中出了很多后妃,一向都是满洲贵族中的贵族,身为大清最高寿皇太后的崇庆太后却并不是额亦都的后裔,只是他的近亲。乾隆朝最著名的宠臣和珅,也是额亦都的远亲,他们共同的始祖就是索和济巴颜。

索和济的曾孙萨尔都巴图鲁有两个儿子,长子噶哈察鸾就是和珅的十世祖,也是额亦都的伯祖;噶哈察鸾的弟弟阿灵阿巴颜就是额亦都的祖父,也是崇庆太后的五世祖。

所以,额亦都是崇庆太后的族曾叔祖,也是和珅的族八世叔祖,崇庆太后就是和珅父亲常保的族高祖姑,辈分悬殊有点大。

和额亦都家族相比较,崇庆太后家族比较普通,就是平头老百姓,连和珅的家世都不如,和珅家族好歹还有个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职,崇庆太后她爹凌柱也就是雍王府的小小典仪,从他家连续三代联姻汉军旗可知,他们家真的很普通。

所以,出身镶白旗的崇庆太后家可不是门第高贵的贵族,就是一个普通的满洲家庭。

钮祜禄氏平白无故多个甄嬛(正说钮钴禄甄嬛)(9)

钮祜禄氏平白无故多个甄嬛(正说钮钴禄甄嬛)(10)

03,平淡无宠的履历

崇庆太后出生于康熙三十一年(1693)十一月二十五,比她的丈夫雍正帝胤禛小15岁。康熙四十三年(1704),十一岁的崇庆太后进入四贝勒胤禛的府邸。

当时胤禛26岁,后院有贤惠的嫡妻乌拉纳喇氏,还有宠爱的侧福晋李氏,另有小透明的通房丫头格格宋氏;新来的崇庆太后和宋氏一样,都是没有名分的通房丫头。

崇庆太后进贝勒府那一年,雍正帝唯一的嫡长子弘晖夭折,同年,侧福晋李氏又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弘时,雍正帝当时活着的两个儿子一个闺女都是出自李氏的肚子,可见齐妃李氏前半生的盛宠。

雍正帝大概对少女无感,他当时比较宠爱年龄比他大点的李氏,对才十几岁的崇庆太后兴趣不大,总之,崇庆太后入府五六年后才在康熙五十年(1711)八月十三生下独子弘历。

就在弘历出生那一年,侧福晋年氏来到雍正身边,从此吸引了雍亲王的全部眼光,崇庆太后还没有得宠就已经失宠,还好生了一个儿子有点盼头。

说起来,崇庆太后母子俩的确是运气逆天,崇庆太后在年妃进府前得到生育的机会,乾隆帝则在他爹孩子夭折率那么高的情况下健康长大,娘俩真是锦鲤体质。

钮祜禄氏平白无故多个甄嬛(正说钮钴禄甄嬛)(11)

钮祜禄氏平白无故多个甄嬛(正说钮钴禄甄嬛)(12)

04,母以子贵

乾隆帝出生于辛卯年丁酉月庚午日丙子时,按照八字批语所示,他的命贵富天然,聪明秀气出众,为人仁孝,学必文武精微,虽然幼年有些小灾并不妨碍,到十六岁开始得运,诸事遂心,老婆是最贤惠能干,儿子多,寿元高厚,八字别提多好了。

康熙、雍正父子都是迷信八字的爱好者,对于八字如此好的乾隆不免另眼相看,再加上乾隆自由聪明伶俐,过目成诵的,更是符合批语为他加分。

康熙六十一年(1721)三月二十五日,十二岁的乾隆帝首次见到康熙帝,被养在宫中半年,并参与了当年的木兰秋狝,成为乾隆帝后来吹牛的资本,说他是爷爷最宠爱的孙子,他爷夸他“是福过于予”,夸他妈是“有福之人”,他爹能得立就是源自他的得宠云云。

其实这是乾隆自己给自己脸上贴金来着,不说别的,就说如果康熙帝真的夸崇庆太后是有福之人,咋不给这个有福的儿媳妇提提位份?还是雍王府最低级的格格呢?可见是乾隆自己吹牛。

康熙帝死后,雍正帝继位,雍正元年(1723)二月十四,册封身为格格的崇庆太后钮钴禄氏为熹妃。无宠的崇庆太后能够被封为妃,是沾了儿子的光,因为雍正已经准备秘密立乾隆为储,崇庆太后才得以母以子贵,从格格一步登天成为熹妃。

雍正八年(1730)四月,崇庆太后晋封熹贵妃,成为后宫的二号人物。雍正九年(1731)九月,孝敬皇后崩后,崇庆太后成为雍正后宫位份最高的一位,后宫实际一把手。

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二十三,雍正帝驾崩,指示乾隆继位,崇庆太后就被尊为皇太后,尊号崇庆,开始她长达四十二年的皇太后生涯。

钮祜禄氏平白无故多个甄嬛(正说钮钴禄甄嬛)(13)

钮祜禄氏平白无故多个甄嬛(正说钮钴禄甄嬛)(14)

05,安享尊荣的皇太后

乾隆继位后不到三个月,十一月十二,就封赠外家三代,崇庆太后的曾祖父额亦腾和祖父吴禄追封一等公,妻子追封一品夫人,崇庆太后的父亲凌柱封一等公,母彭氏封一品夫人,并世袭罔替。

为了提高生母家族的门第,又强迫弘毅公额亦都家族与崇庆太后娘家重新联宗,把原本属于镶白旗的外家改隶镶黄旗,还把属于额亦都家族的人丁重新编一佐领,让大舅伊通阿代父管理,并准许世袭罔替。

○谕总理事务王大臣、外祖凌柱之先人。世敦淳朴。克笃忠诚。积厚流光。惠及后裔。诞育我圣母皇太后。播懿德于宫闱。懋坤仪于邦国。今外祖凌柱、尚在公中佐领。朕应推广皇太后之恩。特赐佐领。俾其子孙。世相承袭。但伊等一支人丁。不敷编集。凌柱之叔祖额亦都巴图鲁。军功所得俘户甚众。故编为九佐领。内滋生人丁颇多。可于此内、酌编一佐领。共成十佐领。其新编之佐领。即令凌柱之子管辖。将来子孙世袭罔替。其族中子弟。有愿入新编佐领者。听之。(乾隆实录卷七雍正十三年十月十六)

虽然乾隆帝强行抬高外家门第,把外家塞进早已分宗的弘毅公家族,但并没有真正实现提高外家门第的目的,因为崇庆太后的家族只有一个空头的承恩公,子弟也没有出现能干给力的继续提高门庭,所以他们并没有真融入满洲亲贵的世家圈子,还是世人眼中的土包子暴发户,大宗的联姻圈还是在中下级官僚家庭打转转。

乾隆对他妈表现的非常仁孝,只要他出巡,必然恭奉皇太后同行,因此,在崇庆太后活着的时候,跟着儿子四次南巡、三幸五台山、四次东巡、二幸盛京,避暑山庄去了二十九次,是清朝出巡次数最多、去的地方最多的皇太后。

崇庆太后在位四十二年,乾隆一共为老娘上九次徽号,整寿生日一次比一次隆重,在她崩后还隆重的办理丧事, 努力把老娘打造成大清最有福气的皇太后。

钮祜禄氏平白无故多个甄嬛(正说钮钴禄甄嬛)(15)

钮祜禄氏平白无故多个甄嬛(正说钮钴禄甄嬛)(16)

06,乾隆的血统问题

因为乾隆帝的身世传说比较多,他的血统问题也简单说说,虽然他的父系是满洲,但乾隆的血统中汉人血统占据大半。

乾隆的五世祖清太祖弩尔哈齐和高祖父皇太极的血统都是满洲,到曾祖父顺治帝就是满蒙混血,祖父康熙帝则是满汉混血,他父亲雍正帝就拥有满蒙汉混血,其中满洲血统占大半。

再看乾隆的母系血统,因为其家庭普通,连续三代结亲都是汉军旗,乾隆的外高祖额亦腾是满洲血统,外高祖母龙氏是汉军旗;外曾祖吴禄就是满汉混血,他又迎娶了汉军旗的妻子乔氏;到乾隆外祖凌柱,汉人血统就比满洲血统多了,娶的妻子彭氏也是汉军旗,因此,崇庆太后的满洲血统就只剩下八分之一,汉人血统就有八分之七。

拥有满蒙汉混血的雍正帝和汉人血统居多的崇庆太后生了乾隆帝,那乾隆帝身上的汉人血统就已经超过满洲血统,汉人血统占大半,满洲血统占少半,还有少量蒙族血统。

乾隆的外家有长寿基因,外祖父凌柱活了七八十岁,外祖母彭氏在乾隆六年过七十寿辰时,做为外孙的乾隆还赏赐“古稀人瑞”的匾额给外祖母,彭氏直到乾隆十七年才过世。乾隆的生母崇庆太后活了86岁,乾隆帝本人则活了88岁,完全是因为遗传外家的长寿基因的缘故。

钮祜禄氏平白无故多个甄嬛(正说钮钴禄甄嬛)(17)

钮祜禄氏平白无故多个甄嬛(正说钮钴禄甄嬛)(18)

07,猴格说

崇庆太后在雍正后宫中属于默默无闻类型的,当然不是甄嬛那样的张牙舞爪,但是,在后宫中,她能够安全的把唯一的儿子拉扯大,也足以说明她不是无脑庸碌的人,在丈夫面前温顺如猫,在儿子面前呢?会夫死从子吗?

最初,崇庆太后也想耍耍太后亲妈的威风,有太监引悟真庵的尼姑进入大内去见太后,又带领太后的弟弟从苍震门入宫谢恩,这些都不符合规矩,但对于有实权的太后并不算什么。

控制欲极强的乾隆却一点都不容忍,严厉斥责太监“苍震门亦系宫闱之地。未奉旨意。岂可擅将外人领入门内。将来移居慈宁宫。若如此轻易帯进。成何体制。姑念初次从寛免究。嗣后万万不可。其苍震门首领太监一并严传切记。”(国朝宫史卷三·乾隆元年三月初四日上谕)

就在当年,乾隆元年七月初三日,乾隆又专门传谕,说太后所享受的份例不能和康熙的仁宪皇太后(孝惠皇后)比肩,这其实也算是警告他妈要安份,向仁宪太后学着点。

钮祜禄氏平白无故多个甄嬛(正说钮钴禄甄嬛)(19)

钮祜禄氏平白无故多个甄嬛(正说钮钴禄甄嬛)(20)

崇庆太后并没有学着点,而是再次出手试探,对乾隆说顺天府东边有个废寺应当重修,乾隆不愿意让人说他忤逆生母,只得表面服从去修建废寺。

但是,被孝道绑架的乾隆心中很不高兴,又去怼他妈身边的太监“张保糊涂不知事务,陈福随圣祖多年,理合深知体统,几曾见宁寿宫太后当日令圣祖修盖多少庙宇?朕礼隆尊养,宫闱以内事务,一切仰承懿旨,岂有以顺从盖庙修寺为尽孝之理?”“今此一事顺从皇太后,仍传朕旨修盖,嗣后如遇此等事务,陈福等不行奏出,轻易举动多生事端,朕断不轻恕,将此旨传与陈福张保知悉。”(国朝宫史卷三·乾隆元年七月十五日上谕)

面对强势的儿子,崇庆太后不得不偃旗息鼓,老实的安享尊荣,没想到的是,乾隆不但不允许老妈干涉宫外的事,连宫内的事都不允许,乾隆二年(1737)正月十二,因为太后过问收拾慈宁宫佛堂的事,乾隆帝再次收拾他妈身边的太监,他这种严防太后干涉事务

的行为还被孙子道光帝称赞并效仿,道光帝把他爷爷的手段都用到他继母恭慈皇太后(孝和皇后)。

○谕总管内务府大臣等、朕恭阅乾隆二年正月十二日记载。奉旨、今日朕奉太后圣母旨意。慈宁宫佛堂。还有收拾不到之处。再太监和尚、尚少几名。似此小事。太后圣母如何知道。再太后圣母位尊。比不得从前。陈福、张保、就该结实办理。禁止小人妄言。将此旨传与陈福、张保、严传无知小人。不可妄言胡说。结结实实管著。不必奏太后圣母知道等因。钦此。仰见我皇祖高宗纯皇帝圣虑周详。于尽孝尽礼之中。深寓防微杜渐之意。实为万世法守。朕曷胜钦服。著传谕王得恩、田代余、嗣后寿康宫上下人等、务要遍行谆嘱。加意查管。凡宫内等处、以及外边事情。必应遵照乾隆年间上谕。一切不准在太后圣母面前、以无作有、信口谈论。非但徒劳圣心。而恐有碍。日后如稍有不妥。朕必重治汝二人之罪。(道光实录卷217道光十二年八月初三)

和别的太后相比,崇庆太后的确算是有福气,福气的前提是安分守己,不要像慈禧那样指手划脚,乾隆可以让皇后富察氏亲自侍奉太后左右,让诸皇子承欢膝下,驻跸圆明园期间,就是富察皇后陪着婆婆住在长春仙馆,但坚决不允许后宫、包括他亲妈染指政事,母子俩就客客气气的母慈子孝就好。

钮祜禄氏平白无故多个甄嬛(正说钮钴禄甄嬛)(21)

钮祜禄氏平白无故多个甄嬛(正说钮钴禄甄嬛)(22)

乾隆总说自己纯孝,简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是,从崇庆太后崩时和康熙嫡母仁宪太后崩时的记载比较,还是康熙的孝顺看上去真实又自然,让人读了都为之伤感;而乾隆对他亲妈的孝顺,看上去作秀的成分更大些,崇庆太后只能扮演一个不给儿子添麻烦的良母。

以下附康乾二人与母后的最后时刻记载:

昨日朕足背浮腫。不能轉移。因皇太后病勢大增。用手帕纒足。乘軟輿詣寧夀宫。朕捧皇太后手。奏云。母后。臣在此。皇太后張目畏明。以手障光。視朕。執朕手。朕心悲痛。(圣祖仁皇帝圣训)

知圣母偶尔违和。旋进参药调治。体亦稍安。不意疾寻反复。圣母犹不欲令朕知慈躬病剧。恐朕忧烦。然势日以增。急难平复。朕昨两次诣寝宫问安。圣母言笑如常。惟气力稍觉疲倦。谕朕云。颐养数日。可即就痊。(乾隆实录卷1025)

仁宪到了最后时刻,毫不掩饰对继子的眷恋不舍之情,康熙帝对嫡母也是恋恋不舍;反观乾隆母子,崇庆到弥留时刻了,还言笑如常,母子间缺少那种互动亲昵感,表现的太官方了,看着都假啊!

就是这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透过表象寻找历史真相,以史为论,诉说个人见解。有喜欢辽夏金元以及后宫八卦的朋友可以关注猴格,不会让您失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