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米健将(十米杆上见功夫)

来源:廊坊云报

10米健将(十米杆上见功夫)(1)

廊坊日报讯“动作要标准,手再往上抬……”3月20日,在文安县左各庄镇左各庄杆会会址,今年71岁的左各庄杆会第五代会长芦德祥正在辅导30多名青少年学习杆艺。只见学生们围着一根8米左右的粗杆,爬上爬下,做着各种表演动作。

我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左各庄杆会,因其表演难度大、功夫深,堪称世间杂技一绝。左各庄杆会创办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年少时,小伙子们爬上杆顶表演;中年之后,便在杆底扶杆,保护表演者。这一上一下,凝聚了一代代左各庄人的坚守与传承。

在练习和表演中,人们不仅练就了超高的技艺、锻炼了健康的体魄,还磨练了坚毅勇敢的心智。更可喜的是,当不少非遗项目面临传承尴尬时,2018年,左各庄杆会在当地校园掀起非遗传承新风尚。

一根老杆 580年历史

左各庄镇位于千里堤上,奔腾的淀河之水给这里带来了富庶和繁华,可谓人杰地灵、物阜民丰、文化璀璨。

据不完全统计,左各庄镇有几十道花会。每逢年节或重要活动,各类民间花会便纷纷亮相,大显身手,或吹或打,或拉或唱,或演或跳。花会成员都是土生土长的庄稼汉。在这些花会中,杆会可圈可点。

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源于古代春秋两季的祭祀活动。在佛事、庙会、春节等重大活动或节日,包括杆会在内的各种花会集会同时表演,形成竞技场面,称为“会”或“闹社火”。关于左各庄杆会从何时创办,又是由谁发现,至今没有文字记载。唯一的证物就是左各庄镇崇新村保留下来的一根大杆。这根老杆高8米,平均直径22厘米,杆的底部刻有“明永乐十三年”字样,杆体泛着温润的光泽,保存至今有580年的历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左各庄杆会之所以出名,全靠有合适的大杆。这是我们的宝物,祖祖辈辈都供奉着。”芦德祥说。

百年技艺 享誉四方

与其他地区杆会不同,左各庄杆会主要使用活杆,表演时,杆不必固定。人们将杆插在一个木盘上,十来个中年男子踩着盘、扶着杆,一个或多个演员爬到杆顶表演动作,表演结束后,其他演员再陆续上去表演。

“我爷爷也曾是会里管事的。在我小的时候,他总给我讲杆会的故事。我父亲当过村长,他也很支持杆会。”芦德祥,皮肤黝黑,身板直挺,透着朴实和硬朗。他从8岁起练习杆艺,曾一度是左各庄杆会的主要演员。

上了年纪后,芦德祥不再上杆,他便开始专心制作表演用的套子等道具。采访中,芦德祥向记者展示了自己亲手制作的几十种套子(类似绳子,便于演员在杆上做动作),它们大多是用麻绳搓成的,非常结实。套子的质量关乎演员的安危,制作过程复杂。“出会前我都要检查一遍。一个套子顶多用一二年,有的套子需要承受5个演员的重量。”

多年来,杆会不断推陈出新,提高难度,从单人表演发展到多人表演,从蹬、支、摔、扣、倒等发展为双挂、三卧、四坐等动作。芦德祥介绍,杆会表演首先从爬杆、亮相、童子拜佛开始,然后进行展示。目前,杆会能表演百余种动作,最多可由 七人表演。随着杆会不断发展成熟,演艺水平越来越高。

1996年,左各庄杆会获全国花会大赛表演奖;2006年,央视《聚焦三农》栏目对左各庄杆会演出进行了5天的跟踪报道;2011年,左各庄杆会参加央视《欢乐中国行》栏目录制……

杆房内,展示着近几年来杆会的部分荣誉。一次次精彩亮相,使左各庄杆会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在国内引起了热烈反响。2008年,左各庄杆会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如今,左各庄杆会有会员百余名,其中演员40余名,年龄最小的6岁,最大的75岁。杆会拥有固定的专用训练场地,每年都会参加全县花会调演及镇政府春节汇演,并深入乡村、企业演出,活跃了城乡文化。

走进校园 接续传承

与大部分非遗项目不同,左各庄杆会上杆演员年龄全部在40岁以下。40岁以后,只能做一些后勤工作。培养接班人对于杆会来讲极为迫切。

“12岁至16岁是学习杆艺的黄金年龄,20岁以后,提高的空间就有限了。一旦到了40岁,最多45岁,体力下降,就上不了杆了。”芦德祥介绍。

早在十多年前,左各庄杆会便注重培养孩子兵。“杆会需要的是青少年,青少年哪里去找,只能是学校。”芦德祥说,目前,杆会里的40余位演员,有30余位来自文安七中。

2018年初,文安县第七中校长杨鸿鸣和相关教师利用教师例会、班主任会等时间,对师生进行宣传动员,最终确定在每周三下午第一节课授课。杨鸿鸣特意在学校食堂腾出空地,用于练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0年12月22日,左各庄杆会的小演员们登上了央视大舞台。他们现场爬上9米高的杆顶,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引得台下观众拍案叫绝。

杨鸿鸣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精髓。让“非遗”走进校园,不仅是一种创新,更是一种尝试。通过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参与,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63年,我的高杆人生一眨眼就过去了。看不到杆会的传承,我怎能放心?”今年2月18日,左各庄杆会第四代会长张家棣病逝,眼看着老一代传承人一个个离开,芦德祥心里很不是滋味,“如今,‘杆’进了校园,我便没有遗憾了。”

(记者 张泰源 通讯员 王晖 文/图 编辑 李雨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