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最适合做什么(一个有仪式感的当代人如何过节气)

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最适合做什么(一个有仪式感的当代人如何过节气)(1)

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最适合做什么(一个有仪式感的当代人如何过节气)(2)

“过去的诗人想不到自己会被后世反复诵读,以此想象岁时秩序井然的旧日——但我却想让未来的人知道,我所生活的世纪,仍有无数热爱生活的中国人,认真而有仪式感地活在当下。”

《风日有清欢》是作家文珍对自己跨时三年的阅读、生活、观察世界的记录,借与廿四节气相关的古典诗词破题,读书、远游、觅友、怀人,昨日之诗与今日之事互为观照,于四时风物留心日常情境,古老节气亦可作体察当代生活的新刻度。

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最适合做什么(一个有仪式感的当代人如何过节气)(3)

1

一转眼,立冬的日子就要到了。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天的第一个节气;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如是说。此处的藏,有秋收冬藏之意。所以立冬,大抵是万物避寒藏身的开始。

随着天气转寒,对于温暖事物就无比渴望,比如冒着热气的金黄的烤红薯,比如咕嘟咕嘟滚着热泡的火锅,再比如从寒冷室外进到屋子里时的一杯热茶。

白居易的《问刘十九》这首小诗此时最应景不过了: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最适合做什么(一个有仪式感的当代人如何过节气)(4)

@Teaspace gallery

但若是要问,对于节气有什么明显感受,我们中的大多数却又变得好像对此缄口不言。毕竟连古人都说:

“北风潜入悄无声,未品浓秋已立冬。”

当现代人三点一线间,在通勤路上,偶然被一树黄叶、草木凋零的景象吸引时,才恍然惊觉:寒冷的季节,已翩翩而至。

原来,在那些你几乎注意不到的地方,自然在按节气时令更替轮回,无比规律地变化着。不管这个世界如何动荡,廿四节气构成一年,大概是我们日常生活最稳定的支点。

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最适合做什么(一个有仪式感的当代人如何过节气)(5)

2

“二十四节气”是世上最有诗意的历法,一期一会,从不辜负。

古人把节气要做的事写进诗里。

什么时候该耕种了?唐代诗人韦应物在《观田家》中写:“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春分是植树的好时节。清代宋琬《春日田家》写道:“野田黄雀自为群,山叟相过话旧闻。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写明了春分时节古人植树的情景。清代山西的《文水县志》也记载:“春分日,酿酒拌酷,移花接木。”

现在来看,节气对农耕生产的指导延续至今,比如农民仍是以节气来确定收割庄稼的正确时间。

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最适合做什么(一个有仪式感的当代人如何过节气)(6)

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最适合做什么(一个有仪式感的当代人如何过节气)(7)

《四个春天》

节气,是古时生存方式,也是生活方式。

准备应季的衣服一直是古人的头等大事,唐代陆游诗中写:“谷雨初过换夹衣,园林零落到蔷薇。”而“春捂秋冻”的养生之道大家就更不陌生了,意思是劝人们春不忙减衣,秋不忙加冠。让身体适当地过度,与自然环境温度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至于具体捂到什么时候?也有一定讲究。

苏轼就曾在《癸丑春分后雪》中吐槽司春之神不按常规来:

“雪入春分省见稀”,意思是春分下雪确实少见;颈联“不分东君专节物,故将新巧发阴机。从今造物尤难料,更暖须留御腊衣。”即春神不按常规来安排季节物候,竟然还巧发阴谋,暗设玄机。以后大自然更难预料了,也要留着御寒的衣物,防止乍暖还寒。

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最适合做什么(一个有仪式感的当代人如何过节气)(8)

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最适合做什么(一个有仪式感的当代人如何过节气)(9)

宋 梁楷《蚕织图》局部

在现代,立冬不过是平平常常的一个节气,稍微有点儿讲究的可能会吃上一顿饺子,顾不上的也就过去了。穿越回千年的“风雅宋”,宋朝人却是把节气过成了节,许多的节俗都跟新年有得一比。

比如立冬这天,“冬藏”是这样一幅景象,《东京梦华录》载:

是月立冬。前五日,西御园进冬菜。京师地寒,冬月无蔬菜,上至宫禁,下及民间,一时收藏,以充一冬食用。于是车载马驮,充塞道路。时物:姜豉、枼刂子、红丝、末脏、鹅梨、榅桲、蛤蜊、螃蟹。

【译文】

到这个月立冬。立冬前五天,西御园向宫里进献冬菜。京城一带气候寒冷,到了冬天没有蔬菜,上至大内,下至民间,都会贮藏冬菜,以备冬天之需。每当售卖冬菜的时候,大家都是车载马驮,堵住了整个道路。时令的物产有姜豉、姜豉(枼刂)子、红丝、末脏、鹅梨、榅桲、蛤蜊、螃蟹。

收藏专家、文化学者马未都曾说:古人有多重视24节气,现代人完全理会不了,能懂的人已经很少了。“今天因为有公共媒体,不停地提示每一个节气的到来,所以我们对二十四节气基本上了如指掌。现在的中国人注重节气,但是不注重物候。

古人认为每一个节气后面跟着三候,初候、二候、三候,每候五天,每五天一个变化,这种变化比如草泛绿了,叶子滋芽了,花开了。

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最适合做什么(一个有仪式感的当代人如何过节气)(10)

宋 佚名《盥手观花图》

“物候”这个词在现代生活中几乎不用,但如果读诗歌你会发现,古人对于物候的观察细微到了极致。

杜甫写《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夜里刮风下雨了,第二天清晨去看那树头的花被雨水浇得红润一片,只见沉甸甸的花朵开满了锦官城。

七十二候物是生活哲学,带来观察这个世界美丽景象的不同角度。它提醒我们,关心每一个具体的日子,品出真真切切的滋味——独属于你的生命体验。

3

一个有仪式感的当代人如何过节气?节气,又带给人哪些生活的哲思。

最近随着天气渐冷,大家的心情好像没有以往那么活跃了,这种“季节性抑郁”不只是现代病,在文章《花柳春风入戏场,风月已供无尽藏》中,作家文珍写到古人的“伤春悲秋”:

王国维喟叹,“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离开了就是再也回不去了……对别有怀抱的伤心人来说,任何失去都可能会变成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再也等不及下一个春天的到来。

这其实也体现了中国重要的哲学概念:应气之变。四季的更迭,生发出万物之变,只有学会顺应天地之气,内心才能豁达。为什么现代人更容易焦虑,抑郁,也许是因为过于脱离了自然。

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最适合做什么(一个有仪式感的当代人如何过节气)(11)

纪录片《风味人间》

在《吹来何处桂花香,恰今日平分秋色》一文中,她曾分享秋分蕴含的人生哲理:

“据说住在赤道的人,一年之中会有两天,正午十二点低头看不到自己的影子。”

这样看来,即便在赤道地区生活的人,也只有两天的正午没有阴影。

一天用于分开秋天。一天用于分开春天。

一天用来忘记,一天用来记住。记住所有的伤心、混乱,懊丧,起伏,明亮背后的黑暗。忘记自己是重要的。

节气也给我们很多饮食上的指引。有句老话叫“不时不食”,即建议人们饮食要顺应四季变化,应时令、按季节而食。

立冬这个节气,好像总归逃不掉螃蟹的腥香。而吃蟹自古便是文人也不反感的雅事。张岱或梁实秋爱吃蟹,李渔每年一到夏天就要拼命攒买命(蟹)钱...

据说吃蟹的最高境界,是花一下午辰光仔仔细细拆开一只蟹,并不借助蟹八件之类物件,光以子之爪攻子之螯,吃净最后一丝肉,还能完整地拼回一只蟹壳,方不穷形尽相,又不辜负美味。

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最适合做什么(一个有仪式感的当代人如何过节气)(12)

《风日有清欢》

作者: 文珍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出版年: 2022年11月

11月7日(周一)晚上20:00,凤凰网邀请作家文珍携新书《风日有清欢》来直播间,聊一聊节气的趣事,候物的哲学和当代人可以从中学习的生活仪式感。

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最适合做什么(一个有仪式感的当代人如何过节气)(13)

获得《风日有清欢》

有一种说法是,“出门即旅人”,人总是渴望去看各种各样的风景,那么把每一次出行当作寻找奇妙际遇去对待,当怀着这些对节气的感知走出门去,也许你能感悟出一些不同的风景和日常。

如果你对节气和生活中的仪式感有自己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如果你有更多关于节气的问题,欢迎留言或在直播当天,来评论区和我们互动。最后,预祝立冬快乐!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凤凰网读书”

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最适合做什么(一个有仪式感的当代人如何过节气)(14)

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最适合做什么(一个有仪式感的当代人如何过节气)(15)

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最适合做什么(一个有仪式感的当代人如何过节气)(16)

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最适合做什么(一个有仪式感的当代人如何过节气)(17)

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最适合做什么(一个有仪式感的当代人如何过节气)(1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