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里有没有描写人物外貌(古文观止中的名家写景)


古文观止里有没有描写人物外貌(古文观止中的名家写景)(1)

《古文观止》为清代吴楚材、吴调侯二人所选编,最初刊行于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是一部优秀的古文读物。自刊行之初,就备受欢迎。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令人惊叹。《古文观止》的选文,上起周代下迄明末,共222篇,分为12卷。所选文章注重题材和文体风格的多样性,不仅有史传、论说文,还有见闻札记、山水游记、杂文小品和其他应用文,大体上反映出我国古代文章绚丽多姿的面貌。除此之外,还编选了少量历代传诵的著名骈文和韵文。文章在编排上,以时代为序,眉目清楚,文章篇幅短小精悍,脍炙人口,易于记诵,至今仍为人们学习文言文的首选读物。

《古文观止》300多年来流传极广、影响极大,在诸多古文选本中独树一帜,鲁迅先生评价《古文观止》时认为它和《昭明文选》一样,“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都一样的不可轻视”。

古文观止里有没有描写人物外貌(古文观止中的名家写景)(2)

写过《家》《春》《秋》脍炙人口的名著的巴金先生,也如此评价:

“我把《古文观止》背诵过之后,就自然写出来了《家》《春》《秋》这些小说。《古文观止》这两百多篇古文,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先生。我后来写了二十本散文,跟这个启蒙先生很有关系。”

《古文观止》有二十八篇的写景文章,占了全书的十分之一多,诗人将情感寄托于山水田园中,通过自然风景,让自己的灵魂和自然融合在一起。

一、名楼与园林:


古文观止里有没有描写人物外貌(古文观止中的名家写景)(3)

《滕王阁序》描绘秀丽风光,摇曳多姿,江山人物,撑起了大唐盛世,“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二句,更是千古佳制。文章结构紧凑,层次分明,前半篇主要是在描写景色,后半篇则主要是抒发情感。此文开篇便描写了星分翼轸、俊采星驰的景象,显得气势磅礴,意境高远。后则运用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让人拍案叫绝。

还有“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提醒我们人就算到了老年,仍然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不能因为老了,就放弃了自己一贯坚持的东西。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要坚定自己的志向,不能放弃。我们经常说,越是困难的时候,就越是接近成功的时候。人生路上充满艰难险阻,在最困难的时候是选择坚持还是选择放弃,决定了事业、学业的成败。

古文观止里有没有描写人物外貌(古文观止中的名家写景)(4)

《岳阳楼记》揭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旨,表现出无私奉献的精神,更是政府官员的典范。即便是现在,这句话仍然不过时。如果社会上多一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那么我们的社会何愁不安定、富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担当。

《阅江楼记》写于明朝肇建之初,“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期望寻求长治久安之道,善颂善祷。过去阅江楼只是空中楼阁,纸上烟云,直至二〇〇一年落成之后,矗立于南京长江边上的狮子山巅,很快就跻身江南四大名搂之列。

《书洛阳名园记后》着录北宋官员及名流府第十九处,所谓“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可以借此反映天下兴衰和社会发展的方向。


二、田园山水:


古文观止里有没有描写人物外貌(古文观止中的名家写景)(5)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第一段描写了作者当时的快乐心情,以及对于自然的热爱之情,利用非常简洁的语言就渲染了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让人感受到了一种生命的情趣。但是在第二段中去,却是对生死的感慨,人生是这样的短暂,而每一个人相处的方式,也有着不同的联系。

虽然只有三百多字,却显得情怀万千,委婉动人,展示了作者的才气与文风,给人以清新自然之感。而这一作品也因此成为了我国田园山水文章的起源之一。

陶渊明在创造田园诗的时候,有一种独特的空灵之美,在和谐中不断地探索,以此来追求一种理想化的生活。在《归去来兮辞》中,同样可以看出陶渊明所构建的自然和谐之美,在独特的艺术氛围中,先进的思想,让陶渊明的诗作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古文观止里有没有描写人物外貌(古文观止中的名家写景)(6)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这是王安石以追忆的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摘录的段落大部分都抒发了对于人生求索道路上的感悟之情。这篇文章,记叙是辅,将议论看做是最主要的,层层深入的写出了游览华山后洞的整个过程,写下自己的新的体会,让记游和心得体会十分自然的衔接在一起。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拿旅游作比喻,近的地方、平坦的地方,游玩的人就多,因为容易到达;而艰难险远地方的美丽风景,只有少数人到达才看得到。想要得到的更多,就必然要付出更多的汗水。人生想要更加精彩,也就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那些整天胸怀大志、却又懒于行动、不想付出的人,还有老想着投机取巧的人,是不会成功的;最可悲的是他们还觉得自己是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作者将整个风景描写的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在环境的氛围中,有游人的活动,责怨之辞和悔恨之语都有,而在一个波澜起伏的状态下,发表了议论,表达了王安石在求索道路的感悟。

年少的苏轼成长于大自然中,而山水是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正是在这种山野中成长,才让成年后的苏轼对于人生有一个豁达的态度,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都必须要坚强、勇敢的生活。苏轼将山水自然看做是诗本,认为山水自然才是创造的源泉,《前赤壁赋》中置身与“宝藏”般的山水中,能够发现自然和人生的美好。同时,以文笔将这种美表现出来,从“唯江山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这句诗中就可以看出,在苏轼笔下的山山水水,涵盖了他全部的激情和迸发的生命意识。

三、抒情写意:

《卜居》写于作者人生最低迷的时候,他面对一个价值观混乱、是非颠倒的世界,提出了一连串的疑问,“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看来永远都无法解答了。

《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理想世界,大家过着简单质朴的生活,“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看来更不受政治干扰了。《五柳先生传》中,作者向往自然的生活,充分刻画内心渴望,跟《桃花源记》互为表里。

《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与民同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追求山水之外更为广阔的人文世界。《秋声赋》众声交响,作者百感交陈,将流动的心绪化为生命的乐章,最后回复澄明自在,摆脱哀伤。

古文观止里有没有描写人物外貌(古文观止中的名家写景)(7)

《前赤壁赋》中作者苏轼将渺小的自我与无穷的浩宇融为一体,天人合一,意境壮阔。《后赤壁赋》距写作前赋才三个月,而国家在对西夏的战役中却遭遇了重大的挫折,“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苏轼独自摸黑登山,划然长啸,气氛诡异,抒发了悲愤激动的情绪;其后托意于梦境之中,化为孤鹤,高飞远引,显出超越自由的意趣。两篇赋文都是写景、抒情加议论,且将儒道思想结合起来,属于田园山水、抒情写意的上乘之作。


古文观止里有没有描写人物外貌(古文观止中的名家写景)(8)

《古文观止》虽为当时的蒙童和古文爱好者所选编,但都是不朽名篇,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成熟的人生经验、艰深的文章美学,乃至博远的宇宙哲理。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这是一本被历史检验过的,非常经典的书,历代文人评价:书如其名!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着中国文言文的最高水平。

可以这样总结:这是一部让人读后,叹为观止的文言文散文合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