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米油盐重要孩子也重要(困在柴米油盐里的妈妈)

作者:养乐多(爸妈精读作者)

进化妈:没有哪个女人想被称为“超人”,她们更想要的,是知冷热,懂陪伴、分担重任的家人。

微博上一条热搜,着实让人心塞。

女孩说妈妈喜欢邓伦很多年了,平时会为了邓伦和家人吵架,甚至在她艰难的时刻忽视了她。

如今邓伦塌房了,她很开心,赶紧幸灾乐祸地告诉妈妈这个坏消息。

柴米油盐重要孩子也重要(困在柴米油盐里的妈妈)(1)

原本是女儿觉得妈妈追星太疯狂,自己受了冷落,有些委屈,可以理解。

没想到,评论区的回复,充斥着对“妈妈”群体的不以为意、苛责、甚至居高临下地俯视。

“那让邓伦跟她过吧。”

“还好我妈妈心思全在我家人身上。”

“爸爸打一顿就好了。”

柴米油盐重要孩子也重要(困在柴米油盐里的妈妈)(2)

声声讨伐,万箭穿心,却百口莫辩。

似乎,“妈妈”是不被允许有独立人格和喜怒哀乐的,所有家庭成员鸡毛蒜皮的琐事都必须无条件凌驾于个人感受之上。

“心思全在家身上”,是对一名“称职妈妈”的考评标准。

不禁联想到前段时间,女儿吐槽妈妈买偶像代言的800多块钱胶囊咖啡机的新闻。

家人都不喜欢喝咖啡,所以女儿认为这800多块花得丝毫没有意义,乃至内心崩溃。

柴米油盐重要孩子也重要(困在柴米油盐里的妈妈)(3)

原来,妈妈的开心,是不值钱的,是需要被放到刻度板上衡量,能否为家庭做出贡献的。

在《我本不该成为母亲》一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母职绑架”,是说社会通常会以一种刻板的印象去绑架成为妈妈的女性,告诉她们应该如何,不能如何。

“在长期的“母职绑架”下,妈妈们由单独的个体,变成了一个群体,用统一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压榨着个体的自由与荣耀。”

妈妈不被允许“我觉得”,只要考虑“该为家如何”。

“心思要全在家身上”,是对妈妈最大的道德绑架。

柴米油盐重要孩子也重要(困在柴米油盐里的妈妈)(4)

“画家为牢”的妈妈,既是王冠,也是枷锁

前段时间,一位29岁的已婚妈妈,考研考了417分,但是家人坚决反对她去读书。

因为有了宝宝,父母都担心她读研会脱离家庭,从分数出来,家庭氛围就一直阴沉凝重。

饭桌上没有了昔日的欢声笑语,一家人低着头不讲话,不时地叹口气。

导师也劝她:

“你的情况真的很特殊,你一定要想好。”

柴米油盐重要孩子也重要(困在柴米油盐里的妈妈)(5)

宝妈好几夜纠结难眠,凌晨两三点醒了,都辗转反侧神思疲惫到天亮。

迫于压力,她不得不放弃读书机会,看似“如释重负”:

“只是希望以后在任何工作不顺心,生活不如意,孩子不听话的时候,都不要后悔今天的决定。”

成为“妈妈”,让女人骄傲,但要戴上这顶王冠,背后隐形的付出、艰辛,也着实让她们深感无奈和挫败。

在传统的认知里,妈妈就应该微笑、倾听、做饭。

而家人只花十二分钟时间,就可以将她一下午的努力塞进嘴里,妈妈还要爱慕欣慰地看着家人们狼吞虎咽。

她们只能整天蜗居在家里这个局限的空间中,每天重复着前一天的生活轨迹。

妈妈存在的意义,即“努力让家人过得更好”。

其他所谓的人生价值,个人梦想,一律统称为“瞎折腾”。

好友最近晋级为新手妈妈,她说当妈之前,包里装的是粉底、香水、口红,穿着漂亮的紧身裙,踩着高跟鞋。

自从当妈,永远都是耐造的运动服,一脚蹬的帆布鞋,省下收拾自己的时间,好围着孩子转。

柴米油盐重要孩子也重要(困在柴米油盐里的妈妈)(6)

别人都是星辰大海,妈妈们是屎尿屁泪。

“我不后悔要孩子,尤其当他笑着说‘妈妈我爱你,我想永远跟你在一起’的时刻,觉得一切都值得。”

“可当夜深人静,全世界都睡了,只有我抱着娃满屋子转悠,随手翻看朋友圈,别人都晒穿着漂亮裙子旅行、吃美食的‘滚滚红尘’生活时,也会怀念自己不当妈的时光......”

好友无奈地笑着:“你说,我这么想,是不是挺自私的?”

不知不觉间,“妈妈”这个群体已经被扣上了“无私又伟大”的标签,以至于她们稍微考虑一丁点个人感受,都会产生自我怀疑。

妈妈提出需求,是尴尬的,是小心翼翼的,是需要证明已经履行了当妈的职责的。

一旦有反对意见,她们总是很敏感,下意识地退缩让步,生怕对不起社会给予的“好妈妈”光荣称号,落下一句“不配当妈!”

正如《成为母亲的选择》中所说:

“我们的社会非常积极地将每一位身心健康的女性推向母亲身份,却也坐视这些女性落入母亲特有的孤寂无力之中。而原先态度十分积极的社会大众,则不会为此承担责任。”

人人歌颂“烛光里的妈妈”,她们被认为应该是“永远积极正面的”,将为爱牺牲当作一种惯性。

柴米油盐重要孩子也重要(困在柴米油盐里的妈妈)(7)

这不仅是神话妈妈们无所不能,也是物化她们付出的理所当然。

事实上,身体的疲惫,加上各种负面情绪汇集的委屈、焦虑、迷茫、孤独,妈妈们陷入没有尽头的循环。

柴米油盐重要孩子也重要(困在柴米油盐里的妈妈)(8)

被“神话”的妈妈,牺牲感被无情漠视

湖北武汉,一位硕士毕业的全职妈妈,居然从还在上小学的儿子口中听到这样的嘲讽:

“我上学这么累,你在家又没什么事情做,你为啥不能把衣服整理好?”

“你不就是在家做家务吗?”

原来,妈妈接儿子放学后,儿子像大爷似的把衣服随手一扔,为了让他养成好习惯,妈妈便提醒他把衣服整理好。

没想到,却换来这样一句“轻飘飘”的嫌弃。

每一个字,都像是利箭,精准地扎在妈妈内心最脆弱、最敏感的角落。

在孩子眼中,妈妈做家务非常轻松又无价值,他已经形成了“妈妈应该为我服务,让我做更有意义的事”的思维。

其实是妈妈要做的事情总是被分割得非常细碎,不断重复,才会让人产生错觉,以为只是毫不费力的“原地打转”。

可连一手带大的孩子都不懂她的辛酸和付出,用一种不以为意的姿态、轻描淡写带过妈妈的牺牲、妥协。

这种心情,是任何语言都没办法描述的。

曾有心理学研究表明,原始的生存本能让人对偶发的事件更为敏感,而不太容易注意到那些始终在发生的、不变的情况。

妈妈们的努力和付出,往往是“始终在发生的”,所以极易被家庭成员习以为常,不太会注意到。

相反,一旦她们的付出“减少”了,或者“缺失”了,家庭成员就会挑剔和不满。

所以妈妈常听到这样的话:

“不就是带个孩子吗,怎么累着了?”

“别人为了孩子都能忍,你也忍一忍吧。”

“.我上班已经这么累了,你连这点事都做不好...”

妈妈永远是默默无闻的“隐形”付出者,所有的牺牲都是那么自然,自然得就像空气般无所不在,也像空气般视而不见。

正如奇葩说里詹青云说的那样:

“当你去强调‘妈妈’这个身份的本能,就是在漠视所有个体的付出和牺牲,就是在用一套标准去要求所有人。”

柴米油盐重要孩子也重要(困在柴米油盐里的妈妈)(9)

听说神无法无处不在,所以创造了妈妈。

被“神话”的妈妈,永远在为家服务,让家庭成员认为自己是中心,而她的牺牲是不被重视的。

柴米油盐重要孩子也重要(困在柴米油盐里的妈妈)(10)

母爱很伟大,但妈妈是普通人

没有哪个女人想被称为“超人”,她们更想要的,是知冷热,懂陪伴、分担重任的家人;是少女心、仪式感、能做自己喜欢的事。

就像每个普通人那样。

1、妈妈不必觉得抱歉

有位妈妈说,除了上班,还要给孩子选兴趣班,上课,试听,推拿,穿插着寓教于乐的学习...

小家伙每天不断表白:

“妈妈,我只想跟你在一起,你不陪我我就哭。”

可妈妈真的已经很累了。

她一想到孩子的依赖,就觉得不陪伴孩子,内心有愧,身体的疲惫与心灵的负罪感长期折磨着她,导致她患了抑郁症。

妈妈会累,想要有独立的空间都很正常,要学会给自己松绑,不必觉得抱歉,调整之后才能精力充沛地陪伴孩子。

柴米油盐重要孩子也重要(困在柴米油盐里的妈妈)(11)

2、不要看不起纯粹的快乐

当妈妈忙活完丈夫、孩子、家务、鸡毛蒜皮、婆媳纠纷、菜场买菜等所有琐事后,她也许只想刷刷抖音、逛逛淘宝,填充碎片时间的消遣。

可总有人打着“不上进”的旗号,开口闭口“中年妇女的娱乐”,秀着莫名其妙的优越感。

这让妈妈也产生自我怀疑,自己是不是被社会抛弃了...

其实每一种娱乐都是与社会连接的方式,只要是能让人快乐的,就是有意义的,妈妈不要思虑太多,甚至贬低自我。

3、尝试让家庭成员体验“妈妈”角色

有位爸爸一大早起来,张口就喊:

“饭呢?怎么还没好?”

妈妈笑盈盈地说,今天想尝尝他的厨艺。

要找机会让另一半体验劳动,让他明白,饭菜不是机器人端上来,碗里的每一片葱花都是要提前准备出来的。

也尝试让孩子扫地、洗碗、拿包、在他玩累之后坚持要他整理玩具,小家伙会懂得,房间不是自动变干净,是妈妈在默默维护。

这种互换角色的体验方式,比话语更能让家庭成员体会到妈妈的辛苦。

柴米油盐重要孩子也重要(困在柴米油盐里的妈妈)(12)

柴米油盐重要孩子也重要(困在柴米油盐里的妈妈)(13)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新手妈妈全职带4个月大的孩子,那天,爸爸回来,看到房间凌乱,厨房灶台上洒满了油渍。

他第一句话不是责备,不是质问,而是略带怜惜的一句:

“累坏了吧,辛苦了。”

很简单的一句话,却让妈妈有被爱包裹的感觉。

其实妈妈从来不怕苦,只是需要一点甜。

愿每个妈妈除了家,也有自己的小世界,永远被岁月温柔以待。

作者简介:养乐多,富书专栏作者,文章:爸妈进化论,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