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购买的专栏为什么还需要付费(专栏平台出问题后)

我购买的专栏为什么还需要付费(专栏平台出问题后)(1)

最近平台爆雷事件又多了起来,之前写了关于网信的文章,结果却引来了诺远的小伙伴。沟通过程中我发现有些投资人和理财师连最基本的金融知识和产品信息都没搞清楚,那种感觉像是在跟一个小学生在解释马尔科夫过程。其实站在营销角度,基本的金融知识/常识并不太复杂。即便没有任何基础功底,只要逻辑思维是正常的,上过我《小白金融学2019S 》的课程大多都能够掌握。当然,逻辑胡乱、思维闭塞的还真教不了,也许是我水平太不够。

我们今天来聊一个大家都比较关心的话题:如果某个平台出现了严重的风险,后续产品怎么兑付?

其实你买的产品只有两个大类(下图):第一种,是你把钱借出去了;第二种,是你的钱拿去买股票,或者买股权了。

我购买的专栏为什么还需要付费(专栏平台出问题后)(2)

前者属于固收,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本息是刚性兑付的,这是出借人(债权人)的权利。那么固收类产品就没风险了嘛?怎么可能!如果到了今天,你还妄想着有什么产品能够保证你收益并且没有任何风险。那我告诉你,这种想法最后一定会把你带入骗局。

稍微有些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你把钱借出去了,对方有可能不还你,或者说好借3个月,最后拖了1年才还给你。这种情况不少见,如果你能接受,那为什么买的产品出问题了会表现得这么无理和无知?

身边朋友遇到苦难问你借钱,你觉得有风险没借;却把钱借给哪些不认识的企业,也不知晓具体的信息,难道这就没风险?别总抱怨理财师和平台虚假宣传,那也得自己相信才行。给你上一盆屎,告诉你吃了能治脑子的病,你吃不吃?

记住,所有的经济行为都伴随风险,区别只有风险大小。你买了国债,相当于把钱借给了国家。你卖了企业债,就是把钱借给企业。国家如果有问题,没办法还你钱,你的钱就收不回来。

固收产品,底层资产是一笔债权。昨天还有投资人跟我争论说投得是债券,不是债权。这让我说什么好?整个就是一盆刚烤熟、热腾腾、还透着孜然香味的大韭菜啊。

你今天买了某个财富机构A的一款固收产品,这其中涉及到三方,你(投资人)、机构A、融资企业X,其中的法律关系有这么几层:① 你跟机构A是委托关系,即你委托A把钱借给企业X。你的钱并不是借给A的,法律上没有债权债务关系,出了问题,你要A还钱没有法律依据。② 你跟X是债权债务关系,向你借钱的是企业X,到期没按时还钱,你要找的应该是X。

这个地方很容易混淆,也很容易给投资人挖坑。比如有些财富管理机构通过很复杂的股权结构,层层嵌套,将A和X变成关联公司(比如红歆)。这样的话,你跟A形成了实际上的借贷关系。一旦人数超过200人,出现兑付问题的时候,就会往“非法集资”的方向去认定。

搞清楚上述两层法律关系,也就能理解,当机构出现问题的时候,你买的产品会如何兑付。

情况1:资金按照基金合同投出去的,或者按照P2P的协议真实出借给借款人的。还款情况直接依赖于融资主体。说白了,借款人还钱了,你也就拿到钱了。

实务中,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是整体性、大面积的逾期,投资人都拿不到钱呢?

我们先来讨论正常的情况。

如果P2P是将所有人的钱汇聚到一个池子,然后拆分借出给许多借款人。这种操作模式下,大家一分钱拿不到的原因有两个:①所有的借款人都不还钱;② 由于某些原因,导致借款人的还款无法分配给出借人。

显然第一种可能性是不存在的,因为再差的信用借款,无非是坏账率高而已,不可能100%坏账。除非是人为设置,通过虚假出借人发标来骗投资人的钱,这属于不正常情况,我们后面会说。

第二种才是造成回款问题的主要原因。最常见的是期限错配,短钱长投。什么意思呢?投资人把钱放在P2P公司1个月,或者3个月。但借款人可能是要借半年,甚至1年。也就是说,在募集端的兑付节点上,需要通过将这个未到期的标的转让给其他投资人,前一个投资人的钱才能拿回来。可平台出现问题之后,市场谨慎观望,后续进入的资金减少,没有人去接标的。若平台有钱,还可使用自有资金将这个标的接回来,这就是P2P平台的刚性兑付,也是前几年资金出借人总是能按时到款(秒提)的原因。而随着监管对网贷P2P限制加严,大型互金平台自身流动性也出现问题,没办法像过去那样提供流动性支持,展现在投资人面前的就是提现困难。

这种提现困难再经过市场和媒体的放大,甚至有些借款人势力较大,背后不断推波助燃、火上浇油,形成进一步的恐慌、造成挤兑,导致平台无法正常经营。这个时候,哪怕其他借款人还在正常还款,资金也无法顺利分配,特别在经侦进入后会冻结账户,停止平台所有的经济活动,便沦为彻底的死局。

如果平台依旧能够正常经营,债权到期后借款人正常还款,投资人便会收到零碎的回款。这是因为P2P的钱都被拆得很碎,借给了大量的个体,每笔债权到期时间不同。其中还伴随着违约,平台出问题后违约率也会跟着上升,因为会激发部分借款人的侥幸心理。这些善后工作如果处理不当,一旦投资人失去信心,平台压力就会增加,再次将各方推入不利的境地。

情况2:接下来说下不正常的情况。有些案例中,平台自身既是管理人,又是借款人。这是非常不利的信号,如果平台拿了这些钱买楼买地,收购资产,那还有变现的可能。但其中消耗掉的钱是没办法追回的,这些就会构成损失的缺口。有些平台甚至圈钱后大肆挥霍,根本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投资(也不会投资),投资人的损失就会比较大。遇到这种情况,也就不需要再客气了。

同样是提现困难、延期兑付,背后原因不一样,结果就天差地别。如果无法看清楚,瞎起哄胡乱闹的,最吃亏的注定是投资人自己。

还是以诺远作为案例来分析,上半年兑付金额大约是30亿。哪些项目兑付了呢?大多是单个独立投资的项目,比如直接拿去投定增的。亏损是因为股票价格下跌,但到期了还是能陆陆续续拿到。债盈宝呢?这个兑付取决于最终借款企业的还款,还进来一笔,大家分配。如果收不回来,那自然一分钱没有。所以接下去,催收工作非常重要。

另外说一下关于债券评级的问题。有投资者认为,资金投的是AA级债券,所以不会出风险。这些应该是理财师的话术,债券的底层是债权,属于借贷关系,自然会有信用风险。AA级债券也有违约,中民投就有好多。今年是债券和信托的还款高峰,实体经济又在调整期,企业盈利能力和融资能力受限,出现违约可能性增大。信托在年底有9000多亿到期,当前一千多个项目出风险,涉及金额1700多亿(《小白学宏观2019》课程中有详细讲解)。无论你做什么投资,都要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

除了固收,另一大类产品是做的是权益投资。比如未上市公司的股权,赚得是上市过程中企业价值增长的差价。再比如股票型基金,赚得是二级市场中通过低买高卖高抛低吸产生的差价。这些赢利本来就是建立在风险基础上的,保本保收益从何谈起?

如果机构出现问题,投向有价证券的产品是不受影响的,这部分资产的分配仅限于这些项目的投资人群体,与其他的无关(动用行政手段进行干预除外)。购买权益类产品,你面对的风险是价格波动对所持有资产产生不利的影响,这是市场风险。会大亏,但一般不会清零。

当然,当前9万多亿股权类私募基金中大约有4万多亿是明股实债。这依旧是债权,还款与否取决于借款企业的行为和管理人的掌控力。

风险频发,爆雷频现虽然会对投资人造成损失,同时也会倒逼监管机构和投资机构将精力放在风险处理机制和防范措施的开发上。一旦形成标杆,就可以复制开去,整体上消除过去几年依靠刚性兑付、借新还旧堆起来的风险。

各位投资人和理财师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所有的经济行为都有风险,以后不要再问这个产品有没有风险,信托有没有问题。都会有问题,关键是看风险能不能控制住,管理人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这个世界上,有一本万利的生意,却没有无本生意。

如果到今天依旧相信话术、相信刚兑的,我只能对你说一声:走好,不送!

——TheEn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