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课帮你摆脱内心的焦虑(心理学大咖谈心灵课程)

心理课帮你摆脱内心的焦虑(心理学大咖谈心灵课程)(1)

大咖小传

袁勇贵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青年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优秀重点医学人才,江苏省第五期“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科教强卫”精神病学创新团队负责人,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精神医学系访问学者。现任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青年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心身与行为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3项,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主编著作21部,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文118篇。

研究方向:抑郁症临床诊治和发病机制研究;心身相关障碍的临床诊治和发病机制研究;心理评估与心理治疗的机制研究。

在心理学界有句话,20世纪是抑郁症的时代,21世纪则是焦虑症的时代。人到中年,特别容易和焦虑情绪“狭路相逢”,年末也是焦虑等症状容易爆发的时间点。复盘一年审视成果、奖惩表彰的被动攀比,对自己要求高,没有达到预期,就很容易焦虑、抑郁,甚至迁怒他人。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贵提醒,人人都会遭遇到焦虑情绪,焦虑情绪并非一无是处,但焦虑过度了对工作生活都造成了影响,就需要干预了。对付焦虑情绪不能仅靠抱团听课、心灵鸡汤,正规治疗心理学家有“三驾马车”。

心理科100个患者,三四十个都是焦虑

20世纪是抑郁症的时代,21世纪则是焦虑症的时代,这和社会物质水平、生活节奏等都有密切的关系。“现在心理科接诊的患者,100个患者中三四十个都是焦虑问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贵说。

袁勇贵主任医师告诉记者,焦虑症和抑郁症的发病年龄是有区别的,抑郁症的发病年龄跨度非常大,3岁到80岁都有可能发生,但焦虑症则是在中年人群中更多见,通常发生在20-40岁之间。这个年龄段遭遇的工作压力、学习压力都比较大,中年人群也通常承担着家庭重担,因此通常来说,20岁到40岁是发病的高峰。

焦虑情绪与工作效率常呈倒U形关联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焦虑情绪,比如担心工作业绩、担心孩子能否考上重点大学等,但是一般人都能自行调整过来,过一阵子就好了。袁勇贵主任医师表示,焦虑情绪并不是一无是处的,轻度的焦虑反而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焦虑情绪与工作效率呈倒U形的关系:一开始随着焦虑程度的上升,工作效率也在上升,焦虑情绪让我们化压力为动力,学习、工作状态更好地发挥出来了。而焦虑到一个点之后,工作效率则开始下降,焦虑过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就是负效应了。

所以说,意识到自己焦虑了,并不是就是焦虑症。判断焦虑情绪是否需要干预的一个重要的点就是有没有影响到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如果有影响了,就需要采取一定的减压措施,甚至向专业医生求助。

焦虑情绪也会成为慢性疾病的“温床”

袁勇贵主任医师告诉记者,心理学上所讲的焦虑症,包括两大类疾病,一是广泛性焦虑障碍,也就是慢性焦虑,二是惊恐障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急性焦虑。焦虑的症状也分为两部分,一是精神性焦虑,通常表现就是紧张、担心、害怕等情绪问题,二是躯体性焦虑,出现坐立不安、心慌、胸闷、出汗等植物功能紊乱的症状。有些人常年头痛,被当成偏头痛治疗,反复就医就是解决不了问题,最终到心理科才诊断是焦虑症,接受正规抗焦虑治疗后症状才好转。

“焦虑症患者通常非常痛苦,他们知道自己患病,但是控制不了自己的症状,同时还明显影响工作和正常生活,甚至生活都不能自理。”袁勇贵主任医师告诉记者,长期被焦虑症困扰的患者,还会伴有情绪低落、失眠、体重下降、血压升高、血糖升高等一系列问题,解决不了的焦虑情绪,还会成为慢性疾病的“温床”。

“心灵课程”很难真正解决焦虑

抱团听“大师”听课,参加短期的心灵培训,成为不少中产阶级们的“流行”,这些“心灵课程”往往收费还非常昂贵。袁勇贵主任医师提醒,现在社会上各种心理课程鱼龙混杂,有讲的不错的,也有讲的不对的,有些课程听了甚至还会起到反效果,大家需要注意甄别。

袁勇贵主任医师告诉记者,团体治疗是心理学上经常使用的方法,但团体治疗并不是抱团听课那么简单。首先这个团体里的成员需要症状大体相似,不能说接受治疗的人有的是焦虑有的是抑郁,有的是强迫症有的是失眠,这样治疗效果就不好,同时治疗之前,治疗师还得对每个患者的情况有所了解,治疗才能有针对性,才能取得好的治疗效果。

“现在线上、线下心理课程很多,但未必最火的就是适合你的,不能一窝蜂地追随某个老师。”袁勇贵主任医师提醒,有的课程老师很有感染力,学员听课情绪也可能大起大落感觉经受了“洗礼”,但之后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并没有效果。同时再回到之前说的,人有焦虑情绪是正常现象,大部分自行调节就能解决,并不需要花费高昂的学费来上所谓的课程。

科学对付焦虑,有“三驾马车”

袁勇贵主任医师告诉记者,科学正规地对付焦虑症,心理专家有“三驾马车”,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包括生物反馈治疗、经颅磁刺激等,同时焦虑和心理、社会因素比较密切,所以心理治疗也使用得很普遍。药物、物理、心理通常是“三位一体”,在医生指导下综合来使用。

袁勇贵主任介绍,当遭遇焦虑情绪,但并没有严重到需要医生干预的情况下,也可以自我调适,以下六种方法,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深呼吸:选择一处安静的环境,闭上双眼深呼吸,深吸一口气,然后慢慢地速度均匀地吐气,像这样重复进行多次,让浮躁不安的心平静下来。

听音乐:音乐也是一种心理疗法,它能消除紧张、缓解疼痛。所以,当你感到紧张不安、无法集中精神的时候,不妨停下来,给双耳来份大餐,让身心在《蓝色多瑙河》这样舒缓的音乐中放松。

聊天倾诉:和父母、老师或知心朋友聊一聊,为自己的烦恼、紧张找一条释放的途径,哪怕只是发发牢骚也好,不要一个人承受。

泡脚:睡前泡个脚,用温热的水,可以调节气血,缓解疲劳,放松紧张的神经,还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运动:适量的运动也能舒缓压力,瑜伽、慢跑、篮球等运动都可以,暂时将注意力从工作、学习上转移,让身心休息一下。

发泄情绪:当自己感到压力太大,心口像压着块大石头喘不过气来时,可以找一个发泄的对象,比如打橡皮人出气,找一个开阔的地方吼两嗓子,或者就是由着自己大哭大笑一场。(崔玉艳 杨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