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烧无头鱼简单又好吃的做法(黄顙鱼的正确做法)

吃了那么多年,没想到这鱼竟然有那么多的马甲…

黄颡鱼,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大水系,沪语里称之为䱀䲉鱼 [ aon sy ng ] ;江浙人唤其昂刺鱼、喇鱼;四川人叫它黄辣丁;湖南人称它黄鸭叫;北方人管它叫嘎牙。它还被各地称为:昂公鱼、昂丝鱼、昂嗤丁、黄颊鱼、黄蜂鱼、黄牙头、黄甲鱼、刺疙瘩、刺黄骨、刺棍子、央丝鱼、金丝鱼、弯丝鱼、汪丁头、嘎嘎鱼、锥子鱼、江颡鱼和河龙盾鮠等等。

红烧无头鱼简单又好吃的做法(黄顙鱼的正确做法)(1)

说起黄颡鱼,就不得不说,它和我们黄石阳新一镇可有些渊源了,阳新县黄颡口镇位于黄石市西黄(西塞山至黄颡口)工业园区东南部,因盛产黄颡鱼又为港口,故名黄颡口,是沿江一带有名的“花果之乡”、“鱼米之乡”。

黄颡鱼的营养价值

富含蛋白质,具有维持钾钠平衡;消除水肿。提高免疫力。调低血压 ,缓冲贫血,有利于生长发育。富含铜,铜是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微量营养素,对于血液、中枢神经和免疫系统,头发、皮肤和骨骼组织以及脑子和肝、心等内脏的发育和功能有重要影响。调节渗透压,维持酸碱平衡。维持血压正常。增强神经肌肉兴奋性。

食疗:

1、养胃:暖胃,治疗胃寒症。

2、利尿消肿:能清除体内毒素和多余的水分,促进血液和水分新陈代谢,有利尿、消水肿作用。

3、通乳生乳:有补气血、生乳作用,对产妇有通乳汁、补身体、促康复的功效。有开胃健脾、消除寒气、催生乳汁之功效。

4、清热除火:味苦,能清心泻火,清热除烦,能够消除血液中的热毒。适宜于容易上火的人士食用。

5、化痰止咳:适宜多痰,痰粘稠,咳嗽等症状。

6、其他功效:黄颡鱼鱼肉含有叶酸、维生素B2、维生素B12等维生素,有滋补健胃、利水消肿、通乳、清热解毒、止嗽下气的功效,对各种水肿、浮肿、腹胀、少尿、黄疸、乳汁不通皆有效。

烹饪讲究

黄颡鱼的烹饪技术也是有讲究的,这道佳肴如果做得好,吃起来那真个是酥呀的,美呀的,下面介绍几种吃法,不妨一试。

红烧黄颡鱼

1. 黄颡鱼,洗干净备用

2. 锅中烧油(比平时炒菜的油多一点),油一定烧热后下鱼

3. 两面都用油煎炸一下

4. 锅中下花椒面,海天海鲜酱油半碗,让酱油烧沸,这样酱油的滋味能更好的进入鱼肉。下干尖椒(家里没有鲜的红辣椒了,否则就用小红辣椒了)

5. 锅中加少量水,加少量盐(尝一下咸淡)。慢慢收汤

6. 汤汁快收干的时候,放入葱花,香菜~之后就可以出锅了

酸菜香焖黄颡鱼

1. 准备好食材、酸菜、姜、蒜

2. 黄颡鱼两条洗净备用

3. 锅里热油倒入蒜末和姜丝爆香

4. 然后放入酸菜炒香

5. 锅里加入适量热水煮沸

6. 放入黄颡鱼、 盖上锅盖焖煮10分钟

7. 开锅翻另一面、将酸菜盖过鱼身,盖上锅盖再焖8分钟

8. 起锅、装盘、(可根据爱好撒上香菜)

砂锅豆腐黄颡鱼

红烧无头鱼简单又好吃的做法(黄顙鱼的正确做法)(2)

1. 锅内坐水煮开,将黄颡鱼放入略烫一下捞出,冲洗掉表面的黄黏液;

2. 煎锅烧热注油,下姜片及葱段中小火煸香,下切块五花肉,煎至出油双面微微焦黄取出,就着锅里的余油将黄颡排入稍加煎制出香,淋少许料酒;

3. 将鱼及肉移入预热好的砂锅,一次性加入足量的清水(用高汤更好)煮开,撇清表层泛出的浮沫,将豆腐块放入;

4. 将葱结、生姜片入锅,再次煮开后,又一次撇清浮沫后,转中小火加盖炖煮,炖至汤色稠浓(约30分左右)时,加入大白菜,调入适量精盐,继续炖煮10分钟,调入少许胡椒粉熄火,直接将砂锅端上桌即可食用。

小时候家里人喜欢用它来煮面条吃

红烧无头鱼简单又好吃的做法(黄顙鱼的正确做法)(3)

1、准备好黄颡鱼和鸡蛋。(黄颡鱼除去内脏,清洗干净、沥干水分。)

2、鸡蛋磕破于碗中。

3、锅中油热,下入黄颡鱼,稍稍煎一会。

4、倒入适量冷水,大火煮开;小火慢煮20分钟。

5、煮好的鱼汤中,放入面条。

6、面条煮至八成熟,倒入鸡蛋,加入少许盐。

7、煮好的面条,调好味盛入碗中。

适宜人群:

适宜消瘦,免疫力低,记忆力下降贫血,水肿等症状的人群,生长发育停滞的儿童。出现头晕、乏力、易倦、耳鸣、眼花。皮肤黏膜及指甲等颜色苍白,体力活动后感觉气促、骨质疏松、心悸症状的人群。高温、重体力劳动、经常出汗的人需要注意补充钠。(老人和小孩可以多食)

吃黄颡鱼的饮食禁忌:

痛风患者吃鱼不宜、肝硬化病人应禁食鱼、结核病患者服药时要忌吃鱼、出血性患者不宜多吃鱼。

根据前人经验,黄颡鱼为“发物”食品,故有痼疾宿病之人,诸如支气管哮喘,淋巴结核,癌肿,红斑狼疮以及顽固瘙痒性皮肤病者,忌食或谨慎食用。忌与中药荆芥同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