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写结合的主题(依托词句段运用)

读写融合,从关注阅读材料的表达方式开始,在赏读中发现文本中的语言密码,在练写中吸收和消化,在多元化的学习活动中融会贯通,对接生活,激发表达欲望,以致能自由地创新表达我们依托统编教材“词句段运用”,实践读写融合,从三年级开始,进行由句群到段、由段到篇地训练,以读为基础,读中学写,以读促写,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关于读写结合的主题?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读写结合的主题(依托词句段运用)

关于读写结合的主题

读写融合,从关注阅读材料的表达方式开始,在赏读中发现文本中的语言密码,在练写中吸收和消化,在多元化的学习活动中融会贯通,对接生活,激发表达欲望,以致能自由地创新表达。我们依托统编教材“词句段运用”,实践读写融合,从三年级开始,进行由句群到段、由段到篇地训练,以读为基础,读中学写,以读促写。

一、宏观统整,厘清教材习作要素之间的逻辑链

首先,教师需要系统了解整个小学阶段的习作目标,需要跳出教材站在学段的角度,宏观统整。例如“写人”的习作,三年级上册是“猜猜他是谁”,三年级下册写“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四年级下册写“我的自画像”,五年级上册是“漫画老师”,五年级下册写“形形色色的人”,年段不同,学情不同,要求自然也不一样。教师在教学这一类习作时,就需要在准确把握年段目标的基础上,清楚了解学生原有的“习作基础”,清晰制定每一堂课的习作目标。

统编教材在编排单元习作要求之外,通过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板块,把学生在小学阶段需要掌握的习作知识或能力要素,进行了有序设计和安排。

经过梳理,我们发现有些内容只安排了一次,有些却反复安排好几次。反复出现的内容,随着年段的不同,要求也有了变化。如:关于文章的题目,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的安排是:“你觉得下面故事的题目有趣吗?读几个这样的题目,和同学交流。”其中的题目有“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胖驴和瘦马”“大个子兔子和小个子狼”等。这个内容的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题目有趣之处是其中含有“反义词”,并引导学生交流其他类似的如“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这样的题目。在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有这样的安排:“读下面各组题目,说说你的发现,和同学交流。”其中有用文章中的主要人物作题目的,如“少年闰土”“军神”等;有用主要事件作题目的,如“草船借箭”“开国大典”;有用主要事物作题目,如“竹节人”“桥”等;另一组题目“‘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等,就与三年级的类型是相同的。显然,“关注文章的题目”这一要素,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增加了类别,提高了要求。

关于修辞手法的认识和运用,从四年级到六年级,陆续安排了设问、反问、比喻、排比、夸张等,其中,“学习排比”,在五年级下册的要求是“照样子说一说”,在六年级上册的要求是“体会”特点,“说说这些写的好处”。能力点也明显提高。学习“比喻”,在四年级下册的要求是“体会不同感情”以及“照样子改写”;在五年级下册是要求把人比作物或把物比作人来写,侧重点是不同的。

关于“写人”的习作内容,教材中渐次安排了写好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以及通过外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内心等。其中关于“描写人物的语言”这一能力要素,三年级上册的要求是:写语言时,提示语可以有三种不同位置;到三年级下册,就要求“写出人物说话时的表情”;五年级下册要求“通过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内心”;到了六年级上册,是“不用‘说’字,也能写好人物语言”。

教师心中要有这张能力要素表,要清楚每个学段每个单元的习作都有着怎样具体明确的习作教学目标,要能依据学情精准预设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有梯度地进行习作教学。

二、运用读写范式,由仿到创落实练写过程

在表达中创设真实情境,这一点非常重要却长期被忽略。统编教材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和努力,希望能够尽量创设学生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境,来满足学生的表达需要。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托“词句段运用”中的片段,化解本单元习作的重难点于每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中,创设真实的表达情境,让学生在读中悟写,在读中仿写,在读中练写,在读中会写。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习作是“即景”,要求“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写下观察所得”。如何把习作化解到单元的教学中呢?该单元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第2题是:“读下面两组例句,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一个画面写具体的,仿照着写一写。”其中第一组例句是“夕阳西下,乌鸦归巢。”与“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这句话出自本单元的课文《四季之美》,于是,我们就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设计“窗外即景”“日落即景”或“雨中即景”的练写片段,让学生仿照课文第三段来写,重点是展开写。在学习《月迹》一课中,重点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在细读“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试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这段话,让学生仿照片段写“冬晨即景”这个话题。“读写融合”是一个信息从输入到输出,要素从知识到能力的转换过程,需要教师善于关注、多向反馈,根据学生的参与状态、思维状态、发展状态,对课堂进行及时调控。

每一节课使用的片段范式,可以是本单元课文里的,也可以是该册课文里的,还可以是小学阶段其他课文里的。当然也可以是课外的,是孩子们自己写的,也可以是名家名篇。例如,三年级上册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教学中我们使用《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中的选段“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浅青的,浅绿的,杏黄的。”让学生聚焦“颜色”,通过深蓝、浅青、浅绿等词语学习,使用描写颜色的词语,即在单个表示颜色的字前面加上“深、浅、浓、淡”,我们把这样表达颜色的词语方法称之为“深浅浓淡大法”。并由“杏黄”一词引出三年级下册的课文《火烧云》中“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这一句,学习描写颜色的另一种方法:在表示颜色的词语前加上一个事物的名字——状物大法。

三、从内容到形式,营造情境铺设写作路径

实践读写融合,每一项训练不只是提要求或布置题目,而是要落实指导的过程。如描写景物的习作,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描写要具体生动,而且要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做到具体生动地写:可以写出景物不同时间里的变化,可以抓住景物的颜色来写,可以通过动静结合来表现景致的美,等等。如,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里“写一组连续的动作”这个“词句段运用”训练点,我们可以通过“读一读,填一填,品一品,写一写”来落实练写过程。即:读课文提供的语段,关注连续动作;在另一语段中填表示动作的词,不能重复使用;试着把所填词语进行换位,体会动词的准确使用;观看视频,对连续动作进行描写。

再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习作“故事新编”,我们就对接了本单元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中第2题“想想下面的句子是怎样描写冬天的,再照样子写一写其他季节”,让学生在编童话中,从三个片段里描写冬天的三个角度“运用拟人、描写动物、描写景物”中选择一种来写自己故事中的季节。习作中,学生有的直接描写景物,有的通过描写动物来表现季节,这个读写融和迁移出来的片段,为学生的习作增色不少。

(作者单位:湖北咸宁赤壁市教育局教研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