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魁智为什么那么厉害(褒贬不一的于魁智)

捧于的人,将于魁智捧得很高,说于魁智已然是中国京剧界的第一老生,甚至戏曲学院的薛盛忠老师建议于魁智取余叔岩、杨宝森、马连良三大家的姓名中的字,改名为“余宝良”,只是于魁智未敢从命。

其实,对于的争议一直伴随着于魁智的演出生涯。

于魁智为什么那么厉害(褒贬不一的于魁智)(1)

1989年,于魁智筹办了老生的个人专场。面对着大家的叫好,于魁智愈加信心满满,可唱着唱着总有一种冲动萦绕心头,逼着他改变唱法,这种改变唱法的冲动愈加强烈,于魁智犹豫之时,大脑走空,新唱法竟不自觉地流出。可台下的观众依旧叫好,于魁智也就大胆地唱了起来,直至演出结束。

于魁智的“小聪明”可没有逃过李鸣盛等一批老艺术家的法眼。恩师李鸣盛生气地说:这“尖团字”、“上口字”你都没有唱出来嘛,“大过门”也减了不少,你这不是糊弄观众吗?这要是在以前,早把你轰出北京了!

于魁智为什么那么厉害(褒贬不一的于魁智)(2)

于魁智向老师解释:我后面确实疏忽了,力气不够了。

李鸣盛长叹一声:唉!也就是时代好,没有挑刺的,但是作为艺人可不能缺斤短两!

很多没在现场老艺术家听出了唱法的变换,这令他们难以接受。于是在教学生时,将于魁智的唱片拿出,当成了反面教材,一时间于魁智“错误”唱法引起了曲艺界不小的争议。

对于欣赏京剧,顶级审美好比是把玩玉石,温润中正,淡雅醇和。可惜的是,经过五六十年代的戏曲审美改造以后,这种美学追求变成了“英姿飒爽”。用物来比拟的话,就是戏曲里的审美变成了钢枪和玻璃,很飒爽,很脆生,但是聪明都露在外面,用老戏迷的审美来看,不够内敛,也不够厚重。这么比方吧,老唱腔好比根雕,各有各的毛病,但是各有各的特点,千姿百态,妙趣横生。经过岁月打磨,已经有了历史和时间赋予的包浆有了厚重感和时间感。样板戏唱腔呢,好比大工业时代机械生产的钢材,犀利,坚硬,外表完美无瑕,但是你感觉不到它的人情味和岁月感,感受不到历史、文化和人性本身带来的温暖。

听京剧听的是回味无穷,这就是为什么老年间很多戏迷闭着眼睛坐在园子里欣赏京剧,道理在于此。

在戏迷的眼中,认为于魁智嗓子是真的好,但是平淡无味,唱什么都一个味道,觉得太过机械,像工艺菜,好看,摆那儿就得,也挑不出啥来,但是一动筷吃起来,味儿寡。

内行戏迷评价:于魁智音色很好,但是不同的戏都用一个调调,唱很让人反感。听他的卖马,“店主东”这一段,是真不知道他这是卖马还是要手持双锏出征,秦琼最倒霉的时候楞让于魁智唱的这么欢快?

有人说,刚开始还听,后来就不看了。于魁智扮相好,可就不会表演,不会演人物,脸上,身上太僵了,而且比较面瘫,可惜了。

于魁智为什么那么厉害(褒贬不一的于魁智)(3)

有的戏迷直言不讳地说,他应该放下架子多向老艺术家问艺才是走向正轨,可惜路走歪了,一心去搞新编戏,京歌去了。甚至有不少人说,于院唱的戏歌太多了,以至于他现在唱戏都是歌的味道。

其实,欣赏于魁智的人也不少,感觉他的唱是字字珠玑,声声悦耳。老戏迷直接反驳说:喜欢于魁智的人,恐怕是没有好好地听过杨宝森、余叔岩,听余叔岩的戏像喝茅台,听谭富英,马连良的戏像喝五粮液,听于魁智的戏像喝白开水。

欣赏于魁智的观众提出:贬低于魁智,就是老脑筋,顽固不化,不与时俱进,对于于魁智来说,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出于众众必非之。

欣赏于魁智的人高度赞美他:甜脆的嗓音,婉转、深沉、凝重的演唱,儒雅俊朗的扮相,夯实的功底,矫健的身手,是美哉于魁智!是给中国人,给中国京剧争了面子!

争来争去、各执一词、褒贬不一,确是为何?

于魁智为什么那么厉害(褒贬不一的于魁智)(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