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脉诊秘诀(通读黄帝内经之七十七)

《黄帝内经》一起读第77天,打卡,继续……今天是历数五种医疗过错的——

《素问 疏五过论篇》

黄帝内经脉诊秘诀(通读黄帝内经之七十七)(1)

原文:黄帝曰:呜呼远哉!闵闵乎若视深渊,若迎浮云,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际。圣人之术,为万民式,论裁志意,必有法则,循经守数,按循医事,为万民副。故事有五过四德,汝知之乎?

  雷公避席再拜曰:臣年幼小,蒙愚以惑,不闻五过与四德,比类形名,虚引其经,心无所对。

  帝曰: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医工诊之,不在脏腑,不变躯形,诊之而疑,不知病名。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病深者,以其外耗于卫,内夺于荣。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治之一过也。

翻译如下:

黄帝说:医道真是广阔幽远啊!就好像俯视脚下的深渊,又像仰视天上的浮云,俯视深渊尚可测量出其深度,仰视浮云却不知它的边际。圣人的医术,可以作为万民遵循的法则,裁度病人志意的得失,也必有一定的法则,遵循经旨,依守法度,按照规律来行医生之事,给万民以帮助。在治病之事上,有医生易犯的五种过失,以及医生应具备的四种品德,这些你知道吗?

雷公起身离席再次跪拜后回答说:我年纪尚轻,资质愚昧,没有听说过关于医生的“五过”与“四德”,虽然知道“比类形名”,但也只是虚引经义,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无法回答您的问题。

黄帝说:凡在没有为病人诊病前,必须先询问病人病情以外的情况。比如曾经位高权重但现在却已失势,病人虽然没有感染外邪,病却会从内而生,名叫“脱营”(营血消耗)。曾经富贵但现在很贫穷的,会出现“失精”(精气耗损)。这些都是因为邪气郁结在五脏之内,病势有所兼并且日趋沉重。医生在诊断时,发现病位不在脏腑,身体形态也没有改变,就会很疑惑,不确定属于哪种疾病,但患者的身体却日渐消瘦,气虚精气耗竭,病情沉重,阳气衰微,颤抖畏寒,心怯惊悸。病情深重的,在外耗损了卫气,在内劫夺了营血。即使是医术高超的医生,不问清病人病情以外的情况,也不能很清楚地了解病情,更无法治愈疾病,这是诊治疾病时易犯的第一种过失。

凡是诊查疾病前,必须先问病人的饮食情况,起居之所,有没有突然的欢乐,突然的痛苦,或是先是很欢乐接着很痛苦,这些都会伤害精气,造成身体损伤衰败。突然大怒损伤阴气,突然大喜损伤阳气,厥气逆行向上,充满经脉,气血不充于形体。粗陋的医生诊治这样的疾病,就不知道是用补法还是泻法,不了解病情,造成病人五脏精气耗脱,邪气合并,这是诊治疾病时易犯的第二种过失。

善诊脉的医者,必然能够将一般的疾病和异常的疾病进行类比,并依照一定的标准来探究其病情。如果作为医生却不懂得这个道理,则医术不能算高明,诊断不能说正确,这是诊治疾病时易犯的第三种过失。

问诊时有三个常规,必知病人的贵贱、贫富、苦乐。必问贵贱,比如过去是封国之君,如今却败落,但却不考量自己的才德欲求王侯之位,原本是高官显贵,现在却失势,虽然没有被外邪侵袭,但精、神却可能已内伤,就可能让身体败坏甚至死亡。先来很富有但现在很贫穷,虽然没有被外邪侵袭,但有可能出现皮肤枯燥,筋脉拘急,发生痿病或是拘挛。医生没有严谨的治病精神,不能让病人诚服,而表现出柔弱、慌乱甚至举止失措,就会导致治疗失败,病变无法祛除,无法达到治疗目的,这是诊治疾病时易犯的第四种过失。

凡是诊查疾病,就必须了解疾病的发生及病情的经过,审查病本知其末。切脉时,必须参合男女的差异。如果病人经历了生离死别,出现了忧愁恐惧大喜大怒等情绪,都会让五脏空虚,气血离散,如果医生不知道这些情况,治疗又从何谈起。曾经富贵,一旦贫穷,精神形体都受到巨大损伤,导致筋脉耗损衰绝,但仍可以勉强劳作,而津液却无法滋生。所以形伤体败,气血内郁化热,归于阳分,脓血蓄积,寒热交作。粗陋的医生在治疗时,不知寒热是脓积所生,以为是常见的疾病,数刺阴阳经脉,导致气夺病情更重,身体懈怠不能自如运用,四肢废运转筋,所以死期都可以知道了。医生不能明辨病情,不询问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只看到距死期不远,也是粗陋的医生,这是诊治疾病时易犯的第五种过失。

黄帝内经脉诊秘诀(通读黄帝内经之七十七)(2)

上述这五种过失,都是因为所学不精,还不懂得人情世故。所以说:圣人治疗疾病,必然知晓天地、阴阳的变化规律,四时寒暑的变迁,五脏六腑的关系,阴阳经脉表里,才能使用针、灸、砭石、药物,依照病人的具体情况,掌握医学的诊治规律。病人因富贵贫贱不同而品性各异,询问年龄大小,个性勇敢还是怯懦,再诊查病变部位,才可以知道病之根本,结合二分、二至、四立节气,人的三部九候脉象,诊断才必然符合病情。

治病的关键,是元气守于内为贵,寻求正邪变化之理,求元气之病而无所得,查其过在表在里以治之,就会无误。表里阴阳,经络脏腑,都有其数不可失,能够这样治疗,就可避免出现过失。不知道这个道理,就会让五脏郁而发热就像熟了一样,痈疮则发于六腑。诊病时不能详细审察病人情况,就是失常,谨守规律治疗,就会符合医经。根据《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五中》的理论,再结合病人的面部气色,审察疾病初起和终了的全过程,就可以成为一个好医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