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英汉双解词典中富有寓意的词(语词究竟牛津词典新收的)

牛津英汉双解词典中富有寓意的词(语词究竟牛津词典新收的)(1)

(ICphoto/图)

又有汉语词汇收进牛津词典了。

英文词语的权威《牛津英语词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简称OED),于九月中旬发布了2020年第三季的更新(update),其中包含了新增的三个汉语音译词,让我们眼睛一亮,值得关注。

不过需要留意的是,这些被OED收录的汉语词汇并非来自标准语,而是来自方言,进入英文的发生地不在国内,而在海外。较精确地说,这些词汇是东南亚华人通行的福建话(Hokkien),也就是学术上所谓的闽南语,在东南亚当地为英文所吸收。

OED指出,闽南语贡献的这三个英文新词,两个源出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分别是bakkutteh(肉骨茶)和bakkwa(肉干),另一个源出菲律宾,是bakya(木屐)。

不懂闽南语的读者对此肯定感到陌生,但如果读者能懂闽南语,试着把拉丁字母按拼音规律念一下,便会发现异常亲切,若是再知道背后所代表的意思,那种自信和愉悦,肯定就油然而生了。

如果以闽南语的标准来检视,这三个词汇的拼字都有待商榷,主要是bak/bah音节尾的软腭音[k]有无的问题。另外,肉干的干,闽南语要读鼻化元音,但英文难以用拼字反映,这里直接略去不标,写成kwa,可以理解,在此不究。其他的拼写细节涉及不同的转写体系,见仁见智,也姑且忽略。

客观的事实是,这三个词为英文所借,已经算是英文的成员了,闽南语人士虽可以表达想法,但对于入籍英语的乡亲也难以置喙了。这种情况,不妨回过头来观照自己,以汉语流行语的“宅”字为例,加以说明。

“宅”这个新词语的源头是日语的“御宅”(平假名:おたく,罗马字:otaku),但日语里的意思不同,主要专指流行文化爱好者。然而汉语借过来之后,把它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以引申运用,如“宅男”“宅女”“宅在家里”,这与日语大异其趣,日本人当然可以就此发表评论,但却无权要求我们做出改变。而且综观古今中外,语言里多的是将错就错、习非成是、约定俗成的例子,此乃语言常态,不足为怪。

这三个源自闽南语的字眼,已经广泛使用于东南亚英文,OED只是描述客观现状,并在分析判断之后,予以整理收录。当然,正本清源是OED的职责所在,所以在闽南语专家的指导下,OED的词源区块交代了正确的拼法,也补充了相关的信息。

英文词典收录的“汉源词”如果只看音译,那么来自标准语的官话词占最大的一块,剩下的方言词由粤语和闽南语瓜分。粤语以老侨社和香港为主要窗口,占方言词的大宗,闽南语则以南洋的星、马、菲为媒介,近些年来有急起直追之势。

早期,约在二三百年前,大陆的闽南语给英文贡献了几个词语,譬如tea(茶)、ketchup(番茄酱,汉字可能作“膎汁”或“鲑汁”。古时的ketchup和现在的成分差异甚大)、bohea(武夷岩茶)、pekoe(白毫)、cumshaw(小费/小礼物,汉字作“感谢”)等。近期,主要是过去的一百年左右,通过星、马、菲的南洋华人,英文收录了十余个源自闽南语的词语,譬如AhBeng(小太保,汉字作“阿明”)、aiyah(唉呀)、aiyoh(唉哟)、angmoh(洋人,汉字作“红毛”)、angpow(红包)、bihon(米粉)、charkwayteow(炒粿条)、kiasu(怕输,汉字作“惊输”)、kopitiam(咖啡店)、lumpia(润饼)、mee(面)、pancit(面条,汉字作“便食”)、popiah(薄饼,即润饼)等。

宝岛台湾也是闽南语的重要基地,台湾闽南语对英文也有点贡献,但微不足道。据我研究,目前似乎只有一个间接的字眼,nunchuck(双截棍)。OED指出,nunchuck缩略、改拼自琉球语的nunchaku,最终可能源自台湾闽南语的“两截”。其他资料表明,清朝时台湾与琉球的关系密切,双截棍出现在琉球,或与早期的台湾移民有关。

汉源词再度进入英文,为权威的OED所收,虽是闽南方言,而且进入的渠道是星、马、菲的海外华人,然而不变的是,汉文化的元素继续丰富了英文的词汇。

曾泰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