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古像化石是怎么挖出来的(黄河象去假留真)

“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这是著名科普作家刘后一所著《黄河象》开篇的第一句话,即将来临的暑假,黄河象骨骼化石将有大变化,只展出真实的头骨化石,收起复制的身躯模型腾出来的地儿,将为新近发现的更多化石提供首展空间,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黄河古像化石是怎么挖出来的?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黄河古像化石是怎么挖出来的(黄河象去假留真)

黄河古像化石是怎么挖出来的

“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这是著名科普作家刘后一所著《黄河象》开篇的第一句话,即将来临的暑假,黄河象骨骼化石将有大变化,只展出真实的头骨化石,收起复制的身躯模型。腾出来的地儿,将为新近发现的更多化石提供首展空间。

暑假,自然博物馆“古哺乳动物专题展览”全面升级,不仅刷新了该展历期展品数量之最,近年来中国发现的“新”化石也首次公开展出。约400平方米的展厅,浓缩了亿万年的古哺乳动物演化史,中华侏罗兽、双钵翔齿兽、南雄阶齿兽、剑齿虎、巨鬣狗、三趾马、猛犸象、巨犀、和政羊等一批远祖与后辈,穿越地史时空集体亮相。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员张玉光介绍,展品基本覆盖了整个哺乳动物演化支系的大部分动物。

黄河象骨架的展览方式发生了变化。黄河象躯体骨骼模型不见了,仅留下完整的头骨化石。张玉光介绍,1973年为了拍摄科普电影《黄河古象》,黄河象的化石被装架至自然博物馆。1974年10月,化石配合新中国成立25周年活动展出。1980年,黄河象随“北京猿人展览”东渡日本展出。当时,由于头骨化石太过沉重,只有身体骨骼化石在东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进行巡展。从日本展出归来后,躯体骨骼化石被保存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至今,而头骨化石一直被收藏在自然博物馆。

“读过《黄河象》的参观者,到自然博物馆看到黄河象骨骼化石不见了,都很遗憾。”张玉光说,博物馆为此专门复制了一件黄河象骨骼模型,从1993年开始正式展出。“化石是一种特殊的岩石,长期暴露在自然界的空气中会发生风化。因此,每过几年我们就要定期为黄河象体检,比如‘刷牙洗脸’,清除掉化石表面灰尘后,再刷一层专门调制的保护胶,以减缓风化的速度。”

此次改陈,博物馆几经权衡,决定收起“大吨位”、占地方的黄河象躯干模型。“腾出更多空间展示近十几年来新发现、采集的一些化石。”张玉光说,关于哺乳动物的起源和演化又有了许多新的化石材料发现,比如在甘肃临夏盆地发现的新生代时期的“巨犀”“剑齿虎”“巨鬣狗”等,在东北松花江流域发现的冰河时期的“猛犸象”“披毛犀”等,在东北辽西地区与“带毛的恐龙”一同出土的一些中生代珍贵的哺乳动物化石……这些都将出现在展厅里。

“之前讲述从爬行动物演化到哺乳动物的早期环节中,主要参考国外发现的一些化石证据,这次随着中国境内新出土化石展品的展出,观众可以看到纯中国味儿的古哺乳动物演化史。”张玉光说。

黄河象的头骨化石依然是展厅里的明星。“在布展过程中,重达1吨的大脑袋给我们带来了不少难题。”张玉光说,为了能把头骨稳稳当当放到展柜中,工作人员要先把它架起来一点儿,在下面垫木头,再架起来一点儿,再垫……直至头骨抬升到1米高时,用起重设备将其横推到展柜中去。“这个展柜也是专门定制的,具有钢架结构,能够承受2吨重量。”

目前,古哺乳动物展进入最后的布展调试阶段,更多化石住进了温湿度更稳定的展柜。展柜内的灯光布置也均采用了冷光源。张玉光说:“黄河象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一代代青少年读着它的故事,前往博物馆一睹它的雄姿。今年暑假,它还会默默地陈列在博物馆里,诉说着自己的故事。我们希望,未来会有更多人记住它,了解它辉煌的过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