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25个典故(唐诗常见的典故来历-燕然勒功)

典故原文出自汉·班固《后汉书》,原文:宪惧诛,自求击匈奴以赎死会南单于请兵北伐,乃拜宪车骑将军,金印紫绶,官属依司空,以执金吾耿秉为副,发十二郡骑士,及羌胡兵出塞明年,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虏众崩溃,单于遁走,追击诸部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唐诗中的25个典故?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唐诗中的25个典故(唐诗常见的典故来历-燕然勒功)

唐诗中的25个典故

典故原文

出自汉·班固《后汉书》,原文:宪惧诛,自求击匈奴以赎死。会南单于请兵北伐,乃拜宪车骑将军,金印紫绶,官属依司空,以执金吾耿秉为副,发十二郡骑士,及羌胡兵出塞。明年,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虏众崩溃,单于遁走,追击诸部。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

原文译文

窦宪担心被杀,便自行请求带兵攻打匈奴以此救赎自己的罪过。当时恰好南单于请求出兵北伐匈奴,于是便任命窦宪为车骑将军,金官印紫绶带,属官则依据司空的编制,任命执金吾耿秉为副将,征召北军五校、黎阳、雍营、缘边等十二郡的骑士,以及羌胡兵出塞。第二年,和北单于在稽落山交战,大破北单于的军队,敌军阵营崩溃,北单于逃走,追击敌军各个营部。窦宪、耿秉便登上燕然山,和边塞相距三千多里,在石头上刻下此次的功劳,记录下汉室的威德,并命令班固为此作了铭文。

典故解说

窦宪是东汉时期名将、外戚和权臣,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后以“燕然石”指建立边功的记功碑。以“勒燕然”咏边塞立功,谓在边塞战争中建立功勋。“燕然勒功”、“勒石燕然”作为重要的典故,成为了后世功臣名将向往的功业巅峰。

典故运用

陈子昂 《送魏大从军》: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杜甫 《八哀诗赠司空王公思礼》:洗剑青海水,刻铭天山石。

李益《塞下曲》:请书塞北阴山石,愿比燕然车骑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