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千灯湖山水画(济南千佛山的秋色)

文|戴永夏

济南千佛山的秋色自古闻名,它就像一幅古色古香的风景大画,苍翠中不失淡雅,明净中又添斑斓。它的美,尽显幽静深远,充满诗情画意,是说不完、道不尽的……

说千佛山秋色美如画屏,前人早有定评,最具代表性的是晚清文学家刘鹗,他在《老残游记》中写道:“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

刘鹗这一段真实的白描形象生动,他把千佛山秋色定格为“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实在是绝妙极了。

千佛秋色也定格在古人的诗词里。

明代诗人边贡在《九日登千佛山寺五首》中写道:“窈窈寺门敞,苍苍山径微。风轻不落帽,云近忽凝衣。背领丹枫直,垂岩紫菊肥。晚途喧葆吹,舆醉出林霏。”透过这些凝练的诗句,我们看到:千佛山山腰,古树浓荫掩映着僧楼禅寺;山径曲折明灭,被深深的绿意遮蔽。清风送爽,白云牵衣,金秋改变了山的容颜,山坡上千枫玉立,红叶纷披,层林尽染;层层垂岩下,峭壁上,山菊盛开,五彩斑斓。诗人沉醉在这样的美景中,直到天晚了才走出山林……

跟边贡一样痴迷于千佛山秋色的,还有清代诗人王德容。他在《重阳前五日同李敦麓、郑彦兮、赵西园诸同人登千佛山》中写道:“枫菊丹黄俨画屏,几回载酒此同经。千峰萧瑟林边雁,一径高寒洞外亭。烟出万家城郭白,云开十里鹊华青。与君今日堪俱醉,落日衔山杯未停。”

重阳节前,诗人偕诸友同登千佛山,但见山上枫叶如丹,黄花烂漫,如诗如画,连绵的山峰秋意萧瑟,苍郁的松林上大雁掠飞。登高远望,但见天高云淡,城中万家裹在轻雾淡烟之中,如同仙境。美丽的鹊华秋色横亘天际,壮美无比。置身在如此美丽的秋景中,怎能不销魂?所以,直到日落西山,他们仍推杯换盏,不愿离开这里。这两位诗人虽处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情趣和追求,但他们笔下的千佛山秋色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千佛秋色还保存在济南的“经典”中。

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济南名胜美景众多。古人精挑细选,优中选优,又从诸多美景中选出“济南八景”和“济南十六景”,作为济南的经典美景。“八景”中的“佛山赏菊”和“十六景”中的“幽涧黄花”,一景二名,都是“千佛秋色”中的精华。

过去每到秋季,千佛山和佛慧山(亦属千佛山风景区)上,野菊烂漫盛开,红白黄紫争奇斗艳,跟满山红叶相映生辉。此时,前来赏菊的人络绎不绝,文人墨客争相吟咏,“佛山赏菊”遂成佳景。

佛山千灯湖山水画(济南千佛山的秋色)(1)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游大佛山》一诗中写道:“山中廊榭依山斜,风日逢秋静且嘉。树色坐恋枫下叶,野香行爱菊垂花。崖穿石溜含青露,蹬绝岩屏隐赤霞。客久与僧踪迹合,来游此地便忘家。”

诗人在秋高气爽的时节登佛慧山,但见松柏荫浓,枫叶红艳,飘香的野菊烂漫开放,景色十分迷人,让人恋恋不舍,乐而忘返,“来游此地便忘家”,诗人用“忘家”来烘托秋菊之美,又为千佛秋色涂上了一笔重彩。

对“佛山赏菊”的美景,赞美的古诗文还有很多。把“济南八景”扩为“十六景”的明代文人刘敕,曾在《历乘》中写道:“幽涧黄花,城之南大佛山,独冠诸山之上……(山上)巉岩削壁,丹树黄花,最宜秋色。故世修落帽故事,则多登眺于此焉。”

崇祯《历城县志》中有首“佛山赏菊”诗:“千佛山东佛慧山,秋来黄菊遍岩间。泉名甘露茶堪品,多少游人探菊还。”生动地写出了佛慧山上野菊盛开和游人赏菊、采菊的情景。

再如清人蔡叆的“红叶西风晚,黄花细雨秋”,傅桐的“岩泉得雨活,野菊冒霜开”,郑云龙的“红叶寒秋雨,黄花淡夕晖”……都是秋登千佛山赏菊、采菊的真实写照,也是千佛秋色的多侧面展现。

千佛秋色更活跃在济南的民俗风情中。

过去每到九月九这天,济南的文人雅士便身佩茱萸,来到千佛山上登高望远、唱酬吟咏。更有亲朋好友三五成群,相聚菊花岩上,边观满山菊花盛开,边饮菊花酒,吃菊花火锅。

清代诗人朱照在《重阳节同人挈酒历山登高》中写道:“闲招两三友,把酒醉山南。静喜高松下,香偎野菊间。”这是时人把酒赏菊、食菊习俗的真实写照。

尤其自元代以来,重阳节又被定为千佛山庙会举办之时。每到此时,山上山下,人山人海,热闹非常。此时的千佛秋色,又洋溢出《清明上河图》的画意诗境,壮阔美丽中,透射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