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周王陵的史料(牧野之战的周武王)

庆阳地区沃野千里,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处于陕甘宁交界处,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曾经出现过许多史诗性的人物,为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例如中医始祖岐伯,与轩辕黄帝共同著述《黄帝内经》,创立岐黄之术,开中药著述之先河,并随黄帝四处征战,一统华夏。夏朝时农官不窋失官后带领先周族来到庆阳,古公亶父时离开庆阳,先周族在庆阳生活了将近五百年,确立中华民族的初始农耕,并不断推陈出新,对后世农耕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于西周王陵的史料(牧野之战的周武王)(1)

今庆阳市庆城县

关于西周王陵的史料(牧野之战的周武王)(2)

今庆阳市庆城县

中国的青铜时代为历史上的夏商周时期。当时,青铜器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夏商周三代文明最早发生在山西、河南、河北、山东、陕西等地,而庆阳先民跨入文明的门槛,相对晚一些。夏朝早、中期,庆阳一带主要是少数民族活动的戎狄区域,还未进入中原王朝的统治区,其社会仍然处于氏族制阶段。

一、不窋奔戎狄,进入庆阳地区

周人的先祖是有邰氏的少女姜嫄,姜嫄感孕而生弃,传说姜嫄在野外郊游,途中看到一个硕大的脚印,一时好奇便在脚印之上踩上一脚,谁成想这一脚踩下去便受孕生下一男婴,未婚先孕当然不好了,于是,家人瞒着姜嫄偷偷将男婴遗弃,可是,无论丢到哪里,男婴都有鸟兽为其遮风挡雨,众人惊奇,奉之为神,遂迎之回家,因被数次弃之,所以名之为"弃"。

弃从小怀有巨人之志,喜欢种植庄稼,“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弃在虞夏之际居住在邰(今陕西武功县西南),种植百谷,对于部落农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因此在尧舜时被举为“后稷”,即农师之官。

进入夏朝,弃的后人世袭后稷之职。第十三代夏王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叛之”。其中孔甲乱夏的的一个标志就是轻鄙,看轻弃作为夏朝立国之本的农业。后来弃死后,他的儿子不窋也丢失了农官的职位,因此率领族人向西迁移,进入庆阳地区。这在当时是一个不得已的选择。当时庆阳属于戎狄区域,在华夏族看来,自己与戎狄是有严格区别的,除了文化之外,经济的差异也很重要。戎狄族的酋长也曾说过:“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这是文化上的不同。对于戎狄族,华夏族也有很多的偏见。它们相互之间在当时是有交往,但是交往的形式主要是掠夺。所以认为“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

关于西周王陵的史料(牧野之战的周武王)(3)

周祖陵山

不窋迁入庆阳,与当地的戎狄杂处,接受了戎狄的生产方式,以畜牧业和射猎为主,农业在生产结构中不占主导地位,其社会性质当属于部落联盟制度。周人在戎狄间,畜牧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农业方面也从来没有丢弃。

虽然戎狄族与华夏族有重大的差异,但戎人中有姜姓、姬姓之戎,显然它们和姬姓周族原来曾为同族,或为姻亲之族,只是出于历史或文化的原因而分道扬镳。尽管戎狄族与华夏族在文化上存有一定的差距,但这并不妨碍它们的交往和沟通,先周族来到庆阳后,与戎狄和睦共处,共同生活,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

二 、公刘,公刘迁豳

夏桀初年,公刘出生在今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玄马乡樊家老庄村,后人称此地为"天子掌"。公刘是鞠陶的儿子,也就是不窋的孙子,是周先祖来庆阳后的第三代领导人。

在公刘时期,庆阳地区气候逐步好转,适宜农作物的生长,社会结构有所变化。公刘自小受到农耕文化的熏陶,长大后继承父志,复修后稷之业,公刘领导人民大力发展农业,"务耕种,行地宜",使农牧业生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当时的生产力水平非常低,生产工具简陋,耕作方式粗放。当时的农作,首先是选择耕作的地点。而地点一般来讲是未经开辟的,长满荆棘的荒野。纵火烧掉之后,进行整地,浅翻,播种。由于长期的粗放式耕地,土壤渐渐贫瘠,农作物的生长靠的都是土壤自身的肥力,由此长期的耕作之后,一块土地种上几年就没有了收成。

加上戎狄对周族农耕的骚扰,为了整个部族的生存,公刘准备举族迁徙。它们来到了豳地,这里成为了它们新的家园,并安居乐业。豳地在今泾水流经的陕甘交界处,包括今天的甘肃省庆阳市宁县、正宁县和陕西旬邑县、长武、彬县等地。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今天每年三月十八日的公刘庙庙会,祭祀的人群里都会有陕西旬邑,和长武、彬县的香客来进香。据他们说,其先祖亦是公刘的亲戚。

《诗·大雅·公刘》篇对公刘这次南迁作了详细的描述和颂扬。

诗中说,忠诚周民的好公刘,不敢安居把福享;划分疆界治田地,收割粮食装满仓;揉面烙饼备干粮,装满小袋和大囊;和睦团结争荣光,张弓带箭齐武装;盾戈斧钺肩上扛,开始动身去远方。

诗中说,公刘察看原野忙又忙,登上小山坡,又到平原上;站在大原看南岗,发现了能建都城的好地方;于是定居建新邦,开垦豳地宽又长;大家杀猪宰牛羊,共推公刘做君长。

公刘在迁徙之前做了周密的计划和准备,公刘带领族人沿着马莲河谷南行,迁移到了豳地,并在豳地建立了古豳国。

《诗·豳风·七月》,对周人在豳地一年四季种植庄稼的情况作了详细说明。

诗中说,正月农具修整好,二月下地春耕忙,饭菜送到田头上,请农官老爷充饥肠;三月动手修桑树,高枝长条砍个光,留着短枝长嫩桑;四月远志结子囊,五月知了声声唱,磨镰推车夏收忙;六月蝈蝈抖翅膀,摘来郁李请君尝;七月蟋蟀野地唱,摘下西瓜食瓜瓤;八月庄稼要收割,纺麻织布忙又忙,打下大红枣,葫芦摘个光;九月筑好打谷场;十月庄稼要进仓,谷子黄米和高梁,粟麻豆麦分开放;十一月打猎上山岗,剩下狐皮做衣裳;腊月天寒冰凌响,祭礼宰个小羔羊,小猪留下自己用,大猪送到公府上。

此后,公刘传位于儿子庆节,经皇仆、差弗、毁瑜、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等,均在豳地从事农耕,古公亶父因避戎狄之扰,率族人迁于岐山周原,始称周。

公刘死后,葬于陕西彬县城东约40公里的土陵村东,踞泾河北岸山谷间。冢高50米,呈梯形,顶平如坻。

公刘迁豳,是一场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是为了能获得更大的发展而主动的迁徙。 公刘迁豳为后来的先周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司马迁说“周道之兴自此始”。

公刘的后人古公亶父率领周族迁移岐山,古公亶父去世后其子季历继位。季历又称作王季,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周族将领,曾经讨伐西落鬼戎,俘获20个翟王。但后来被商王文丁杀掉。

季历死后其子姬昌(即周文王)继位,周文王死后其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周武王就是发动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牧野之战的主角,武王伐纣的故事从此流传千年,牧野之战后,联军攻破朝哥,纣王自杀,商朝灭亡。

关于西周王陵的史料(牧野之战的周武王)(4)

周武王姬发画像

关于西周王陵的史料(牧野之战的周武王)(5)

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也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

三、 华夏公刘第一庙

公刘庙坐落于西峰区温泉乡刘家店西庄庙嘴村,地处董志原东侧原畔上,地势平坦,三面临沟。公刘庙又称华夏公刘第一庙,原为明代修建,清乾隆年间重修。

关于西周王陵的史料(牧野之战的周武王)(6)

公刘庙

关于西周王陵的史料(牧野之战的周武王)(7)

公刘庙俯瞰图

关于西周王陵的史料(牧野之战的周武王)(8)

公刘庙

公刘庙所在地为传说的公刘“躬耕稼穑”之地,清乾隆年间编制行政区划,此地里名周都里。清代早期公刘庙碑文记载,”忆自庆节迁豳,土人思其德,立庙以祀“。庆节为公刘的儿子,照此推断,西峰人立庙祭祀公刘,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关于西周王陵的史料(牧野之战的周武王)(9)

公刘庙

关于西周王陵的史料(牧野之战的周武王)(10)

公刘庙

公刘庙是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时植被茂盛,树木参天,环境幽雅,气象雄伟。后历遭兵灾,庙宇群屡毁屡修,代代相继。从1988年开始群众自发捐资逐年修建,现已建成庙宇上殿3间,献殿3是,戏楼 1座,塑像 10尊,总建筑面积260余平方米。每年农历3月18日为老公殿庙会(传说3月18日是公刘生日)。

庆阳地区,是姬姓周人先祖的旧邦,也是其奠定基业的地方。周先祖继承了轩辕黄帝时代或者更早的农耕文化,并加以发展,最终形成了更为丰富的农耕文明。先周的经济发展对庆阳的农牧结构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不窋及其后代在庆阳务耕种,行地宜,教民稼穑之术,传播和发展了农牧业,使当地的人“行者有其资,居者有蓄积”,深深地影响着后人。

作为新时代的我们,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在历史长河里,找寻往昔先祖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辉煌印迹。不禁心生敬畏和感叹。愿栉风沐雨,薪火相传;筚路蓝缕,玉汝于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