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女简介文字(白毛女从此诞生)

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阜平县神仙山有个“白毛仙姑”的传说,内容是叙述一个被地主迫害的农村少女只身逃入深山,在山洞中坚持生活多年,因缺少阳光与盐,全身毛发变白,又因偷取庙中供果,被附近村民称为“白毛仙姑”。后来在八路军的搭救下,她得到了解放。这些生动的情节吸引了人们。为了向即将召开的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献礼,解放区最有权威的文艺机构“鲁艺”师生决定以它为题材,创作一个大型的新型歌剧。

当时,有人认为这是个神鬼故事,没有思想意义;有人则认为此题材只能编成破除迷信的戏。经过讨论,大家认识到这个故事带着浓厚的传奇性,包含“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深刻思想。

起初,由在晋察冀生活了多年、熟知“白毛仙姑”故事的邵子南(四川资阳人)执笔。根据这一线索创作完成了戏剧《白毛女》的初稿。在邵子南的《白毛女》中,喜儿为红喜,黄世仁(四川话“ 枉是人”的谐音)、穆仁智为穆仁心(四川话“没人心”的谐音)。而今天为大家所熟悉的名字喜儿、穆仁智,是到了贺敬之版本中才改的(见何火任:《白毛女》与贺敬之)。

在邵子南的戏剧《白毛女》基础上,身为解放区最有权威的文艺机构“鲁艺”的院长周扬立即决定由“鲁艺”创作并演出一部大型舞台剧,就以“白毛仙姑”为题材。周扬决定《白毛仙姑》由戏剧系主任张庚总负责,编剧邵子南,导演王滨、王大化、舒强,至于作曲则几乎汇集了音乐系所有的精兵强将:马可、张鲁、瞿维、向隅、李焕之。邵子南在他原先的戏曲剧本的基础上,很快就写出了剧本的演出本,主题当然已经不是民间传说中的行侠仗义,而是反映阶级剥削给劳动人民造成的沉重灾难。试排几场之后,周扬仍不满意。张庚根据周扬的意见,调整了创作班子。编剧换成了从文学系调来的贺敬之、丁毅,其他人马一律不动。新剧本确立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样一个新的主题,周扬热情地肯定了贺敬之、丁毅创作的《白毛女》新剧本。

1945年4月,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写作,马可、张鲁、瞿维等作曲的歌剧《白毛女》在延安公演。王昆是扮演喜儿的第一人。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再加上控诉旧社会的鲜明主题,立刻在群众中引起强烈的反响。

白毛女简介文字(白毛女从此诞生)(1)

演出第一场的观众是中共“七大”的全体代表,毛泽东、周恩来和其他中共领导人出席观看。观后,中共中央办公厅传达了毛泽东、周恩来和其他中共领导人的三点意见:第一,这个戏是非常适合时宜的;第二,黄世仁应该枪毙;第三,艺术上是成功的。传达者解释这些意见说: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所谓农民问题主要就是农民反对地主阶级剥削的问题。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这种阶级斗争必然尖锐起来,这个戏既然反映了这种现实,一定会广泛地流行起来。

白毛女简介文字(白毛女从此诞生)(2)

该剧在延安演出30多场,受到空前热烈的欢迎,每演至精彩处掌声雷动,经久不息,每至悲哀处,台下总是一片啼嘘声,有人甚至从第一幕至第六幕,眼泪始终未干,有一战士竟冲上台去要杀剧中地主黄世仁。人们称赞台上台下感情交融的情景为“翻身人看翻身戏”。一些村子在看了《白毛女》演出后,很快发动群众展开了反霸斗争,有的部队看了演出后,战士们纷纷要求为杨白劳、喜儿报仇,掀起了杀敌立功的热潮。

白毛女简介文字(白毛女从此诞生)(3)

歌剧《白毛女》是在延安新秧歌运动基础上创作的第一部具有中国气派的新歌剧。全剧分五幕十六场,该剧的音乐采用民歌素材和地方戏曲的音调加以创造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点。它继承中国民族音乐传统,借鉴西洋歌剧形式技法方面的成功经验,开创了中国民族歌剧的崭新道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