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期饮食(周秦两汉时期的主要食物原料)

中西饮食的巨大差别,在于西方人肉食占的比重很大,而中国人则以植物食物为主这种习惯的形成自然与各地出产的不同有关华夏民族比较稳定地进入以种植为主的农业民族的行列是在周朝,也就是说,从周代开始,华夏民族就稳定地以素食为主了,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秦时期饮食?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秦时期饮食(周秦两汉时期的主要食物原料)

秦时期饮食

中西饮食的巨大差别,在于西方人肉食占的比重很大,而中国人则以植物食物为主。这种习惯的形成自然与各地出产的不同有关。华夏民族比较稳定地进入以种植为主的农业民族的行列是在周朝,也就是说,从周代开始,华夏民族就稳定地以素食为主了。

周秦以来,中国人已把谷物作为常食,除了在新石器时期和夏商时代就已广泛种植的果、稷、黍之外,麦、梁、稻、菽、菰在人们食物中占的比重逐渐增大了。

麦子、稻米、菰米、梁即品质优良的谷子和豆类植物的“菽”等周汉以来发展很快的谷类作物。它们和黍粟一起构成了人们的主食。当时已经有了主副食的概念,除主食外,人们还重视蔬菜、水果和油脂类作物的种植。

1.丰富多彩的蔬菜水果

菜者,采也。上古时期人们食之不足,就采些野菜以充饥肠,进入文明社会后,人们逐渐认识到菜不仅能补充食品的不足,还可以调节脏腑功能。因此,即使在粮食、肉类充足之时也要吃些菜作为调剂。商代统治者认识到吃菜的重要,所以出现了专为他们种菜的“圃”,菜从野生发展到培植。

周代蔬菜已经很发达,其种类之多令人惊讶,现在普遍食用的韭、薤、葱、芥、蔓菁、萝卜、瓜、氯、芹菜等都有种植;还有许多当时很流行的蔬菜,现已很少见了,如葵菜、苦菜、藿叶(嫩豆叶)、荇菜等。周秦两汉种菜已成为一种专门职业,《周礼》中有“场人”的设置,他们也兼管周天子的园圃。从事蔬菜种植的称作“场师”或“老圃”。种菜与种庄稼不同,庄稼可以粗放,而种菜则要精耕细作,有一套技术。故孔子“吾不如老圃”的慨叹,也含有对园艺技术的肯定。

瓜果本是人类最古老的食品,远古时代的类人猿就是以树木果实为主要食物的。可是,当古猿进化到人,开始大量食肉和五谷时,果类便成了辅助食品。夏、商两代人们吃果类大约仍以原始采集为主;周代,有了果园,人们的食果数量肯定超过了夏、商。殷商甲骨文中只发现有栗、桑,杏和芒果等字,到了周代,见记载的干鲜果品达数十种之多,仅在《诗经》中出现的水果、干果就有桃、李、梅、枣和酸枣、栗、榛、杜梨,以及郁李(山葡萄)、檖(山梨)、木瓜、苌楚(猕猴桃)、枳、桔、柚等,《礼记》、《尔雅》中还有山楂、沙果、樱桃(楔荆桃、含桃)、柿、桑葚、海棠等,这些果类多生于果园中。

西汉时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于是又从西域传入了蒲桃(葡萄)、胡桃(核桃)、无花果、石榴、西瓜、哈密瓜等。江南还有一些特殊果品,如甘蔗、荔枝、龙眼、槟榔、橄榄、香蕉、椰子。

干果类的榛子、栗子、枣子,含有大量淀粉、蛋白质和糖且耐贮藏、耐饥饿,多食无害,故成为人们的辅助性粮食,盛产此类果品的燕北一带的平民甚至以此为主食,直到现在燕赵故地的人民尚有“一斗枣,半斗粮,中间加了二斤糖”的民谚。

2.从脂膏到植物油

作为现代烹调中不可或缺的油脂在周秦两汉时期已经广泛食用。但先秦时人们所吃的主要是动物脂肪,“凝者曰脂释者曰膏”。“脂”指有角的家畜(如牛羊)的脂肪,常温下较坚硬:“膏”是无角家畜(如犬豚)的脂肪,较稀软。人们在烹饪时用脂膏作为传热介质(如油炸和油煎)和调味剂。

麻在先秦备受重视周人种麻除了用其纤维外,也食用其富有脂肪的麻籽。麻籽又名苴,先秦是否用苴榨油,尚无确切的依据。两汉时,开始使用和食用植物油,许多出土实物可作证明,如汉墓出土的不少灯台,是使用植物油的。江陵凤凰山167号汉墓发掘出大量油菜籽,可知汉代菜籽是被用来榨油的。胡麻(芝麻)从西域传入,同时也带来了榨胡麻油的技术。《汜胜之书》中也有关于大豆含油丰富的记载。这些都证明了汉代植物油的多种来源。最初,人们只用植物油点灯,从而必然会发现它所具有的香气和可食性,随之即用于烹调植物油的使用不仅扩大了油料来源,还可烹任出风味独特的菜肴,液态植物油为以后烹调技艺的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天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